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地贪夜蛾与东方黏虫的种内及种间斗争行为差异研究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昆虫之间存在复杂的种内及种间竞争关系,竞争中的获胜方可以占有食物、配偶等资源,其中,斗争行为是昆虫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玉米上的重大入侵性害虫,其入侵过程伴随着与本地害虫的竞争,草地贪夜蛾与本地害虫的种内及种间竞争能力差异是其能否成功入侵、定殖甚至取代本地种群的关键.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玉米上重要的本地害虫,本文分别对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和东方黏虫幼虫的种内及种间斗争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在种内斗争行为中,不同龄期东方黏虫幼虫均表现出较高频次的攻击行为,以头部接触行为发生最为频繁;而草地贪夜蛾仅高龄幼虫对低龄幼虫表现出显著攻击性,如在6龄vs 4龄中,头部接触频次为(0.318±0.073)次/min、猛击频次为(0.313±0.059)次/min.在种间斗争行为中,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幼虫均对东方黏虫表现出显著高频次且具有杀伤力的攻击行为,如在4龄vs 4龄、5龄vs5龄、6龄vs 6 龄、4 龄 vs 6 龄和 6 龄vs4 龄中,猛击频次分别为(0.337±0.052)次/min、(0.695±0.127)次/min、(0.546±0.051)次/min、(0.362±0.043)次/min和(1.026±0.172)次/min;而东方黏虫仅4龄幼虫对同龄期草地贪夜蛾表现出显著攻击性,其他龄期幼虫的攻击和防御行为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为阐明鳞翅目害虫幼虫的斗争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阐明害虫的种内及种间互作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东方黏虫 斗争行为 害虫互作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大豆生长及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肥料施用不当会导致大豆贪青晚熟、倒伏、病虫害加重及肥料和产量效益下降。为提高肥料效益,充分发挥大豆单产和品质潜力,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通过大田研究了7种施肥模式F1(基施3 000 kg/hm2有机肥+300 kg/hm2化肥)、F2(基施3 000 kg/hm2有机肥+150 kg/hm2化肥+追施150 kg/hm2化肥)、F3(基施3 000 kg/hm2有机肥+225 kg/hm2化肥+追施75 kg/hm2化肥)、F4(基施1 500 kg/hm2有机肥+75 kg/hm2化肥+追施225 kg/hm2化肥)、F5(基施300 kg/hm2化肥)、F6(基施150 kg/hm2化肥+追施150 kg/hm2化肥)和F7(基施225 kg/hm2化肥+追施75 kg/hm2化肥)对大豆生长发育、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相比单施化肥可显著提高大豆根干质量,单施化肥以基追比3∶1最有利于增加根干质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单株鲜叶质量、干叶质量、鲜茎质量、干茎质量及单株鲜质量和干质量高于单施化肥,单施化肥各处理间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提高了大豆结荚期和鼓粒期单株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不施有机肥条件下化肥基追比3∶1有利于提高大豆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单施化肥开花期和鼓粒期的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16.69%~21.66%和14.99%~30.66%,化肥基追比不合理或减少有机肥用量会降低大豆生育中后期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大豆产量和籽粒粗蛋白含量,而降低粗脂肪含量,单施化肥以基追比3∶1最利于增产。综合得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在改善大豆生长发育、光合及产量和品质方面明显优于单施化肥,单施化肥以基追比3∶1表现较优。
关键词: 大豆 根干质量 叶面积指数 叶绿素含量 光合速率 蛋白质含量


新安江水牛的生长发育规律
《中国牛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研究新安江水牛公牛和母牛的生长发育规律.对在放牧条件下的 309 头,0~48月龄新安江水牛进行体重和体尺测定,对不同月龄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lanffy 3 种生长曲线模型拟合体重变化,筛选出最佳模型,计算体重绝对生长量和相对生长量.结果表明,新安江水牛公牛和母牛在18 月龄前体重与体尺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18 月龄后公牛生长速度仍高于母牛.Von Bertallanffy模型对公牛和母牛的拟合效果最好,R2 均超过0.98.公牛在13.1 月龄的拐点体重 248.2 kg,母牛在 10.6 月龄的拐点体重216.3 kg.


不同类型土壤接种根瘤菌对大豆共生固氮和根际氮转化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接种根瘤菌是提高大豆产量和降低化学氮肥用量的重要技术。不同土壤类型会影响结瘤固氮和根际氮素转化,进而影响大豆根瘤菌的接种效果。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土壤类型对这些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在中国大豆主产区淮河流域选择两种主要土壤类型—黄褐土和砂姜黑土,比较两种土壤类型中接种和不接种根瘤菌处理下,大豆植株氮积累、结瘤固氮能力、根际自生固氮能力、硝化和反硝化能力以及相关微生物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arG)和固氮酶基因(nifH)群落组成的差异。【结果】在两种土壤中接种根瘤菌均显著影响大豆结瘤固氮、根际自生固氮、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及相关微生物群落组成。在黄褐土中,与对照相比,接种根瘤菌会显著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在初花期(R1)和花荚期(R4)分别提高33.6%和24.9%;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增加与根瘤数量增加、根瘤固氮能力的提高以及AOA和AOB丰度降低导致的硝化潜力下降有关。在砂姜黑土中,与对照相比,接种根瘤菌导致大豆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在R1和R4期分别显著降低了21.7%和20.7%;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植株氮素积累量的降低与根瘤内生固氮菌结构的改变、根瘤固氮能力降低以及硝化潜力增强有关。在两种类型土壤中,植株氮素积累与大豆结瘤固氮能力和根际硝化过程显著相关。【结论】不同类型土壤中根瘤菌接种效果的差异与根瘤内生固氮菌群落结构和根瘤数量以及根际硝化过程强度改变有关,对这些过程的调节是克服差异化土壤类型对接种根瘤菌效果限制的关键。


瓦氏黄颡鱼养殖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瓦氏黄颡鱼的种质遗传状况,进而为其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集了我国瓦氏黄颡鱼主要养殖区(广东、四川、浙江和安徽)6个养殖群体共168尾个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所有群体均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Na=6.500~8.250,Ho=0.758~0.869,He=0.729~0.806,PIC=0.672~0.762)且各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相近。群体间遗传距离(0.057 5~0.650 5)、遗传分化指数(0.011 9~0.152 2)及AMOVA分析(群体间遗传变异比9.93%)结果共同表明瓦氏黄颡鱼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群体具有共同的祖先型,聚为互为姊妹群的两大支,其中安徽的3个群体聚为一支,其余群体聚为另一支;利用Structure 2.3.4软件的遗传聚类分析显示最佳遗传分组数为3,其中广东、四川和浙江3个群体遗传组成相似,聚为一个遗传组,应为长江种质来源;淮南和六安两群体间遗传组成相似,聚为一个遗传组,应为淮河干流种质来源;凤台群体单独为一个遗传组,应为淮河附属阻隔湖泊—城北湖种质来源,故各遗传组间遗传组成差异明显。研究表明,6个瓦氏黄颡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遗传分化显著,具有很大选育潜力,可为瓦氏黄颡鱼的良种选育提供优良种质资源库。


氮肥运筹对稻茬麦群体库容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稻茬麦小麦叶片生理、源库调节籽粒库容以及产量的影响。以白湖麦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180,210,240 kg/hm2的3个施氮量;5∶1∶4,7∶1∶2,5∶4∶1的3个基追比),通过测定不同源库指标,以期明确适宜的长江中下游稻茬麦氮肥运筹模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240 kg/hm2),小麦叶面积指数(LAI)、花后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以及源器官生物分配量呈上升趋势,成熟期籽粒生物分配量和花后源生产能力转化率呈现先高再低的趋势,以210 kg/hm2的施氮量为最高;相同施氮水平,基追比7∶1∶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条件下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基追比5∶1∶4下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成熟期籽粒生物分配量和经济系数以7∶1∶2基追比为最高。在相同基追比处理下增加施氮量能提高小麦穗粒数和有效穗数,而小麦千粒质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施氮量为210 kg/hm2和基追比7∶1∶2时小麦群体潜在库容大、粒叶比高、籽粒充实指数适宜,小麦籽粒产量达到最大值。综合高产、高效的选择条件,施氮量210 kg/hm2和基追比7∶1∶2是安徽省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白湖麦1号最适宜的氮肥运筹,在此条件下白湖麦1号可以实现最大的潜在库容以及产量。


安徽省稻田杂草发生现状与防控对策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安徽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地处南北过渡带,滨江临淮,区位优势明显,地理、气候环境多样,不同水稻种植区逐渐形成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杂草稻Oryza sativa等一种或多种恶性杂草为主的差异性分布群落,且伴随耕作及生产活动不断发生演替,对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安徽省稻田杂草防除仍以化学防控为主,单一化学除草剂常年高频超量使用现象突出,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农药残留、抗药性等一系列问题,使水稻稳产增收、杂草可持续防控等面临严峻的挑战。笔者在前期跟踪监测和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对安徽省稻田杂草发生、为害及防控现状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安徽省当前稻田杂草防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部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稻田杂草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杂草防除 水稻 安徽省 发生现状 化学防控 突出问题 对策建议


晚熟枇杷新品种'六月黄'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六月黄’是从安徽省歙县‘大红袍’自然实生后代中选育出的晚熟红肉枇杷新品种。果实果顶平,萼筒小而浅,果面光滑、果粉多,呈橘黄色,果皮易剥。果肉橙黄色,质软,多汁,化渣,酸甜适度。果实近扁圆形,平均单果质量38.19 g,最大单果质量可达53.89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09%,可食率70.22%。抗日灼、裂果轻。成熟期6月上中旬,较‘大红袍’晚10~15 d。‘六月黄’单株产量可达10kg,每公顷产量6600kg (株行距3 m×5 m)。适宜在长江以南等枇杷适宜区域栽培。


留胚米贮藏过程中脂质氧化及挥发性物质变化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留胚米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等方法分析留胚米在贮藏过程中(温度37℃,相对湿度75%)脂肪氧化以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留胚米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脂肪酶和脂氧合酶活性均上升,过氧化值、丙二醛值均显著增加(P<0.05)且均在21 d后趋于稳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贮藏过程共鉴定差异挥发性化合物33种,包括萜类、烃类、杂环化合物、酮类、醛类、醇类,均与脂肪氧化密切相关;进一步拟合曲线(R2>0.8)筛选出6种特征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香气特征性化合物有2-乙酰基-1-吡咯啉和梨醇酯,醛类特征性化合物有(E)-2-十一烯醛和苯甲醛,醇类特征性化合物为2-乙基-1-十二烷醇,烃类特征性化合物为5,8-二乙基-十二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