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48条记录
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4和SC8的抗性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我国黄淮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发生频繁的SMV株系SC4和SC8,利用大豆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抗病材料对SC4和SC8株系的遗传方式以及不同大豆材料对SMV抗性基因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4株系后,由冀LD42、徐豆1号、跃进4号、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9个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表明这些抗源均有1对基因控制对SC4株系的抗性,且抗病表现为显性;5个抗抗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和齐黄1号携带抗SC4的基因是不等位的,冀LD42与汾豆56,晋大74与中作229是不等位的。接种SC8株系后,用齐黄1号、中作229、NY58、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抗感组合杂交后代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且F1均表现抗病,说明这些品种对SC8株系的抗性也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晋大74×汾豆56接种SC8株系后的F2群体全部表现抗病,F2:3家系没有抗感分离,表明抗病品种晋大74与汾豆56携带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齐黄1号×科丰1号、大白麻×汾豆56的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抗病亲本齐黄1号与科丰1号、大白麻与汾豆56携带抗SC8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独立遗传。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等位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淮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冬小麦精准播期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确定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精准播种期。[方法]利用气象资料,结合冬小麦高产播种要求,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冬小麦精准播期的可预测性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适宜播期呈推迟趋势,每10年变化率约1.75 d,气候变暖是播期推迟的根本原因;播期在年际之间存在较大波动,非规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的规律性和后效性使冬小麦的播期具有可预报性。认为沿淮地区宜选用10月15日以后5 d滑动平均温度首次降到17℃以下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指标;常规气象预报具有的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冬小麦精准播期的预报。[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冬小麦 精准播期 气候变化 安徽沿淮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流域农田碳收支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对淮河流域农田湍流特征进行了4年连续监测,以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和水稻为例,对CO2通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农田CO2通量的日变化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秋、冬。2007—2010年淮河流域夏季农田CO2通量日变化规律均呈单峰型,白天为明显的碳汇;其日最大累计吸收量出现在2007年,可达16.1mg.m-2.s-1,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为11.1 mg.m-2.s-1。在水稻拔节期垂直风速(W)、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光合有效辐射(PAR)、净辐射(Rn)与CO2通量均呈负相关,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新的综合指标F=-0.36ZX1+0.42ZX2+0.42ZX3+0.42ZX4+0.39ZX5+0.42ZX6+0.13ZX7,并经过计算得出中午1点是最大的碳汇,凌晨12点是最大的碳源。

关键词: 淮河流域 CO2通量 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闭花授粉基因c/7(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定位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新基因,了解水稻开花机理,利用闭花授粉基因防止转基因作物花粉漂移.[方法]通过EMS对优良粳稻品种H02进行诱变,发现了一个新的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利用突变体8m30与正常开花授粉材料广恢102配制的杂交种和相应的自交分离群体,采用形态特征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和遗传分析、基于图位克隆的基因定位等技术方法,对突变体8m30的表型、遗传和基因定位进行研究.[结果]突变体8m30与野生型H02相比,株高变矮,株型变紧,穗着粒密,在整个抽穗授粉过程中,颖花不张开.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的RM21964和RM23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cM和0.3cM,两者间的物理距离为160kb,与标记RM21971共分离,是一个尚未报道的基因,暂命名为c17(t)(Cleistogamy7(t)).[结论]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由位于第7染色体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的RM21964和RM234之间160kb范围内.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lva L.) 闭花授粉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山离子芥愈伤组织总RNA的提取方法研究

草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寻提取高山离子芥(Chorispora bungeana)总RNA的最佳方法和条件。本研究分别采用改良的Trizol法、柱式离心法和CTAB法提取高山离子芥RNA,比较其得率、纯度、完整性和反转录后的PCR扩增效果;并对RNA的保存以及去RNA酶的处理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改良的Trizol法提取的RNA纯度和得率高、完整性好,转录后的PCR扩增效果好;RNA提取后室温保存8h内降解较少,-80℃至少保存30d。枪头、离心管等去RNA酶处理不完全会导致大量RNA降解,电泳槽等工具及电泳液的RNA酶灭活不彻底会使RNA在电泳过程中降解。

关键词: 高山离子芥 改良的Trizol法 CTAB法 高山冰缘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知识共享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的理论,以农业科研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知识构成以及知识间的互相转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农业科研单位知识共享体系模型,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实现知识共享、建设知识共享体系提出了建设思路和建设意见。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 农业科研单位 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3种遗传统计模型对粳稻米质性状的QTL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粳粳交组合秀水79/C堡衍生的254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Mapper 2.0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基于逐步回归线性模型的QTL IciMapping 3.0软件的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ICIM)和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的多区间作图回归前进选择法(MIMR)等3种定位方法,对整精米的粒长、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等7个米质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同时检测到的具有加性效应的QTL(A-QTL)有5个,2种方法同时检测到的A-QTL有2个,仅能在1种方法中检测到的A-QTL有23个。MCIM、ICIM和MIMR检测到的A-QTL个数分别为5、9和28,单个A-QTL贡献率为0.89%~38.07%。MIMR检测到的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E-QTL)在另2种方法中都未被检测到。MCIM和ICIM同时检测到的E-QTL有14对,仅能在1种方法中检测到的E-QTL有142对。MCIM、ICIM和MIMR检测到的E-QTL对数分别为25、141和4,单对E-QTL贡献率为2.60%~23.78%。在秀堡RIL群体中,粒长和垩白度的变异以上位性效应为主,长宽比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而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为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同等重要。两种及以上方法同时检测到的QTL可靠性高,可用于改良杂交粳稻米质。

关键词: 粳稻 米质性状 遗传统计模型 数量性状基因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牛棚舍温热环境及围护结构隔热性能评价

畜牧与兽医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亚热带双坡隔热棚舍拴系饲养模式下的环境特征和隔热性能,在灵璧测定了肉牛舍的温度、湿度、风速、PM10等指标,计算了棚舍围护结构的总热阻、总衰减度、总延迟时间,并同设计要求的参考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夏季牛舍内温度范围23.0℃~29.5℃,考虑了气流影响的体感温度范围为23.3℃~26.8℃,降低了近3℃,气流有利于降温,畜舍满足最大换气量的需求。冬季牛舍内温度范围为-1.3℃~9.7℃,舍内外温差小于1℃。湿度变化范围很大,平均值在55%~85%之间。PM10浓度均低于卫生学标准。牛舍棚顶外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有较大的波动。夏季最高温度可达近60℃,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而棚内表面温度的变化幅度较小,尤其在棚外温度最高的中午,棚内、外表面的温差可达19℃。冬季最低温度可以降到-12.3℃。而棚内温度最低也只降到-1℃。棚顶冬季总热阻为0.372 m2.k/W,夏季总热阻为0.411 m2.k/W,总衰减度为4.3,总延迟时间为0.2 h。棚顶隔热层降低了棚外向舍内的辐射热,有效的降低了舍内的温度,有利于夏季的防暑降温。

关键词: 肉牛 棚舍 环境 隔热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基于条件表型值的关联分析发掘粳稻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有利等位变异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掘控制粳稻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的有利等位变异和携带有利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为培育适应性广和产量竞争优势强的杂交粳稻组合提供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以94个粳稻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调查2个环境下各品种的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和株高,采用QGAStation软件中线性模型的方法进行条件表型值的转换,并利用TASSEL软件中的GLM进行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的基于非条件和条件表型值的关联分析。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34个与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相关联的SSR标记位点,其中15个与生育期关联,19个与单株有效穗数关联。RM8095-120bp、RM7102-176bp、RM72-170bp和RM72-178bp是与生育期关联的4个有利等位变异,其载体品种分别是红芒沙粳、日本晴、红芒沙粳和南农粳62401。将这些载体品种中的有利等位变异导入改良材料中,可缩短生育期2.03~9.93d。RM72-182bp是与单株有效穗数关联的有利等位变异,其载体材料为小青种。将小青种中的RM72-182bp条带导入改良材料中可以增加单株有效穗数3个左右。且利用上述载体材料中的有利等位变异改良目标性状时不会对另外2个性状产生影响。

关键词: 粳稻 生育期 单株有效穗数 株高 基于条件表型值的关联分析 有利等位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链脂酰CoA合成酶(ACSL)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长链脂酰CoA合成酶(long-chain acyl-CoA synthetase,ACSL)属于多基因家族编码的酶,在体内催化合成脂酰CoA是哺乳动物利用脂肪酸的第一步反应,因此ACSL在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从ACSL家族的命名和分类、AC-SL基因表达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不同ACSL对底物的选择性、转录调控因子对ACSL的调控及当前家畜ACSL的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ACSL研究的重点及意义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ACSL 脂肪代谢 基因表达 家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