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比例止痢草提取物替代饲用抗生素对育雏、育成期蛋鸡生长性能、血清免疫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比例止痢草提取物替代抗生素对蛋鸡生长性能、血清免疫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本试验选用0日龄蛋雏鸡3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公母各半);试验期110 d。试验分3个阶段:育雏期(0~42 d)阶段、育成前期(43~70 d)阶段和育成后期(71~110 d)阶段。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金霉素333 g/t(育成后期不添加);止痢草低剂量组在基础日粮中按时期分别添加250、200、100 g/t止痢草添加物;止痢草高剂量组在基础日粮中按时期分别添加500、400、200 g/t止痢草添加物。结果表明,3阶段中各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别(P>0.05),试验组相对于抗生素组料重比均有所下降,但仅在育成前期止痢草提取物低剂量组料重比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本试验中添加的止痢草提取物替代抗生素在蛋鸡整个生长过程血清中IgA、总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IgG含量、总抗氧化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IgM含量在育雏期差异不明显,在育成后期有显著提高(P<0.05),尿素氮水平显著下降(P<0.05);止痢草提取物替代抗生素对蛋鸡肠道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乳酸杆菌无明显影响。因此,蛋鸡日粮中添加止痢草提取物替代抗生素金霉素是可行的。
关键词: 止痢草提取物 生长性能 血清免疫生化指标 肠道菌群
观赏荷花新品种'东篱佳色'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赏荷花新品种‘东篱佳色’是从‘艳阳天’和‘瑰丽’杂交后代中筛选出的。植株微小,立叶高58 cm,叶片椭圆形,叶片纵径×横径为26 cm×19 cm,叶色墨绿。花葶长63 cm,花蕾圆桃形,花色深红,碗状,重瓣。单株开花数10朵,盛开花径14 cm,单朵花瓣53瓣,最大瓣长×宽为6.5 cm×4.7 cm。
中华鳖投放密度对稻鳖共生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稻鳖共生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组成的变化特征,为推广稻鳖共生模式及开展稻田土壤微生物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稻移栽25 d后投放中华鳖,于8月10日、9月19日和10月10日采用五点法分别在水稻根部周围和鳖池水底采集0~5 cm表层土,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稻田表层土壤和鳖池底泥的菌群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并以冗余分析(RDA)识别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放养中华鳖后稻鳖共生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均发生明显变化。从24份样品中测序获得145239个OTUs,涵盖的菌群涉及到74门184纲294目301科373属。各样品均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Chao1指数范围为7817.78~17453.39,Shannon指数范围为8.64~11.29,且中华鳖投放密度低的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多样性相对较高。在稻田表层土壤和鳖池底泥菌群结构中,相对丰度大于1.00%的门共有10个,分别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Ignavibacteriae、螺旋体门(Spirocha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以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最高,达28.96%~64.76%;丰度大于1.00%的属有16个,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属包括fAnaerolineaceae、地杆菌属(Geobacter)、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fAcidobacteriaceae[Subgroup1]、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Sideroxydans、cSBR2076、fNitrosomonadaceae、cBacteroidetesvadinHA17和fFW13。RDA分析结果表明,与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分布极显著(P<0.01)相关的环境因子有pH、总氮(TN)含量和有机质(OM)含量,其中pH对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分布影响最大。【结论】稻鳖共生模式能促进稻田土壤中氮、磷、钾的累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且中华鳖投放密度低的稻田土壤菌群多样性相对较高。pH、TN含量和OM含量对稻鳖共生田土壤菌群结构的变化产生极显著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中华鳖投放密度的确定除了要结合水稻和中华鳖的生产性能外,还应考虑稻鳖共生模式中饲料化肥的环境释放特点、营养物质循环特征及微生物结构组成等。
皖南黄兔屠宰性能与兔肉品质测定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2和16周龄健康的皖南黄兔各16只(公母各半)为对象,进行屠宰测定,分析其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结果表明:12周龄和16周龄皖南黄兔平均活重分别在220420.820g和220827.620g以上,全净膛屠宰率分别在48.7%和47.8%以上,半净膛屠宰率分别在56.3%和55.3%以上,说明皖南黄兔生长速度快,产肉性能优,且12周龄皖南黄兔全净膛屠宰率、半净膛屠宰率以及屠宰率均不同程度高于16周龄皖南黄兔。屠宰后2420h兔肉p20H较屠宰后鲜肉p20H显著下降。部位是影响屠宰后皖南黄兔鲜肉亮度、红度和黄度的关键因素,且性别影响16周龄皖南黄兔背肌红度。此外,同一周龄皖南黄兔腿肌比背肌更嫩,而背肌的失水率和蒸煮损失较大。性别也是影响16周龄背肌蒸煮损失和12周龄腿肌熟肉率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为皖南黄兔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也为皖南黄兔上市日龄提供参考。
要素市场扭曲背景下不同地域农民收入变动与结构优化研究
《经济经纬 》 2021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基于基尼系数探讨要素市场扭曲背景下农民收入总水平和收入结构变化的地域差异,通过收入结构变动指数分析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动情况,采用夏普利值分解法量化分析包括要素市场扭曲在内的七大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域农民收入差异的贡献率和贡献排序。研究发现:农民收入总水平的地域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工资性收入的基尼系数值明显高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收入总水平和工资性收入的基尼系数值趋向国际收入差距警戒线;农民四大来源收入的增长潜力和增长速度存在显著差异,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存在显著结构性差异;要素市场扭曲阻碍了不同地域农民总收入及不同来源收入的增长,而其他因素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要素市场扭曲、农村人力资本、地区工业化水平是导致农民总收入和收入结构地域差异扩大的前三位因素,涉农政策调整能够缩小农民收入总水平及收入结构的地域差异。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调控技术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采用种草移螺、设置生态基及移动式太阳能水质调控机等水质调控技术,在养殖季节5—9月份,每周检测试验池塘水体水温、溶氧量(DO)、pH值、透明度(SD)、总磷(TP)含量、总氮(TN)含量、氨氮(NH+4-N)含量、亚硝酸盐氮(NO-2-N)含量、重铬酸钾指数(CODCr)等理化指标,分析水质状况。结果显示:DO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pH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TP质量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TN质量浓度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NH+4-N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NO-2-N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CODCr质量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研究表明: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使用水质生物及物理调控技术,可以使整个池塘养殖水体循环利用或者达标排放。
关键词: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 水质理化指标 水质调控技术
复合乳酸菌发酵改性姜渣膳食纤维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该文以姜渣为原料,利用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质量比)作为复合发酵菌种改性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研究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料液比3个因素对姜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确定复合发酵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48 h、料液比1:10(g/mL),测得姜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为9.42%.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13C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发现,姜渣发酵后膳食纤维的膨胀力和持水力的增加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乳酸菌;发酵;改性
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大蒜类耐储藏农产品为例
《价格理论与实践 》 2021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对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分析,旨在消除价格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以大蒜为例,通过使用MSVAR模型,论证气象因素、生产成本和出口量对大蒜价格波动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大蒜价格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不同区制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在大蒜价格波动剧烈区制中,大蒜自身价格、生长期气温、货币供给量是持续推动价格上升的主要动力;而生长期降水量、生长期日照时间、出口量、利率和生产价格指数的增加则会刺激价格下降。研究进一步从优化对中间环节的调控、规范大蒜电子交易市场、完善全国性的大蒜信息平台等方面提出优化小宗农产品价格调控的政策建议。
安徽省沿江平原双季稻3种栽培体系碳足迹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安徽省沿江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方法,分析课题研究集成的2种双季稻栽培体系创新模式与当地传统对照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创新模式1单位面积碳足迹(早+晚双机播)为2 376.32 kg(CO2-eq)/hm2,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为2 505.58 kg(CO2-eq)/hm2,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为3 398.29 kg(CO2-eq)/hm2;3种模式内晚稻单位面积碳足迹高于早稻,化肥和电力对总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排前位,农药对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最小;在单位面积产量碳足迹方面,2种创新模式低于对照模式,创新模式1(早+晚双机播)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01.26×10-3 kg(CO2-eq)/kg,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11.90×10-3 kg(CO2-eq)/kg,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317.22×10-3 kg(CO2-eq)/kg。
关键词: 碳足迹 双季稻 温室气体 安徽省 沿江平原 栽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