科研产出
高蛋白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皖豆3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大豆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豆39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国审高产品种合豆3号为母本,高蛋白品种冀豆1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6-2017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南片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20.38 kg·hm-2,较对照中黄13平均增产3.88%.2018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南片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36.5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4.76%.经测试,皖豆39蛋白含量为45.81%,脂肪含量为18.56%,对SC3和SC7株系均表现抗病.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190017.其主要特点是优质、高产、抗病耐逆性强,适宜在山东西南部、河南中南部、江苏和安徽省淮河以北等地区种植.


果梅新品种‘溜溜梅3号’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溜溜梅3号'是从'南高'实生后代中选出的果梅新品种.果实短椭圆形,果顶微凹,平均单果质量32.80 g.果皮底色黄绿色,皮薄,难剥离.果肉淡黄色,肉质紧密,汁中等,味酸,香味浓,无苦涩味.可溶性固形物8.50%,可滴定酸3.22%,果实可食率90.85%,果实成熟期6月上中旬.


贡菊新品种'贡菊1号'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贡菊1号’是以系统选育法从传统贡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群体中选出的早花、高产、优质且抗性好新品种。植株高大且茎秆粗壮。花期早,头状花序直径4.03 cm,由舌状花组成,内缘舌状花为淡黄色,外缘为白色,管状花极少。平均单株花序数量263,平均单株鲜花产量143.77g。干花中绿原酸含量0.60%,木樨草苷含量0.408%,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49%。


化学防治对皖南烟区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化学防治对皖南烟区烟叶上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于2021年4月至7月采用目测法和拍打振落法对未进行化学防治田(抑芽剂)和化学防治田(抑芽剂和化学农药)烟叶上的蜘蛛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鉴定未化学防治田蜘蛛(12科40种943头)和化学防治田蜘蛛(11科32种693头)的数量为1 636头,分属于13科44种。蜘蛛的卵囊附着在烟叶的叶尖和叶缘,6月下旬达到峰值。烟田蜘蛛群落的时间动态和多样性指数变化说明,未化学防治田和化学防治田蜘蛛的个体数量均在5月中旬达到最大,但丰富度呈现一定的波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6月底到7月初达到最大,但优势集中性指数在这期间最小。两种类型的烟田中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和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均为优势种。通过对两烟田蜘蛛群落多样性的比较,结果表明,未化学防治田比化学防治田的蜘蛛群落更具有稳定性,且化学防治对烟田蜘蛛的个体数量影响显著。本文对了解烟田蜘蛛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烟田的绿色防控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化学防治 蜘蛛群落组成 时间动态 多样性 皖南烟区


香叶醇生物合成相关基因NUDX1的进化分析
《茶叶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中存在2个亚细胞定位不同的NUDX1基因(CsNUDX1-cyto和CsNUDX1-chlo),其中定位于细胞质的CsNUDX1-cyto基因与香叶醇生物合成密切相关.为探究NUDX1基因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序列、功能差异及其在物种间的进化,通过序列比对、基因克隆、进化树构建、代谢物分析、功能验证等分析了该基因在茶树与非茶树植物中的进化以及香叶醇积累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基因库中组装的CsNUDX1s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RT-PCR克隆显示4个阿萨姆变种和4个中国变种茶树中均有CsNUDX1-cyto和CsNUDX1-chlo的阳性克隆,且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利用Phytozome网站数据进行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共有58个植物中存在CsNUDX1同源基因;该基因在植物物种间较为保守,在低等植物藻类基因组中也存在;在单子叶禾本科植物中,除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泛基因组中存在蛋白序列匹配率大于58%的目的基因,其余均较低,尤其是在部分禾本科植物中该基因存在缺失.代谢物分析表明15个禾本科植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品种鲜叶中均未检测到香叶醇的合成,而4个茶树品种嫩梢中香叶醇含量为0.87~4.12μg·g-1.此外,茶树CsNUDX1s基因在幼嫩叶片中有高表达;阿萨姆变种茶树佛香3号的CsNUDX1-cyto同样具有合成香叶醇的功能.本研究表明,NUDX1基因广泛存在植物基因组中,在茶树基因组中存在2个CsNUDX1s基因,并与茶树叶片中香叶醇的合成相关.
关键词: 香叶醇 NUDX1基因 进化分析 Phytozome 茶树


晚熟枇杷新品种‘徽红2号’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徽红2号'是从安徽歙县枇杷传统品种'大红袍'自然实生后代中选育出的晚熟红肉新品种.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质量66.50g,最大单果质量可达118.25g;果顶平,果面果粉多,绒毛重,果皮易剥、较厚;果肉橙红色,质软、多汁,风味甜美,有香气;可溶性固形物12.26%,可食率75.21%;耐寒、抗日灼、裂果轻,成熟期比'大红袍'晚7~10 d.


小麦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遗传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籽粒中类胡萝卜素是一类重要的营养和健康化学成分。本研究利用7个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遗传模型、显隐性基因和遗传参数估算等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亲本中,生选2号是一个优良的亲本材料,其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一般配合力较好,可以较快地提高杂交后代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亲本选配时应选择高×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类型。小麦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高值受隐性基因控制且遗传力较低。在小麦营养和健康品质育种中,宜在高代进行严格选择以选育出较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新品系,达到改良和提高我国小麦营养和健康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 小麦 类胡萝卜素含量 Griffing双列杂交Ⅱ 遗传分析 营养和健康品质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对有机肥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依托33 a的长期试验,分析常规施肥(MF)、化肥+低量小麦秸秆(MFL)、化肥+高量小麦秸秆(MFH)、化肥+猪粪(MFP)和化肥+牛粪(MFC)等施肥方式对土壤剖面(0~60 cm)理化性质、微生物性状、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可溶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与分布的影响,探寻可持续的有机肥利用方式.结果表明,长期增施有机肥后0~60 cm剖面各土层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而对土壤全氮、容重和pH值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20 cm表层.与MF处理相比,增施有机肥后0~20和>20~40 cm土层DOC含量均有显著(P<0.05)提高,而对>40~60 cm土层无显著影响.相对而言,0~60 cm各土层DIC的含量均有显著提升.长期增施有机肥后0~60 cm各土层DOC的UV280吸收值和芳香性指数分别较MF处理均有显著提高,其中以MFC处理最为显著,0~20、>20~40和>40~60 cm土层DOC的芳香性指数分别提高71.2%、153.3%和38.1%,这说明长期增施有机肥后土壤剖面DOC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芳香化合物含量提高,化合物结构变得更加复杂.逐步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土壤剖面DOC和DIC分布主要受pH值和微生物量碳的共同影响,且pH值的影响强度大于微生物量碳,而土壤剖面DOC化学结构受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总体而言,外源有机物料投入的类型和数量是影响土壤剖面可溶性碳分布的重要措施,长期增施农家肥的碳淋失风险高于秸秆还田.


近十年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秸秆利用方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秸秆产出大省,近年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并在相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系统总结了 2011年以来安徽省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和产量、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重要进展,以期为全面和深入开展秸秆还田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分析显示,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工作近10年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秸秆还田方式和化肥配施运筹等方面对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进行了优化;(2)拓宽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范畴,开始关注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等;(3)开始探究秸秆还田对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影响,并日益重视秸秆还田在农田氮磷流失、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综上,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呈现出从以关注作物生产为主延伸到兼顾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发展趋向.今后,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应该在补齐区域短板、拓展研究内容、探明环境效应及深化机理探究等方面重点推进.
关键词: 安徽省 秸秆直接还田 还田技术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环境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