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苹果Ty1-copia类逆转座子家族鉴定及特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逆转座子RT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方法从苹果‘嘎拉’中克隆了20条RT片段,分析苹果基因组内Ty1-copia类逆转座子家族特性及进化关系。结果显示,20条逆转录酶保守序列表现出了高度的异质性。结合已报道的37条苹果Ty1-copia类逆转座子RT片段,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现家族1、3和4中具有转座活性的逆转座子的可能性较大;序列分析表明,Ty1-copia类逆转座子是苹果基因组内序列重组的热点。用RT序列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发现苹果基因组内Ty1-copia类逆转座子拷贝数高、分布广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离具有转座活性的苹果Ty1-copia类逆转座子及其人工诱导芽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苹果 Ty1-copia类逆转座子 逆转录酶 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地了解不同施肥制度下各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的程度及规律,采用密闭室法对南方红壤地区双季稻田的氨挥发进行了监测。不同施肥制度下氨挥发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施肥后1~3d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1周后无明显排放。氨挥发速率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早季各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基肥时为1.6~3.6kg/hm2,分蘖肥时为5.8~18.2kg/hm2;而晚季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时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4.5~7.9、12.3~26.8和1.4~2.4kg/hm2,早、晚季氨挥发总累积量分别占其施N量的4.5%~15.3%和16.9%~32.8%。相对于不施肥处理,尿素的施用促进氨挥发,而在等氮施用量下,缺P处理通过氨挥发损失的N量较多,较高水平的秸秆和绿肥施用也会增加氨挥发量。此外,氨挥发与田面水NH4+-N浓度及水层pH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气候条件也显著影响氨挥发量。

关键词: 施肥制度 双季稻 氨挥发 红壤 氮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Xa23;Pi9和Bt基因

生物学杂志 2009 CSCD

摘要: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高抗水稻白叶枯病的Xa23基因、广谱高抗稻瘟病的Pi9基因、抗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Bt基因聚合到同一株系中,获得了三基因聚合的纯合株系。病、虫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聚合了Xa23、Pi9和Bt基因的株系HB1471、HB1473能同时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和稻纵卷叶螟;与Xa23、Pi9基因的供体材料L10相比,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谱相同、抗性水平相当;对稻纵卷叶螟抗性与Bt基因的供体亲本MH63-Bt水平相当。Xa23、Pi9和Bt三基因纯合株系可以作为水稻育种的多抗供体材料。

关键词: Xa23基因 Pi9基因 Bt基因 基因聚合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马铃薯淀粉磷酸寡糖的全酶法制备及其分离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制备低葡萄糖当量值(dextrose equivalent value,DE)麦芽低聚糖的工艺,以及从中分离制备磷酸寡糖(phosphoryl oligosaccharides,POs)的工艺条件。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全酶法结合喷射液化工艺制备低DE值麦芽低聚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样品糖分组成,柱层析法从中分离制备磷酸寡糖,并利用红外光谱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麦芽低聚糖液化DE值为15%,糖化DE值36%,其中含有葡萄糖及麦芽二至七糖,以麦芽二至五糖居多,符合分离制备磷酸寡糖的要求。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HJ-30分离磷酸寡糖的工艺条件:洗脱液NaCl浓度0.5moL/L,洗脱速度1.2mL/min。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样品为结合有磷酸基团的糖类物质。

关键词: 马铃薯淀粉 全酶法 磷酸寡糖 柱层析 分离 制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有机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土壤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Bowman和Cole的有机磷(P)分组方法,研究23年田间定位试验下不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P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休闲、不施肥对照和长期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P的总量,不同有机肥对有机P的累积效应是牛粪>猪粪>麦秸。长期施肥主要是提高中活性有机P的含量,活性和中稳性有机P的增幅相当,高稳性有机P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相关分析表明活性有机P是土壤有效P的直接P源,中活性有机P是活性有机P的有效补充,而中稳性有机P和高稳性有机P的有效性较低。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砂姜黑土 有机磷组分 有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中籼稻实地养分管理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个中晚熟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氮肥管理措施下植株氮素含量与氮肥用量及LCC值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植株氮素含量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LCC值为抽穗期>拔节期>分蘖期。植株含氮量、叶片LCC值与氮肥用量呈密切正相关,氮素含量与LCC值含量显著正相关,分蘖期、抽穗期水稻植株LCC值变化量与氮肥用量变化量显著正相关。依据最高产量处理确定适宜的LCC值临界指标,并计算不同LCC值下水稻所需氮肥追施用量。

关键词: 水稻 LCC值 氮含量 氮肥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辣兔肉丁的综合保鲜技术研究

食品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栅栏因子保鲜理论,采用多种栅栏因子科学合理的组合,并通过改进工艺,对麻辣兔肉丁进行了综合保鲜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复合防腐剂(0.05% Nisin、0.05%溶菌酶、2%乳酸钠)组成的天然复合保鲜液,采用瞬间翻炸、水浴热处理(85~90℃、水浴杀菌30min、2次,中间急速冷却)的综合保鲜技术可使麻辣兔肉丁在常温下(15~20℃)贮藏240d。

关键词: 兔肉丁 综合保鲜 复合保鲜液 瞬间翻炸 二次杀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水稻敏感恢复系苯达松药效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γ射线辐射获得的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bsl)突变体在杂交水稻(Oryza sativa.L)混播制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以敏感恢复系‘Mc526’为材料,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比较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苯达松药效的差异,旨在为水稻混播制种中合理调整施药浓度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21℃~36℃范围内,温度与苯达松药效呈显著正相关,即温度每增加1℃,苯达松致死浓度约下降74.09mg/L,药效约提高0.7%。相关生理生化研究表明,体内氧自由基胁迫加剧是高温下苯达松药效提高的主要原因。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室内研究结果。

关键词: 水稻 苯达松 敏感恢复系 温度 药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对稻米品质效应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颗粒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1(SBE1)和淀粉分支酶3(SBE3)是淀粉合成过程中的3个关键酶,这3个酶主要由Wx、Sbe1、Sbe33个基因控制。设计这3个基因位点的分子标记检测了183个水稻品种的基因型,分析了3个基因对稻米理化品质和RVA谱特征的效应。结果表明:3个分子标记均能很好的区分3个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籼粳来源,根据3个位点的基因型可将183个品种分为8种类型;单个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明,不同基因型品种间淀粉的理化特性(AC、GC、RVA)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3个基因的联合效应在不同基因型组合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Wx基因对大多数品质性状效应显著,Sbe3效应次之,Sbe1效应较小;Sbe1和Sbe3基因在不同的Wx等位基因背景下,对稻米的品质的理化特征的效应不同。3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Wx与Sbe3的互作效应较大。

关键词: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 直链淀粉含量 胶稠度 RVA谱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肥和钾肥对老龄多叶老芒麦牧草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8龄多叶老芒麦人工草地进行施磷、钾试验。结果显示,施磷肥对抽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老芒麦的地上生物量分别增重16.25%5~0.32%、5.86%3~5.74%和10.72%4~4.37%,施钾肥增重16.96%5~1.56%、9.63%5~8.32%和12.70%4~6.91%。在氮钾或氮磷施用量适中时,配施磷肥112.5 kg/hm2或配施钾肥75 kg/hm2时,老芒麦的地上生物量最大。配施磷和钾能显著增加老芒麦0—25 cm根重(P<0.05)。配施磷或钾75 kg/hm2时,老芒麦0—5和0—25 cm根重最大,分别为8.97 g/m29、.06 g/m2和21.39 g/m2、23.84 g/m2。配施磷和配施钾时,老芒麦茎秆中粗蛋白(CP)和粗脂肪(CF)含量呈先增后降变化,施磷75 kg/hm2或施钾112.5 kg/hm2时,老芒麦茎杆中CP和CF的含量最大。配施等量磷、钾肥,施磷茎秆中CP和CF含量高于施钾,二者最大值差分别是0.53%和0.38%。三个生育期内,老芒麦地上部分与地下根系增重不总是与施肥量呈正相关,相同施肥量下钾肥的增重略高于磷肥。

关键词: 人工草地 施肥 老芒麦 生物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