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营改增”全面实施对科研单位财务影响
《财会学习 》 2016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我国从2013起开始进行税务体制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用增值税代替传统的营业税(以下简称"营改增"),从而达到降低税负、减轻企业纳税负担的目的。经过三年多的试点运行,从今年5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营改增"。"营改增"是为了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的先进策略,但现如今行政事业单位处在改革的深水期,经营方式也逐步向企业模式发展,科研单位作为事业单位的一种,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受到"营改增"的影响。笔者从"营改增"在科研事业单位的实施情况出发,提出新税务体制对科研单位财务、税务管理带来的影响,并就新纳税体制下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为科研单位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精制茶厂不同工序茶尘物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茶尘是影响茶叶品质和损害制茶工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茶厂精制车间茶尘的浓度、组成和粒度的研究,为茶厂粉尘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途径。试验采用在线检测、收集的方法,以红茶精制的5道工序各自所产生的粉尘为材料,设置近旁和1.2 m处2个距离水平,于茶尘粒径≤2.5μm、2.5μm<φ≤10μm分别在4、8 h时间条件下,进行浓度、组成及粒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浓度方面,当φ≤2.5μm时,最大值出现在分筛机,分别为65.321 mg/m3(近旁、8 h)、47.354 mg/m3(1.2 m、4 h)和44.987 mg/m3(1.2 m、8 h),而当2.5μm<φ≤10μm时,撩筛机产生的茶尘浓度最高,分别高达29.667 mg/m3(4 h)、26.919 mg/m3(8 h);比较设备近旁和1.2 m处,分筛机近旁>1.2 m处,抖筛机和风选机与之相反,紧门机无变化。在组成与粒径方面,撩筛机和风选机可入肺茶尘数量是1.2 m处>近旁,设备1.2 m处可入肺茶尘数量占比最高达82.1%,出现在风选机;茶尘总粒度(包括φ≤2.5μm和2.5μm<φ≤10μm)为近旁<1.2 m处,分别为59.7%、67.8%;紧门机2处不同类茶尘所占的比重均相同。上述结果说明,不同工序茶尘的物理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各工序茶尘物理特性差异与设备的机械性能、工艺参数及其空间布置直接相关。


栽培与野生大麦籽粒性状比较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麦群体遗传多样性,指导大麦育种亲本组配,对137份栽培与野生大麦籽粒性状差异进行比较,结合皮裸、棱型特征,估算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对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大麦粒长(8.16 cm)显著短于野生大麦粒长(13.19 cm),但其粒宽与粒厚(3.33 cm与2.62 cm)相对于野生大麦(2.92 cm与1.69 cm)显著增加,粒重在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大麦籽粒性状变异可能与品种选育中增加穗粒数及改良品质目标有关。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0.5,平均值为0.34,在0.334水平上将参试材料聚为4类。第Ⅰ类为六棱皮大麦(35份),主要为饲用,来源地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第Ⅱ类为六棱裸大麦(47份),主要为食用,来自青藏高原一带;第Ⅲ类是二棱皮大麦(51份),包括啤用大麦(来自我国)与野生大麦(来自以色列);第Ⅳ类是二棱裸大麦(4份),其中1份来自湖北,其他3份来源地不明确。聚类结果与棱型、皮裸特征分类一致,与来源地无明显相关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与大麦用途相关。大麦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育种实践中利用野生大麦资源时,建议将其与遗传距离相对较近的栽培二棱皮大麦进行组配,有利于优良基因位点纯合,提高育种效率。


适宜微波处理保持山核桃贮藏品质(英文)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微波热处理对山核桃贮藏品质的影响,将新鲜山核桃(500 g)在微波(2 455 MHz,650 W)下分别进行1,2.5,3和5 min热处理,然后置于温度:(2±0.5)℃,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中贮藏120 d。贮藏期间对山核桃营养成分,品质变化,感官指标进行监测。结果显示2.5 min的微波处理能够显著(P<0.05)延缓蛋白质、脂肪的降低,对脂肪酸和维生素E有较好的保存效果,此外,2.5 min微波处理能够减慢贮藏期间山核桃水分和可溶性糖的流失速度,维持较好的感官品质。同时2.5 min微波处理对脂肪酸败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在贮藏120 d,山核桃保持了较好的品质。与2.5 min相比较,较短时间(1 min)和较长时间(3和5 min)微波处理没有提高山核桃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1 min的微波处理对贮藏期间山核桃脂肪、蛋白、脂肪酸、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生育酚等营养几乎贮藏无影响(P>0.05),3和5 min处理显著(P<0.05)加剧了各项营养指标的衰败速度,因此2.5 min为适宜的微波处理条件。该研究为微波保鲜山核桃提供理论依据。


东南亚62个籼型水稻亲本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核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东南亚水稻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以东南亚62份籼型水稻亲本为材料,选择29对水稻功能基因标记以及平均分布于12条染色体、多态性较高和条带清晰的72对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2对多态性引物在62份水稻材料中检测到20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Na)变异范围为2~12,平均为6.281;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变异范围为1.067~5.399,平均为2.867;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061~0.789,平均为0.515;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1.176,变幅为0.143~1.908;观察杂合度(Ho)为0.977,范围为0.936~1.000;期望杂合度(He)为0.439,范围为0.179~0.937;固定指数(Fis)的范围为0.882~1.000;基因流(Nm)的范围为0~0.0157。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05处,东南亚水稻亲本被分为6大类,同一国家大多数品种聚为一类。相对于普通分子标记,功能基因标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不高,其遗传多样性参数也低于普通分子标记,东南亚各国水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程度较低。研究结果为水稻育种亲本选配、新种质资源的创制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抗寒性变化规律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6
摘要:为了研究小麦在干旱胁迫时抗寒性的变化规律,选取黄淮麦区南片小麦品种11个;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1个,研究其在正常水分条件下以及干旱胁迫条件下抗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小麦在各生育期抗寒性较非干旱条件下均明显降低,越冬期减幅最大,平均为4.91℃,返青期最小,拔节期居中。在非干旱条件下,各生育期,半冬性品种的抗寒性较春性品种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品种间抗寒性差异明显,所有品种在越冬期的抗寒性较冬前均有所提升,越冬后抗寒性迅速下降。半冬性品种越冬期抗寒性增强明显,春性品种抗寒性也有一定提高。


不同分类大麦籽粒大小及粒重的差异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大麦籽粒性状,依据棱型、皮裸及选育水平对125份大麦材料按3种不同分类方式进行分组,比较了组别间的粒重、粒长、粒宽及粒厚的差异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麦粒重与棱型相关,与皮、裸无相关性,二棱大麦粒重(46.89mg)显著高于六棱大麦(35.71mg)。就籽粒长而言,皮大麦长于裸大麦,二棱大麦长于六棱大麦,以野生大麦最长,为13.19mm;人工驯化和品种选育使大麦粒长有所变短。二棱大麦的粒宽(3.55mm)显著大于六棱大麦(3.26mm);粒宽在皮、裸大麦间无显著差异。粒厚变异与粒宽类似,野生大麦的粒厚最小(1.69mm)。相关分析表明,大麦粒重主要由粒宽、粒厚决定,且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