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皖南特色烟在旌德县的试种初探

土壤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对皖南旌德县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初步判断,认为其适宜种植特色烟,为此于2007年起在旌德县某村进行了试种探索。结果表明,发育于花岗岩风化物母质的耕作土壤,特色烟在长势、产量、品质和效益方面均表现良好,值得在全县适度发展种植。

关键词: 特色烟 试种 旌德县 花岗岩风化物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高产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安徽省淮北地区7个小麦高产品种,对其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籽粒灌浆期可分为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三个阶段。灌浆过程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0 1,达到显著水平,拟合效果良好。相关分析表明,粒重主要是由快增期持续时间和缓增期速率决定的,与整个灌浆期持续期和平均灌浆速率正相关。在小麦灌浆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干物质积累越多,粒重就越高。

关键词: 高产小麦 灌浆特性 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定向改良杂交稻协优57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协优57是一个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杂交稻组合,但由于其父母本直链淀粉含量高,导致杂交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蒸煮食味品质较差。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协优57的亲本057和协青早A的Wx基因进行改良,研究改良前、后各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蒸煮食味品质等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亲改良的GT型杂交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由原组合的26%分别降到19.3%和19.2%,但均一性较差。双亲改良的TT纯合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协A(TT)/057(TT),不仅直链淀粉含量降到中等偏低水平(12.5%),而且均一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蒸煮食味品质明显改善。在成功利用分子标记对直链淀粉含量进行辅助选择改良的基础上,结合田间选育的手段,同时改良了不育系穗小粒少的缺陷,既保持了原组合的优良特性,又提升了米质和产量潜力。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协优57 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肥地区果用桑栽培技术的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合肥地区栽植的果用桑树的品种、栽植密度、剪伐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果用桑品种大十、红果1号、白玉王均可以在合肥地区栽植,栽植的株行距以1m×2m左右、每公顷栽植4500株左右为宜,剪伐方法主要在夏季修剪,在上一年的剪伐处将所有的枝条短截,保留基部的3~4个芽,可使每公顷桑葚的产量在15000kg以上。

关键词: 果用桑 品种 栽植密度 剪伐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水平对生姜产量和品质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基础肥力土壤、不同氮肥水平对生姜产量和品质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生姜根茎产量及品质有明显的影响,合理施氮能显著提高根茎产量,改善其营养及安全品质。两种不同基础肥力土壤下,生姜根茎产量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加大先增加后降低,呈抛物线关系,所有处理中N450获得了最高根茎产量。品质分析结果显示,施用适量氮肥能明显提高生姜根茎蛋白质、维生素C、糖分和姜精油含量,有效控制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其中,维生素C含量,基础肥力较高土壤以N225处理最高;肥力较低土壤N450处理达到高峰。粗蛋白含量,肥力较高土壤N225处理最高,N450最低;肥力较低土壤,随施氮量的增加,根茎粗蛋白含量相应提高,N600处理达最大值。糖分和姜精油含量,两种肥力土壤下分别是N600和N450处理最高。根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与氮肥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施用氮肥后生姜地上部茎、叶和地下根茎含氮量明显提高,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多。

关键词: 氮肥用量 生姜 产量 品质 氮素吸收

空间搭载对夏大豆品种的诱变效应

大豆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空间搭载的夏大豆品种(系)合豆3号、蒙91-413和蒙9609-1的当代种子出苗率,及其SP1、SP2的性状变异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搭载后,各品种(系)的出苗率均比对照降低,其中合豆3号降幅达显著水平;合豆3号的结荚高度显著大于对照,有效分枝数显著少于对照;蒙9609-1、蒙91-413的单株无效荚数比对照显著增加,其它性状与对照没有明显偏离。在合豆3号的SP1群体中发现1个单株的多个性状发生变异,且在后代株系内无明显分离。在合豆3号SP2群体中获得矮秆、双茎、窄叶等变异植株共计236株,变异率为2.74%。蒙91-413的SP2群体中发现稀绒毛、晚熟、矮秆等变异植株共计66株,变异率为0.59%。还在合豆3号的SP2群体中,发现2个株系在叶形、成熟荚色、生育期多个性状上同时发生变异。

关键词: 大豆 空间搭载 诱变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苯达松敏感基因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绿敏S的选育及利用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广占63S为母本,与含苯达松敏感基因的农林8号M系为父本杂交后,择优回交一次,育成含苯达松敏感基因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绿敏S。该不育系表型与广占63相似,但对苯达松敏感,故其种子纯度较易保证。此外,它还具有育性稳定、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低、异交特性较好、在海南可繁性较好、配组优势强等特点;2007年8月通过安徽省科学技术鉴定。

关键词: 水稻 苯达松敏感基因 光温敏核不育系 绿敏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品种耐热性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关联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高温胁迫下水稻生化特性变化及其与品种耐热性的关系,可为水稻耐热性育种、耐热品种的鉴定和热害后补偿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依据。采用人工智能温室对水稻幼穗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进行高温处理,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等6项生化指标含量变化的影响,对各品种生化指标变化与热敏感指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水稻耐热性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后,水稻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内源多胺含量在3个处理阶段均呈下降趋势,但耐热品种下降幅度明显小于热敏感品种;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耐热品种脯氨酸含量上升幅度明显大于热敏感品种,而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则明显小于热敏感品种;高温处理7 d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处理14 d和21 d后呈逐渐下降趋势。高温胁迫后,叶绿素、可溶性糖、脯胺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以及内源多胺等含量变化与水稻耐热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以及内源多胺含量可以作为水稻幼穗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耐热性鉴定的生化指标。

关键词: 水稻 耐热性 生化指标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恢复系导入群体株高的遗传剖析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将大面积应用的籼型恢复系蜀恢527和明恢86为轮回亲本,以另外3个水稻品种作为导入亲本,在回交种植的BC2F2世代,按照产量综合性状较优的原则,在6个群体选择单株,得到6个籼型恢复系的产量选择导入群体。通过对6个群体在合肥和海南试验点的田间株高性状的单双向方差分析,总共检测到0.01显著水平的12个主效QTL和145对上位互作,主效QTL和上位互作在不同群体之间表现出了遗传稳定性和群体和环境的特异性。一些位点通过上位互作和遗传连锁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了控制株高的协同互作的网络,又发现主效QTL与很多的参与上位互作位点紧密连锁或者直接参与了很多的上位互作,由此推断主效QTL是由于位点上位互作效应使之凸显出来。最后提出了改良水稻的株高提高水稻产量的策略。

关键词: 水稻 选择导入群体 株高 遗传剖析 上位互作

砀山酥梨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激光生物学报 2010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梨石细胞形成与木质素合成的关系,以砀山酥梨果实为材料,通过基于同源性的RT-PCR方法,克隆木质索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同时利用基因数据库资料对克隆的PAL,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砀山酥梨果实中克隆的PAL基因cDNA片段长度为585 bp,推断其编码195个氨基酸序列。该序列包含与其它植物PAL相同的活性催化位点,经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对,该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植物PAl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0%以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砀山酥梨PAL氨基酸序列与蔷薇科的甜樱桃PAL氨基酸序列聚类关系最近。

关键词: 砀山酥梨 果实 PAL RT-PCR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