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发酵牡丹籽粕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抗体水平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牡丹籽粕对蛋鸡的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抗体水平的影响.选取26 w龄体重及生产性能相近的健康海兰褐蛋鸡38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对照组蛋鸡饲喂常规型日粮,试验Ⅰ组、Ⅱ组、Ⅲ组蛋鸡分别饲喂添加6%牡丹籽粕、6%发酵牡丹籽粕和12%发酵牡丹籽粕的基础日粮.试验期8w.结果显示:各组蛋鸡的死淘率和破蛋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蛋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产蛋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试验组蛋鸡的料蛋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蛋鸡的产蛋率显著提高1.14%(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鸡蛋的蛋壳颜色、蛋壳强度、蛋壳厚度和哈夫单位分别提升3.39%、4.06%、2.86%、2.77%;试验Ⅲ组鸡蛋的蛋壳厚度、蛋壳强度显著提高(P<0.05).亚型禽流感H5、H7、H9及新城疫ND抗体水平均比试验初期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且试验Ⅱ组增长幅度最大.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6%发酵牡丹籽粕能够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蛋品质.
关键词: 发酵牡丹籽粕 海兰褐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血清抗体水平


高湿高雾环境下红茶发酵图像实时采集系统研制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高湿高雾的红茶发酵场景下,无法实时采集图像的问题,该研究基于加热除雾防潮装置与工业相机系统,设计了高湿高雾环境下红茶发酵叶图像实时采集系统.系统主要由工业相机、镜头、加热除雾防潮装置、面光源、固定支架、控制软件与电脑组成.利用该系统采集单芽、叶片、茎、一芽二叶的发酵进程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提取发酵叶的颜色特征信息;利用茶叶感官审评、发酵叶色泽与气味变化的方法,将采集的1564张图像分为发酵轻、偏轻、适度、过度4个带有红茶品质标签的数据集,数据集按照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通过MobileNetV3+Vision Transformer技术搭建深度学习模型,模型预测准确率达到95.68%;开发的可视化红茶发酵程度判别软件,可以实现红茶发酵程度有效预测与结果输出.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图像实时采集系统可为红茶发酵程度智能化判别装备研发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可视化 发酵 图像分析 红茶 氧化铟锡镀膜玻璃 加热除雾 图像实时采集系统


高配合力优质籼型两系不育系504S的选育与应用
《中国稻米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504S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籼型两系不育系1892S为母本,以自育三系保持系65B(丰8B/早籼M057)为父本,经5年8代选择育成的优质籼型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株型紧凑、叶色深绿、分蘖力强、不育起点温度低、异交结实率较高、配合力强等特性,2013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利用504S所配制的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两优5078和两优5077具有优质、高产、抗逆的特点,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添加紫云英对稻田土壤颗粒吸附磷酸盐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添加紫云英(Chinese milk vetch,CMV)对土壤颗粒表面磷素吸附特征的影响机制,为绿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土培试验方法,设置4个紫云英翻压量梯度:CMV0(0)、CMV1(15000 kg/hm2)、CMV2(22500 kg/hm2)和 CMV3(30000 kg/hm2),淹水培养 30 天后,取土样,过 250 μm 筛后,分为细砂粒(48~250 μm)、粉粒(2~48 μm)和粘粒(<2 μm),分别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并分别进行磷酸盐的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吸附试验.[结果]与CMV0相比,添加紫云英显著提高了土壤颗粒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尤以砂粒中的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达到33.42%~81.04%、4.83%~15.17%、45.45%~51.52%和40.76%~60.70%;添加紫云英降低了砂粒和粘粒的比表面积,但是提高了粉粒的比表面积.土壤颗粒对磷素的吸附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很好地拟合,添加紫云英提高了各粒径土壤对磷的理论最大吸附量(Qm)、土壤本底吸磷量(NAP)、土壤磷临界浓度(EPC0)、吸附常数(KL)和土壤对磷的亲和力(Kp).Qm值提高幅度以砂粒最大,提高了 4.02%~46.81%;粉粒中NAP值、KL值、EPC0值和Kp值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达到 116.77%~210.78%、29.55%~69.05%、93.62%~141.28%和 11.97%~28.87%.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磷酸盐在土壤颗粒表面吸附过程.拟合结果表明,添加紫云英提高了各粒径土壤颗粒对磷的初始吸附速率(H)和吸附速率常数(k2),以粘粒的H值和k2值提高幅度最高,分别达到25.77%~98.20%和25.74%~111.15%.不同粒径的H值和k2值均以CMV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砂粒的Qm和EPC.与有效磷含量显著相关;粉粒的NAP、EPC.和Kp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呈极显著相关关系,KL与全磷呈显著性相关;粘粒的Qm与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极显著相关,EPC0 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比表面积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Kp 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比表面呈极显著相关.[结论]添加紫云英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提高土壤颗粒自身贮存磷的能力,促进各土壤颗粒对磷素的吸附,特别是砂粒和粉粒.同时,CMV2处理土壤砂粒和粘粒具有较高的磷素吸附量和吸附强度,而CMV3处理粉粒具有较高的磷素吸附量和吸附强度,因此结合土壤质地,控制紫云英还田量实现稻田磷素科学管理.


黄河故道安徽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生态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晰黄河故道水域生态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状况,于2018年对黄河故道安徽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46属94种,绿藻门种类最多,为20属51种,占总种类数的54.26%;其次为硅藻门,为11属17种,占总种数的18.09%;黄河故道浮游植物丰度为0.507×105~8.406×105 cell·L-1,平均为 2.875×105 cell·L-1,浮游植物生物量为 0.039~0.926 mg·L-1,平均为 0.254 mg·L-1;蓝藻门与绿藻门是浮游植物丰度主体,绿藻门与甲藻门是生物量组成的主体;运用浮游植物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评价黄河故道水质现状为β中污-轻污染水平;单因素相似性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发现,不同季节样点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达显著水平(r=0.625,P<0.05),季节分化明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季节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铵态氮、水温、水深、溶解氧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故道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楠木新品种‘皖抗1号’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楠木'皖抗1号'是从北缘桢楠种子播种形成的实生群体中选育出的新品种.树皮淡青褐色;叶革质、常绿,窄椭圆形,长7~15 cm,宽2~4 cm,密被黄褐色绒毛.抗寒性强,适于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桢楠适宜种植区,作庭荫树或行道树,可在公园绿地、草坪中孤植或建筑物前配置使用.


水紫树新品种'雨田紫'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美国弗吉尼亚州引进水紫树(Nyssaaquatica)的种子,播种育苗后,实生选育出了水紫树新品种‘雨田紫’。该品种萌芽稍迟,3月底至4月初开淡绿色小花,叶、花同放;单叶互生,叶长卵形,成熟叶长10~15 cm,宽5~7 cm,秋叶转为金黄色;果实长椭圆形,成熟后紫红色。耐水湿,适于农田水网或浅滩等低洼地绿化造林。


配施不同腐秆剂对还稻田麦秸腐解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沿淮地区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腐秆剂在秸秆腐解和水稻产量方面的差异,遴选出适合该区域使用的腐秆剂.本研究通过安徽省霍邱县的麦秆促腐还田定位试验,深入分析了秸秆还田和氮磷钾优化平衡施肥后不施腐秆剂(SF)、施腐秆剂1号(SFD1)、施腐秆剂2号(SFD2)和施腐秆剂3号(SFD3)等处理连续两年在秸秆腐解和水稻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处理间秸秆累积腐解率连续两年的差异均不大,但秸秆腐解速率第一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SFD2处理的最大,较SF、SFD1和SFD3处理分别增加了70.6%、262.5% 和93.3%;②水稻产量连续两年也均以SFD2处理为最高,分别为8592.84 kg/hm2 和7538.70 kg/hm2,显著高于其余腐秆剂施用处理(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水稻产量与秸秆腐解速率之间相关性最高(第一年,r=0.45;第二年,r=0.48);③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在两年间均表现出显著作用,但无明显规律可循;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显示,两年的还田麦秸腐解速率均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调控.综上,沿淮地区麦秸促腐还稻田配施2号腐秆剂最利于秸秆促腐和作物增产.
关键词: 秸秆还田;腐秆剂;秸秆腐解;水稻生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猪粪厌氧发酵的有机酸代谢与微生物群落相关性分析
《分析化学 》 2022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机酸代谢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稳定性是维持厌氧消化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为研究该理化物质代谢与微生物群落变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猪粪发酵体系为例,设置3个搅拌梯度(0、80和200 r/min),分别代表无搅拌、适度搅拌和过度搅拌条件,监测猪粪厌氧发酵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等理化性质的变化,再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进一步分析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发酵体系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为优势菌.适度搅拌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效率,形成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群落,其中,总固体、挥发性固体和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分别达到79.15%、63.63%和87.89%.有机质分解代谢产物以乙酸和丙酸为主,其浓度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呈正相关性,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呈负相关性.过度搅拌使产氢产乙酸菌(如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丰度增加,引起耗氢产乙酸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度随之增加,导致乙酸和丙酸浓度分别提高21.09%和6.44%,氢营养型产甲烷菌甲烷粒菌属(Methanocorpusculum)丰度随之增加31.95%,但甲烷产量反而下降,说明过度搅拌显著提高了乙酸和丙酸浓度,促进产甲烷途径由乙酸裂解型向低效的乙酸氧化产甲烷转化.本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猪粪厌氧消化过程的有机酸代谢与产甲烷途径的调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添加紫云英和水稻秸秆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铜形态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水稻秸秆对轻度铜污染土壤的主要养分含量以及铜的有效性和各形态的影响,为紫云英、水稻秸秆腐解还田治理轻度铜污染的稻田土壤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添加任何有机物料(CK)、添加水稻秸秆(R)、紫云英(G)、水稻秸秆和紫云英质量比3:1(R3G1)、水稻秸秆和紫云英质量比1:1(R1G1).[结果]添加紫云英和水稻秸秆,显著提高主要土壤养分含量.添加紫云英(G)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比添加水稻(R)处理分别提高了26.92%和11.46%.添加紫云英(G)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氮(P<0.05),分别比R3G1和R1G1处理增加8.40%和20.47%.添加水稻秸秆和紫云英(R3G1)处理有助于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P<0.05),分别比单独添加水稻秸秆(R)和紫云英(G)处理增加32.81%和15.94%(P<0.05).无论添加紫云英、水稻秸秆以及二者共同添加均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铜含量,R3G1和R1G1处理土壤有效态Cu含量显著低于单独添加紫云英(G)和水稻秸秆(R)处理(P<0.05).添加有机物料(紫云英、水稻秸秆)均使土壤弱酸提取态铜含量显著降低15.45% ~23.19%,使土壤残渣态铜含量提高6.08% ~11.39%;R3G1处理土壤残渣态铜含量最高,显著高于G和R1G1处理(P<0.05).通过冗余分析认为可溶性有机磷和可溶性有机氮与铜有效性和弱酸提取态呈负相关关系,对铜有效性和形态的解释量分别达到61.5%和23.3%.[结论]紫云英和水稻秸秆单独和混合添加到土壤均有助于提高主要土壤养分含量,同时也均能降低土壤有效铜含量,提高铜的稳定性,其中添加水稻秸秆与紫云英质量比为3:1对铜的稳定效果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