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62条记录
高磷小麦秸秆提高砂姜黑土磷有效性并促进土壤磷素的转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含磷量的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理,为秸秆还田促进砂姜黑土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方法,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高磷和低磷小麦秸秆取自长期定位试验的施磷和空白对照小区,小麦秸秆含磷量分别为2.17、0.51 mg/kg.培养试验设不添加秸秆对照(CK)、添加低磷小麦秸秆(LS)、添加高磷小麦秸秆(HS)3个处理,保持70%田间持水量,25℃下恒温培养90天.在培养0、3、7、15、30、60、90天时,测定土壤Olsen-P、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磷酸酶活性、解磷菌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磷(MBP),计算土壤MBP的周转量和周转率.[结果]土壤Olsen-P含量随培养时间增加,在培养第15天达到稳定.培养90天时,HS处理Olsen-P含量比CK提高了 59.4%,而LS处理土壤Olsen-P含量比CK降低了 23.9%(P<0.05).培养90天时,HS和LS处理土壤Ca10-P和Fe-P含量均显著低于CK处理,而Ca8-P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HS处理的Ca2-P含量显著高于LS和CK处理,而LS和CK处理Ca2-P含量无显著差异.与CK处理相比较,LS和HS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磷(LOP)和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显著提高,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MSOP)含量显著降低,3个处理间高稳定性有机磷(HSOP)含量无显著差异.HS处理的LOP含量比LS和CK处理分别提高了 37%和158%.HS和LS处理均促进了 MSOP向LOP和MLOP形态转化.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中解有机和无机磷细菌数量以及土壤磷酸酶活性.添加秸秆后增加了土壤MBP的累积同化量、累积矿化量、周转量和周转强度,HS处理的提升效果高于LS处理.HS处理下MBP的周转期较LS处理短.[结论]高磷小麦秸秆施用更有利于土壤中Ca10-P和Fe-P向Ca2-P和Ca8-P的有效转化,更有效提升了微生物量磷的矿化和周转,提高砂姜黑土潜在的供磷能力.因此,高磷小麦秸秆还田可增加砂姜黑土磷的有效性,而低磷小麦秸秆还田可能会降低砂姜黑土磷的有效性.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含磷量 砂姜黑土 无机磷转化 有机磷活化 微生物量磷周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OH11发酵液玉米种衣剂的研制及其对茎基腐病的效果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分散剂、乳化剂及增稠剂,利用湿法砂磨法,将OH11发酵液研制成30%悬浮种衣剂,将研制的玉米种衣剂不同药种比包衣后测定对玉米根长、苗长、鲜重指标影响,并通过菌土混合法,测定了药剂对玉米茎基腐防效。结果显示,30%OH11发酵液悬浮种衣剂最佳配方为OH11发酵液30%、木钠0.8%、PEG40003%、XG0.2%、红染4%、成膜剂3%,水余量。该种衣剂药种比1:200、1:500包衣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不大,1:200时对玉米茎基腐(腐霉菌)防效达93.55%,1:500防效达80.5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0%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9.16%)。结果显示30%OH11发酵液悬浮种衣剂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玉米茎基腐(腐霉菌)病的防治。

关键词: OH11发酵液 玉米种衣剂 茎基腐病 腐霉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梅新品种'溜溜梅3号'

园艺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溜溜梅3号’是从‘南高’实生后代中选出的果梅新品种。果实短椭圆形,果顶微凹,平均单果质量32.80 g。果皮底色黄绿色,皮薄,难剥离。果肉淡黄色,肉质紧密,汁中等,味酸,香味浓,无苦涩味。可溶性固形物8.50%,可滴定酸3.22%,果实可食率90.85%,果实成熟期6月上中旬。

关键词: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梅新品种溜溜梅4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溜溜梅4号是从南高实生后代中选育的果梅新品种。果实短椭圆形,大小均匀,平均单果质量20.6 g,最大22.5 g,横径2.6 cm、纵径2.8 cm;果顶微凹,缝合线浅,两侧不很对称。果皮底色黄绿,阳面着红色。皮薄,难剥离。果肉淡黄色,近核处黄色,肉质紧密,汁中等,味酸,香味浓,无苦涩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7.8%,总酸含量3.03%。黏核,鲜果核质量1.9 g,黄色,短椭圆形,核点多,核仁味苦;可食率90.77%;品质上,适用于加工。芜湖地区,溜溜梅4号的萌芽期为2月5日,展叶期为3月13日,落叶期为11月10日,始花期为2月7日,盛花期为2月18日,终花期为2月20日,果实成熟期6月5日,比南高早7 d。萌芽率和成枝力强;自然坐果率20.4%,中短果枝结果为主,嫁接苗定植后,第3年可结果,4年生(株行距4 m×4 m)平均株产可达27.5 kg,每666.7 m2产量可达1100 kg,丰产性、适应性强。适宜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沿江丘陵地带等梅种植区域栽培。

关键词: 果梅 新品种 溜溜梅4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遗传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籽粒中类胡萝卜素是一类重要的营养和健康化学成分。本研究利用7个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遗传模型、显隐性基因和遗传参数估算等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亲本中,生选2号是一个优良的亲本材料,其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一般配合力较好,可以较快地提高杂交后代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亲本选配时应选择高×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类型。小麦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高值受隐性基因控制且遗传力较低。在小麦营养和健康品质育种中,宜在高代进行严格选择以选育出较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新品系,达到改良和提高我国小麦营养和健康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 小麦 类胡萝卜素含量 Griffing双列杂交Ⅱ 遗传分析 营养和健康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RSC4抗病候选基因Glvma.14G204700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SC4株系的基因位点RSC4(resis-tance to SMV strain SC4,RSC4)的候选基因Glyma.14G204700在大豆不同抗性品种中的序列结构特征和保守结构域,以齐黄1号、科丰1号、大白麻和南农1138-2共4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基因克隆获得大豆Glyma.14G204700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和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大豆Glyma.14G204700基因在4个大豆品种中的cD-NA全长为4 719~4 776 bp,编码1 295~1 30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的分子量为148.38~149.33 kD,等电点为5.53~5.61,均为具较强亲水性的非分泌蛋白.Glyma.14G204700蛋白含有植物抗病基因家族蛋白的保守功能域——核苷酸结合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结构域.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a-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和β-折叠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59.45%~61.08%、28.65%~30.15%、8.11%~8.88%和1.61%~2.16%.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含有脱落酸、低温及干旱等多种逆境胁迫响应元件.表明大豆RSC4抗病候选基因Glyma.14G204700在大豆不同抗性品种中具有不同的等位变异,优异等位变异的鉴定和开发可为抗SMV大豆育种提供基础材料.

关键词: 大豆 抗病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枇杷新品种徽玉1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徽玉1号是从白花实生后代中选育的枇杷新品种.果实倒卵形,平均单果质量40.86g;果面淡黄色、斑点细而小,果粉多,果皮薄,易剥离;果肉乳白色,质地致密、化渣,风味浓、汁多、有香气;种子浅褐色,平均4.4个.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6.23%,可食率69.47%.果实外观秀气玲珑,锈斑少,抗日灼、裂果轻,品质佳.成熟期为5月底至6月初,适于安徽皖南山区及温和湿润、雨量充沛的地区推广,可作为保护设施栽培品种.

关键词: 枇杷 新品种 徽玉1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对有机肥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依托33 a的长期试验,分析常规施肥(MF)、化肥+低量小麦秸秆(MFL)、化肥+高量小麦秸秆(MFH)、化肥+猪粪(MFP)和化肥+牛粪(MFC)等施肥方式对土壤剖面(0~60 cm)理化性质、微生物性状、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可溶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与分布的影响,探寻可持续的有机肥利用方式.结果表明,长期增施有机肥后0~60 cm剖面各土层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而对土壤全氮、容重和pH值的影响主要发生在0~20 cm表层.与MF处理相比,增施有机肥后0~20和>20~40 cm土层DOC含量均有显著(P<0.05)提高,而对>40~60 cm土层无显著影响.相对而言,0~60 cm各土层DIC的含量均有显著提升.长期增施有机肥后0~60 cm各土层DOC的UV280吸收值和芳香性指数分别较MF处理均有显著提高,其中以MFC处理最为显著,0~20、>20~40和>40~60 cm土层DOC的芳香性指数分别提高71.2%、153.3%和38.1%,这说明长期增施有机肥后土壤剖面DOC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芳香化合物含量提高,化合物结构变得更加复杂.逐步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土壤剖面DOC和DIC分布主要受pH值和微生物量碳的共同影响,且pH值的影响强度大于微生物量碳,而土壤剖面DOC化学结构受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总体而言,外源有机物料投入的类型和数量是影响土壤剖面可溶性碳分布的重要措施,长期增施农家肥的碳淋失风险高于秸秆还田.

关键词: 土壤;肥料;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无机碳;有机物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十年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秸秆利用方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秸秆产出大省,近年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并在相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系统总结了 2011年以来安徽省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和产量、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重要进展,以期为全面和深入开展秸秆还田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分析显示,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工作近10年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秸秆还田方式和化肥配施运筹等方面对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进行了优化;(2)拓宽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范畴,开始关注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等;(3)开始探究秸秆还田对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影响,并日益重视秸秆还田在农田氮磷流失、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综上,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呈现出从以关注作物生产为主延伸到兼顾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发展趋向.今后,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应该在补齐区域短板、拓展研究内容、探明环境效应及深化机理探究等方面重点推进.

关键词: 安徽省 秸秆直接还田 还田技术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环境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穗肥对水稻垩白籽粒灌浆影响及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垩白籽粒灌浆特性与稻米加工品质的关系及氮素穗肥调控效应,以高垩白水稻OM052为材料,设置追施氮素穗肥和不追肥处理,分析其物质生产、灌浆动态特征、加工品质及其对氮素穗肥的响应。结果表明:追施氮素穗肥显著增加了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籽粒灌浆的起始生长势,灌浆启动提早、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增加,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前0.95 d,但活跃灌浆期缩短0.69 d。未追施氮素穗肥处理的籽粒灌浆启动滞后,灌浆速率小,且在达到最大灌浆速率后下降平缓而灌浆时间延长。追施氮素穗肥条件下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提高1.46%、2.52%和3.57%,加工品质得以改善。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及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分别与加工品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间和活跃灌浆期与加工品质呈显著负相关。在保障抽穗至成熟期光合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协同优化籽粒灌浆特征参数有利于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籽粒灌浆 碾磨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