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5种山茶属植物PYL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PYL基因的遗传和进化特征,本研究针对5种山茶属植物的PYL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进行分析.基于公布的浙江红山茶、狭叶油茶、'云抗10号'、野生大树茶、'铁观音'基因组数据共鉴定出55个PYL基因.系统发育结果显示,PYL基因可分为4类.共线性分析表明,PYL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的选择压力较小,主要受到纯化选择的作用.密码子偏好指数和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差分析,59个同义密码子的使用存在显著差异.PYL基因偏好使用GCC、ATC、CTC、ACC、GTC等以G/C结尾编码疏水性氨基酸的密码子.通过ENC plot、PR2-plot、GC3-GC12分析表明,自然选择在PYL基因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异源表达时,PYL基因密码子使用频率相似性高的受体为最佳受体.本研究揭示PYL基因在山茶属植物中的密码子使用特点和进化关系,为深入理解其功能及适应性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山茶属 PYL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共线性分析 密码子偏好性


暗化型家蚕(mln)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抗性的初步研究
《北方蚕业 》 2024
摘要:通过对暗化型近等位基因系514mln、514家蚕幼虫添食BmNPV病毒悬浮液开展抗性试验,测定2品系的半致死浓度(LC50)、黑色素代谢通路多巴胺上、下游的基因(BmDDC,BmiAANAT,BmEboy)和家蚕抗BmNPV基因(Bmlipase-1、Bm-serine protease-2)的表达量变化以及家蚕幼虫头部内合成黑色素的前体物质多巴、多巴胺的含量变化,探析暗化型家蚕对BmNPV的抗性及其发生原因。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家蚕514相比,暗化型突变家蚕514mln 5龄幼虫LC50明显提高;未添毒条件下514mln幼虫体内Bmlipase-1、Bm-serine protease-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514幼虫;在添毒条件下,514mln、514幼虫体内前述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有提高,幼虫头部多巴、多巴胺的含量也均有明显增加。推测暗化型家蚕(mln)可以通过调高体内抗BmNPV基因表达量的形式来提高对家蚕BmNPV的抗性。


棉粕饲料化高效利用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 2024
摘要:棉花是主要的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和饲料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采摘的棉花脱绒处理后,会遗留棉籽,除了少部分优良品种的棉籽得以保留,大部分棉籽成为废弃物。为了进一步实现棉粕的饲料化高效利用,本文阐述了棉粕作为饲料在畜禽和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棉粕脱毒方法,包括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结果表明,在家禽、家畜和水产动物日粮中添加适宜比例的发酵棉粕,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能够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产肉性能,其应用朝着多功能化、精细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棉酚脱毒技术目前的3种方法(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法)各有利弊,将其联合使用可进一步降低棉酚含量。
关键词: 棉粕 棉粕饲料化 养殖业日粮 蛋白质饲料 脱毒技术


早熟高产杂交水稻组合两优7871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 》 2024
摘要:两优7871是由178S和R71杂交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具有早熟、抗倒伏、优质、高产和稳产等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该品种在2016—2017年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130 d,平均产量9.51 t/hm2,外观品质优,适口性、抗病性较好;其高产栽培注重培育壮秧,控制无效分蘖,争取有效穗数,促大穗,提高结实率,重点防治稻瘟病、稻飞虱等;制种技术要点包括合理安排播差期,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和巧喷赤霉酸生长调节剂等。研究结果为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为一季中稻、麦茬直播稻和再生稻种植提供参考。


安徽合肥地区稻鳖共作模式对稻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以稻鳖共作(RT组)和常规水稻单作(CM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稻鳖共作和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稻鳖共作区浮游植物检测到6门45属68种;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为绿藻门和裸藻门类群;稻鳖共作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常规水稻单作区;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单作区(P<0.05)。分析显示稻鳖共作区指示物种主要为富营养化浅水型物种,说明水体营养盐含量高,可能与稻田中华鳖养殖行为密切相关。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孕穗期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为WT、NO2--N,成熟期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为p H。研究结果初步揭示稻鳖共作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表明稻鳖共作种养模式可改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


瘤胃酸中毒对山羊胃肠道功能、形态和菌群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通过诱导瘤胃酸中毒模型,探究瘤胃酸中毒对山羊胃肠道组织和菌群结构的影响。本试验选取8只健康波尔山羊为试验对象,对照组4只,造模后的酸中毒组4只。通过瘤胃插管灌服玉米面的方法构建山羊瘤胃酸中毒模型。取胃肠道组织进行HE染色、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探究瘤胃酸中毒对山羊消化道组织形态、功能蛋白的影响。另外分别取瘤胃液和盲肠内容物,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样本中细菌的16S rRNA,分析酸中毒对山羊胃肠道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酸中毒组山羊的瘤胃和小肠的组织形态出现损伤,其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瘤胃和十二指肠中的MCT1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质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而SLC5A8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对瘤胃内容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后,相较于对照组,酸中毒组Alpha多样性分析中Shannon指数显著低(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的相对丰富度极显著降低(P<0.01),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瘤球菌属(Ruminococcus)、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降低(P<0.05)。对盲肠内容物高通量测序后,与对照组相比,酸中毒组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的相对丰富度显著降低(P<0.05),梭菌属(Clostridium)相对丰富度显著升高(P<0.05)。综上可知,瘤胃酸中毒可使山羊消化道组织形态完整性破坏,相关蛋白表达受影响,导致消化道菌群结构发生紊乱。
关键词: 山羊 瘤胃酸中毒 胃肠道形态 高通量测序 菌群分析


水禽3种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中国兽医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禽流感病毒H9亚型(AIV-H9)、鹅圆环病毒(GoC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是水禽常见病原,常发生混合感染且易导致水禽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本研究针对AIV-H9、GoCV和MDRV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的反应条件,建立了这3种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和可重复性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三重PCR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扩增AIV-H9、GoCV和MDRV的 目的片段,与新型鹅星状病毒、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禽腺病毒4型无交叉反应;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2.93× 104 copies/μL、2.5× 102 copies/μL、3.0× 106 copies/μL;利用该方法对 30 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MDRV检出率为6.7%,GoCV和AIV-H9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6.7%和26.7%.三重PCR与单重PCR的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该三重PCR检测方法特异、灵敏、稳定性好,能够用于这3种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测.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H9亚型 鹅圆环病毒 番鸭呼肠孤病毒 三重PC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