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连续3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覆盖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0—5 cm)容重,提高了0—5 cm和5—1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同时连续秸秆覆盖还田还可以显著提高0—25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秸秆覆盖对表层(0—5 cm)土壤养分状况的效应更明显。秸秆连续覆盖5季后,0—5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增幅(7.64%~15.33%)>速效磷(7.52%~10.03%)>碱解氮(7.30%~8.74%)>有机质(6.08%~7.53%)。秸秆覆盖还田后,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旱季作物(小麦、油菜)的增产效应要高于水季作物(水稻),并且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和用量的增加,作物的增产幅度也随之提高,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水稻的有效穗数以及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植物轮作提取深层土壤累积硝态氮的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不同植物轮作,通过生物修复耗竭深层土壤剖面的累积硝态氮,从而控制集约化粮田过量施氮造成的硝酸盐淋洗。【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小麦-玉米轮作、休闲-玉米、小麦-休闲、紫花苜蓿连作、紫花苜蓿+苇状羊茅间作、黑麦-苋菜轮作、黑麦-高丹草轮作、黑麦-甜高粱轮作对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和淋洗的降低效果。【结果】紫花苜蓿、高丹草、黑麦1—2 m土体根系占0-2 m土体总根系的比例最高;黑麦-苋菜、黑麦-高丹草和黑麦-甜高粱处理具有较高的年吸氮量(330-390 kgN·hm-2);与小麦-玉米传统轮作相比,夏季休闲增加了土壤硝态氮淋洗。经过1年的田间试验,5个修复植物处理0—1 m、1—2 m的硝态氮累积量分别降低124.3和81.2 kgN·hm-2,其中苋菜、甜高粱、高丹草对深层土壤中硝态氮的消减作用较大;甜高粱、高丹草、苋菜种植下1 m处土壤溶液中硝态氮浓度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平均仅8.6 mg·L-1。【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黑麦-高丹草轮作是一年内提取深层土壤累积硝态氮效果最好的种植模式。
关键词: 硝态氮累积 硝态氮淋洗 植物轮作 吸氮量 土壤溶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粳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杂交粳稻的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以5个千粒重介于23.5~27.4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40个千粒重介于18.7~31.2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5×40NCⅡ设计方式,配制200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单株谷重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7**,0.63**,0.53**,0.35**),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r=0.15**);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的是每穗实粒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2个性状是杂交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其次是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相互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糙米率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33**,0.25**)。产量性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大,通过筛选,可以将高产、优质的性状聚合到同一杂交组合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入草木樨对半干旱黄土高原区早期植物群落演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英文)
《西北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被演替早期的优势物种是影响演替进程的重要因素。以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退化耕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为对照,于植被恢复的早期引入两年生豆科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L.),在种植密度为11.3kg.hm-2条件下,考察了6年内引入草木樨对退化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恢复植被相比,草木樨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和加速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促使一些群落演替后期物种如冷蒿(Artemisia frigida)、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和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等在植被恢复的第3年出现,同时有利于提高植被生产力和稳定性。同自然恢复相比,试验期间引入草木樨后的植被地上平均生物量提高67.90%。同时,植被恢复早期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草木樨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2003~2005)引入草木樨的土壤全氮平均含量比自然恢复高7.32%;试验期间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半干旱区黄土高原退化耕地植被恢复早期阶段,两年生豆科植物草木樨的引入和磷肥的施用对于加快植被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物种均匀度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土壤速效磷 豆科植物 生态恢复 半干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药桑花青素提取工艺
《食品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超声波辅助条件下,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时间、温度4个因素对药桑花青素提取效率的影响,用DPS7.05软件分析得出4个因素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范围52.46%~55.93%、提取液料比范围39.51:1~42.43:1(mL/g)、提取时间范围27.77~32.23min、提取温度范围50.18~52.4℃,在此工艺条件下花青素提取效率均能达到67%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质配比对百合切花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求减少百合无土栽培对泥炭资源的依赖和降低生产成本,测定分析6种不同配比基质的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含水量、pH、电导率等理化指标,并对栽培在6种不同基质中百合切花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百合适宜生长的范围内,基质容重和pH越小、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越大,百合生长越好。试验中,T1(泥炭∶珍珠岩=3∶1)和T3(泥炭∶珍珠岩∶食用菌渣=2∶3∶2)2种配比是百合栽培的最佳配方基质;CK(纯泥炭)前期对茎高有影响,且考虑泥炭是一种短期内不可再生的稀缺的资源,因此,不宜作百合切花的基质;T5(泥炭∶蛭石∶稻壳=3∶5∶2)配比基质不能用于百合切花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料型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料型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对蛋鸡养分代谢和肠道形态的影响。将30周龄海兰褐蛋鸡216只按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粉状料和颗粒料日粮,试验期84 d。结果表明,与颗粒料组相比,粉料组产蛋率提高4.98%(P<0.05),料蛋比、平均蛋重和采食量分别降低5.53%(P<0.05)1、.03%(P<0.05)和2.22%(P<0.05);37周龄,粉料组蛋壳厚度比颗粒料组提高3.08%(P<0.05);粉料组蛋鸡啄癖行为显著低于颗粒料组(P<0.05);粉料组蛋鸡对粗蛋白和钙的表观代谢率分别比颗粒料组提高4.30%(P<0.05)和2.62%(P<0.05);粉料组蛋鸡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分别比颗粒料组增加28.14%(P<0.05)和37.62%(P<0.05)。说明粉状料通过改善小肠的形态结构和提高养分利用率,从而有效提高商品蛋鸡的生产性能、改善部分蛋品指标和减少蛋鸡的啄癖行为。
关键词: 料型 海兰褐蛋鸡 生产性能 养分代谢 小肠肠道形态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浸田不同磷源及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皖南山区冷浸田综合治理和水稻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水稻D优202为材料,在皖南山区冷浸田中设置钙镁磷肥和过磷酸钙2个磷肥品种及3个磷素水平试验。[结果]在冷浸田开沟降渍的条件下,施磷能够在0.05水平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施磷有利于水稻有效分蘖的形成。过量施磷易造成中后期无效分蘖增多,恶化群体结构和质量,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不利于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钙镁磷肥能够促进水稻前期分蘖,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明显增加,钙镁磷肥增产效果比过磷酸钙显著。[结论]冷浸田水稻施磷以75 kg/hm2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