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砂姜黑土区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碳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砂姜黑土区养分资源高效管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连续2 a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该区域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碳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1)不施肥(CK);(2)常规施肥(100%NPK);(3)化肥减量20%(80%NPK);(4)化肥减量20%+秸秆(80%NPK+S);(5)化肥减量20%+生物炭(80%NPK+B),测定并分析水稻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土壤总有机碳(TOC)和微生物量碳(MBC)。结果显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秸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且生物炭较秸秆的效果更为显著。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80%NPK+B)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较100%NPK处理分别增加5.2%和4.7%,较80%NPK处理分别增加7.9%和7.2%;化肥减量20%配施秸秆(80%NPK+S)较100%NPK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3.4%和3.0%;80%NPK与100%NPK处理的籽粒和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N、P2O5和K2O养分累积量,较100%NPK处理分别提高了10.4%、7.2%和20.0%;化肥减量20%配施秸秆可显著提高氮、钾养分累积量,但却同时显著降低了磷素累积量;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者秸秆,均有利于改善土壤总有机碳的累积,并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其中生物炭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效果优于秸秆,而秸秆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效果优于生物炭。综合来看,在沿淮砂姜黑土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者氮钾减量20%配施秸秆可增加或维持水稻产量,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利于固碳培肥。
关键词: 化肥减量 生物炭 秸秆还田 养分吸收 土壤碳 水稻


鲜食糯玉米及其亲本贮藏过程中淀粉回生特性的研究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自主选育的鲜食糯玉米杂交种珍珠糯18、珍珠糯28及其自交系NA8066、NB1022、NB8126为试验对象,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低场核磁共振仪(Low field-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和质构仪等分析玉米样品在贮藏过程中淀粉回生及食用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鲜食糯玉米的回生度逐渐增加;T21弛豫峰面积逐渐下降,T22弛豫峰面积逐渐上升;玉米子粒硬度呈上升趋势.通过回生度和水分分布状态分析可以看出,珍珠糯18和珍珠糯28回生度的差异可能与父本的不同有关.相关性分析显示,所测试的5个玉米样品中,回生值均与T21弛豫峰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与T22弛豫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子粒硬度与子粒表皮脆度的相关性高于与回生值的相关性,表明水分弛豫峰面积相对于子粒硬度更适宜作为鲜食糯玉米回生情况的预测手段.


蒸汽处理对黟县黑毛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蒸汽处理对黟县黑毛茶陈化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感官审评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氨基酸分析仪及高效液相分析仪分析了蒸汽处理对黑毛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处理能够加快黑毛茶陈化,促进陈香和醇厚风味的生成。感官评价显示,第三次蒸汽处理后风味最佳。挥发性物质分析显示,蒸汽处理后挥发性物质总量先降后增,在第三、第四次蒸汽处理后香气总量较高,分别为9113.62、10222.82μg/kg;蒸汽处理后呈现花香、甜香风味的壬醛、反-2-辛烯醛、二氢芳樟醇大量生成,而芳樟醇、香叶醇及二甲基硫含量则显著减少(P<0.05)。滋味物质分析显示,蒸汽处理后,样品中儿茶素总量和表型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没食子酸和非表型的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则增加;游离氨基酸总量在第三次蒸汽处理后增加最为显著(P<0.05),尤其是茶氨酸增加了13.1%。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显示不同蒸汽处理的黑毛茶差异明显,结合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e value,OAV)、滋味活度值(Dose-over-threshold factors,DOT),筛选出壬醛、癸醛、二甲基硫、1-辛烯-3-酮、反-2-辛烯醛、正己醛、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茶氨酸等物质,是影响样品间香气与滋味变化的重要因子。本研究结果为加快黟县黑毛茶的陈化提供了一种可用的新思路及参考依据。
关键词: 黟县黑茶 蒸汽作用 风味品质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蝉花虫草新品种'皖蝉草1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蝉草1号’是从安徽省金寨县野生蝉花中人工驯化而来的高产品种。栽培周期为22d,孢梗束粗长、头部花苞状无多余分支,色泽均一、饱满呈现金黄色。新鲜蝉花虫草产量约0.58 kg·kg-1干料,其生物学效率为58%。具有高产、状优的特点,适合在安徽省内进行工厂化栽培。


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籽粒产量与淀粉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花后弱光胁迫对软质小麦籽粒产量、淀粉粒度分布及黏度参数的影响,以软质小麦品种荃麦725和扬麦15为材料,在小麦开花后设置3个弱光处理即S1(遮光10%)、S2(遮光20%)、S3(遮光30%)处理,以自然光照条件为对照,分析花后不同程度弱光条件下软质小麦籽粒产量、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花后弱光降低了小麦粒重、穗粒数和产量,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使籽粒淀粉含量、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显著减少。花后弱光降低了软质小麦B型淀粉粒(粒径≤10μm)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增加了A型淀粉粒(粒径>10μm)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对A、B型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在B型淀粉粒中,弱光对粒径0.1~2.8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的影响较粒径2.8~10μm的淀粉粒大。在A型淀粉粒中,弱光对粒径>22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的影响大于粒径10~22μm的淀粉粒。弱光导致小麦籽粒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回升值等参数显著下降。花后弱光虽然可增加软质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显著降低籽粒淀粉含量以及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不利于粒重与产量形成;弱光对B型淀粉粒的影响大于A型淀粉粒,会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占比,但可增加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占比,降低淀粉峰值黏度等参数。


鳜鱼多肽-锌螯合物对腐生葡萄球菌的抑菌机制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是水产品中特定腐败菌之一。多肽-锌螯合物具有抑菌潜力,但目前对其抑制腐生葡萄球菌的研究鲜有报道。该研究以鳜鱼蛋白为底物,采用酶水解和螯合反应,再经“离心-醇沉法”和“醇沉-离心法”分别制备出鳜鱼多肽-锌螯合物P2和P3。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梯度稀释法研究P2和P3对腐生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和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的影响;通过细菌生长曲线、电导率、紫外物质吸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等指标和表征结果来综合评价P2和P3对腐生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P2和P3对腐生葡萄球菌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89±3.06) mm和(21.39±2.46) mm, MIC均为0.78 mg/mL;经P2和P3作用后,菌体生长受到抑制、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通透性随之增加,细菌体内SOD活力增加、CAT活力下降;SEM结果显示,经P2和P3处理后的菌体细胞表面粗糙褶皱、扭曲变形,菌体结构受到破坏,最终导致菌体死亡。


花荚期土壤干旱对大豆豆荚同节位叶抗氧化代谢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干旱胁迫影响豆荚同节位叶早衰的生理机制,于2021-2022年在安徽合肥进行盆栽试验,采用两个大豆品种(皖豆37,干旱弱敏感品种;皖豆38,干旱敏感品种)及三个土壤水分含量(SWC)(75±5)%、(60±5)%和(45±5)%,研究了干旱胁迫对豆荚同节位叶内源保护酶系统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加速了豆荚同节位叶衰老,表现为SPAD降低,皖豆37降低8.0%~24.2%,皖豆38降低12.4%~32.9%。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抗坏血酸(ASA)含量显著增加,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氧化酶(APX)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显著降低。干旱逆境下导致豆荚同节位叶H2O2和丙二荃(MDA)含量升高,O2-产生速率增加,加速了衰老。SWC(45±5)%处理变幅显著高于SWC(60±5)%处理,两品种结果一致。与皖豆38相比,皖豆37由于干旱胁迫下GR和PAX活性高,提高了ASA含量,减少H2O2和O2-积累,减轻了膜脂过氧化程度,从而提高了对干旱逆境的抵御能力。


新型控释肥料对安徽沿江流域油菜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善油菜传统施肥模式,设置了对照(CK)、尿素一次性施肥(N180-1)、尿素分3次施肥(N180–3)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肥(CRU180)4个施肥处理,分析了施用新型控释尿素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地上部养分累积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RU180和N180-3处理的产量高于N180-1处理,CRU180的产量比N180-3处理提高了6.77%。CRU180处理的总收入高于N180-3处理1 050元·hm–2,纯收入比N180-3处理增加了720元·hm–2。与N180-1处理相比,CRU180和N180-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提高了81.15%%和87.07%,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58.57%和59.43%。CRU180和N180-3处理的薹期养分累积总量分别高于N180-1处理10.85%和46.54%,成熟期养分累积总量分别高于N180-1处理41.67%和40.77%。薹期内CRU180处理的脲酶活性比N180–3、N180–1处理分别提高了42.31%和37.04%,与N180-1处理相比,成熟期内CRU180和N180-3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2.58%和7.53%,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2.34%和12.63%,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脲酶、蔗糖酶活性与油菜养分累积量、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结合油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酶活性和经济效益,施用新型控释尿素是一种较好的施肥方式。


基于YOLOv8-FECA的密集场景下小麦赤霉病孢子目标检测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小麦赤霉病孢子图像中密集分布小目标的漏检错检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针对该场景下小目标检测模型YOLOv8-FECA。以YOLOv8为基准模型,先添加新的小目标检测层,以此增强网络对更小目标语义信息的捕捉以及提高其特征描述的准确性;其次,构建融合特征的焦点注意力机制(focal 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 module,FECA)以实现对小目标和密集分布目标的关注;再次,引入Wise-IoU Loss与DFL Loss结合作为边界框的回归损失,提高模型的收敛能力以及对边界框预测的准确性;最后,在不同密集场景和不同光线环境下验证了模型的鲁棒性。结果表明,优化后模型YOLOv8-FECA相比YOLOv8在孢子数据集中的平均检测精度均值m AP@0.5提高了4.3个百分点,达到96.8%,且改进模型的检测效率达到实时检测要求。该研究设计的YOLOv8-FECA网络模型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密集场景小目标检测的精度,为其他作物病害孢子的检测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孢子 密集场景 小目标检测 YOLOv8 显微图像


植物病原真菌bZIP基因家族研究进展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含有1个亮氨酸拉链结构的bZIP转录因子是植物病原真菌中最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该家族基因在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应激反应和响应胁迫、次生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文章综述了植物病原真菌bZIP基因家族成员的结构特征、功能及其调控次生代谢和响应胁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可为深入研究bZIP转录因子在生长发育、抗逆、次生代谢等方面的分子调控机制及针对病原菌的防治方面提供指导。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单一bZIP转录因子的功能解析,而对多个转录因子协同调控机制、下游靶基因的筛选,以及bZIP转录因子对信号通路的影响等方面尚缺乏系统性探索。因此,未来研究应加强对bZIP转录因子家族功能的全面解析,聚焦“一对多”甚至“多对多”调控网络的构建,以及病原真菌与寄主互作中的关键作用,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