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一株多功能秸秆木质素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条件优化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及提高作物产量,本研究从秸秆中筛选木质素降解菌株,并探究其多种功能,发掘微生物资源的目标。通过菌株苯胺蓝筛选培养、木质素酶活力、IAA能力测定及平板对峙试验等探究菌株促腐、促生及抗病潜能;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种属进行鉴定;采用秸秆摇瓶及水稻促生试验测定菌株的实际促腐促生功效;设置单因素试验探究菌株发酵的最适条件。分离筛选的功能菌M15H2鉴定为植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planticola)。结果显示,该菌株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可达129.49 U·mL-1,锰过氧化物酶可达23.91U·mL-1,漆酶酶活可达8.91 U·mL-1。与对照相比,施用M15H2菌液55 d后秸秆腐解率较对照处理提高32.59%;M15H2产IAA量为3.90 mg·L-1,水稻植株发芽率、芽长、根长较对照处理分别增长5.67%、31%和40%;菌液M15H2具有一定的抗水稻条斑病效果,抑菌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为1.20。菌株M15H2发酵的最佳p H为5.0,温度为28~32℃,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粉,装液量是50 mL/250 mL。所筛选的菌株M15H2是兼具促生、抗病作用的多功能秸秆促腐菌,能够加速秸秆降解,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 植生拉乌尔菌 秸秆木质素降解 作物促生 作物抗病 条件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大豆生育期基因E1和E2构建适宜不同生态区的ms1基础轮回群体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大豆是光周期敏感的短日照作物,在不同生态区种植会导致开花过早或过晚.因此,大豆雄性核不育ms1(male sterility 1)基础群体在不同生态区应用于轮回选择的过程中,存在当地供体亲本和受体不育株花期不遇、导入率低的问题.构建适宜三大生态区应用的 ms1基础轮回群体,提高供体亲本与受体不育株花期相遇的概率,揭示两轮互交后各群体生育期基因E1和E2基因型及其表型变化特点,为大豆开花期和生育期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 528份来自不同生态区的供体亲本和ms1基础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前人报道的生育期基因E1和E2的KASP分子标记对供体亲本进行基因型鉴定,按照E1和E2基因型对供体亲本进行分类,分别与ms1基础群体籽粒混合,并根据不同生态区适宜的基因型将各群体种植于不同地区,进行两年两轮异交导入.其中,东北生态区群体种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河北承德 2 个地区,黄淮海生态区群体种植于河北石家庄和河南许昌 2 个试验区,南方生态区群体种植于广东广州试验区.每年收获不同ms1群体不育株籽粒,冬季在海南三亚进行南繁.调查供体亲本与ms1基础群体开花期和成熟期,分析不同地区ms1群体E1和E2基因型比例的变化.[结果]根据生育期基因E1和E2基因型将供体亲本划分为 4 类E1E1/E2E2、E1E1/e2e2、e1e1/E2E2和e1e1/e2e2,各基因型比例分别为 12.1%、65.0%、19.3%和 3.6%.ms1基础群体中,晚花基因型E1E1/E2E2占有最高比例,为 48.6%;群体材料开花期较晚,主要集中于 45-51 d.经过连续两轮导入后,不同生态区 ms1群体基因型发生变化.东北生态区呼伦贝尔的目标导入基因型 e1e1/e2e2比例由 33.0%提高到51.6%,承德e1e1/e2e2基因型比例由 1.6%提高至 3.4%;黄淮海生态区石家庄目标导入基因型e1e1/E2E2比例由 18%提高至 23.1%,许昌E1E1/e2e2基因型比例由 12.5%提高到 25.0%;南方生态区广州的E1E1/E2E2基因型比例维持在 80%以上.目标导入基因型的杂合基因型在群体中比例也在不断提高.通过两轮异交导入,不同生态区 ms1群体间开花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随着开花期基因型的变化,不同群体的表型也随之改变.[结论]将供体亲本依据各开花期基因型分类分别导入ms1群体,可提高各生态区适宜基因型的比例,构建适用于不同生态区的ms1基础轮回群体,提高当地供体亲本和受体 ms1不育株花期相遇的概率,实现大豆的开放授粉和基因聚集、积累,丰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轮回选择育种效率.

关键词: 大豆 ms1基础轮回群体 开花期 生育期 E1 E2 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对鳜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通过测定鳜鱼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的凝胶强度、质构和巯基含量等指标,以及运用SDS-PAGE、低场核磁和拉曼光谱、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探究不同pH(9.0~4.0)对鳜鱼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 MP)热诱导凝胶的物性、水分状态、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H对该蛋白凝胶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pH值的降低,鳜鱼MP凝胶强度和质构先升高再降低,在pH 5.0时达到最大值,并且此时的热诱导MP凝胶特性最好;SDS-PAGE结果表明,pH值从5.0降低到4.0时,肌原纤维蛋白和肌动蛋白发生降解,但从凝胶表观图上来看,pH 6.0的MP凝胶表面更光滑均匀;二级结构结果表明,当pH值从7.0降低到4.0时,MP的多肽链受酸性增强作用而阻碍其展开和转化,从而使MP凝胶基质在凝胶形成过程中逐渐变成无序结构;在pH 6.0时,凝胶结构趋于有序,形成多孔且孔径均一的细致结构。疏水相互作用与巯基含量在pH 6.0时达到最大值。综合分析表明,鳜鱼MP热诱导凝胶在pH 6.0时凝胶状态最好。因此,鳜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具有开发成功能性鱼制品的潜力。

关键词: 鳜鱼 肌原纤维蛋白 pH 凝胶强度 二级结构 微观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石灰与钾肥配施对皖南烟区烟株钾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土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皖南烟区长期施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对烟草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提升钾肥利用率与烟叶钾含量,设置生石灰不同用量(0(Ca0)、20(Ca1)、60(Ca2)g/株)和钾肥不同用量(0(K0)、15(K1)、25(K2)g/株)的双因素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用量生石灰和钾肥配施对烟草生长、钾素积累分配、钾肥利用率及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石灰施用显著降低了烟草叶片钾肥利用率,从Ca0的12.40%~13.64%下降到Ca2的7.05%~8.31%,烟株整体钾肥利用率则从Ca0的20.41%~23.59%下降到Ca2的15.87%~18.31%;(2)Ca0和Ca1下,增施钾肥处理(K2)可提升烟草各部位生物量、株高、茎围、有效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同时提高烟草产量、产值和烟叶钾含量;但Ca2处理下,K2的增产、增效作用不明显。总体而言,皖南烟区过量施用生石灰会抑制烟株吸钾,导致钾肥利用率和烟叶钾含量降低。改良烟田土壤酸性推荐年施用生石灰330kg/hm2,或隔年施用生石灰660kg/hm2,同时配施钾肥(K2O)412 kg/hm2,实现土壤改性与烟叶提钾增质双赢。

关键词: 钾肥 生石灰 配施 钾肥利用率 烤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头季留桩高度对'甬优4949'水稻腋芽萌发及再生季产量形成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留桩高度对‘甬优4949’水稻再生季产量的影响,设置保留4.5个、3.5个和2.5个伸长节间的留桩高度,测定不同留桩节位处理下的腋芽萌发、内源激素含量及再生季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留桩高度下,高节位腋芽生长速度大于低节位腋芽,减少伸长节间数可促进下部腋芽萌发;内源激素变化显示,不同留桩高度下,腋芽脱落酸(ABA)、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Tzr)含量自下而上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水杨酸(SA)含量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生长素(IAA)和异戊烯腺嘌呤(iP)含量变化规律与留桩高度相关,保留2.5个伸长节间,IAA含量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保留3.5及4.5个伸长节间,则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保留2.5及3.5个伸长节间,腋芽iP含量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保留4.5个伸长节间,腋芽iP含量表现为低节位腋芽<高节位腋芽;保留较少的留桩节位数可增加低节位腋芽促发相关激素积累,降低生长抑制类激素含量,保留较多的留桩节位数促进上部腋芽萌发,顶端优势明显;保留2.5及3.5个伸长节间可显著提高再生季稻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保留4.5个伸长节间相比,再生季产量分别提高13.37%和9.61%。不同节位腋芽萌发与头季留桩高度密切相关,‘甬优4949’头季收割保留2.5~3.5个伸长节间,有利于下部大穗型腋芽萌发,提升再生季产量。

关键词: 再生稻 留桩高度 腋芽 内源激素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地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σC基因序列分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最新流行特征,本研究收集安徽某地区鸭场出现肝组织肿胀、出血等临床症状的25份雏鸭肝脏及脾脏样品,利用RT-PCR方法检测NDRV。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病料样品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收获第3代尿囊液进行PCR检测及病毒纯净性鉴定;同时对NDRV分离株的全长σC基因进行克隆并测序,将测序所得的分离株σC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21株禽源呼肠孤病毒参考株的相应基因序列及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分离株基于σC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并进行σC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突变分析。将分离株接种Vero细胞观察其体外培养特性,感染雏鸭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25份病料样品中检出3份NDRV阳性样品,将阳性病料样品接种鸡胚3 d内,鸡胚全部死亡,并伴有水肿、严重充血等现象;病毒纯净性试验结果显示,病料样品仅NDRV呈阳性,其他病原如鸭甲型肝炎病毒(DHV)、鸭坦布苏病毒(DTMUV)、禽呼肠孤病毒(ARV)、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及禽腺病毒(FAdV)均为阴性。将3株分离株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目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为同一株病毒,并将其命名为NDRV AH株。对NDRV AH株σC基因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发现,NDRV AH株与其他NDRV参考株σC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9.5%~99.0%,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5.3%~98.9%。σC基因的遗传演化结果显示,NDRV AH株属于基因2型。σC氨基酸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与灭活疫苗TH11株(KC493571.1)相比,NDRV AH株aa67、aa93、aa100、aa132、aa151、aa158、aa212、aa253和aa298均发生了突变。将该分离株接种Vero细胞,可观察到细胞出现形态圆缩、细胞核聚集等细胞病变。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感染雏鸭死亡率为40%,剖检发现雏鸭肾脏、肝脏出血,脾脏肿大,有轻微坏死灶或大面积坏死灶,有些脾脏质地较硬。可见大面积坏死灶。本研究揭示了NDRV在我国安徽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变异株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对NDRV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分离鉴定 σC基因 进化分析 致病性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喂水平对稻田养殖中华鳖摄食生态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不同投喂水平条件下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在稻田摄食天然饵料的种类和强度,探索稻鳖共作模式下中华鳖的摄食生态,为优化稻田综合种养投喂策略、揭示生态效益形成过程和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稻鳖共作模式中设置0.7%、1.4%和2.1%(w) 3个投喂水平,运用胃含物形态学分析以及胃含物和环境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获得各组中华鳖对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的摄食习性,分析不同饵料在不同处理组中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结果】中华鳖摄食率随投喂水平的提高有所上升。胃含物形态学分析中共识别出鱼类8种、虾类2种、软体动物2种、昆虫和轮虫等9种,出现率较高的物种包括棒花鱼、麦穗鱼、日本沼虾、中华圆田螺、多肢轮虫、摇蚊幼虫和水丝蚓等。随着投喂水平的上升,胃含物中饲料出现率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占比(IRIP)均上升,天然饵料IRIP下降;当投喂水平为2.1%时,饲料IRIP高达91.97%,天然饵料IRIP之和仅为8.03%。环境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某一或多个样本中DNA相对丰度大于0.5%的鱼类有16种,其中,棒花鱼、麦穗鱼、中华鳑鲏、张氏?、泥鳅、大鳞副泥鳅、鲫和短吻银鱼与胃含物形态学分析结果吻合;共注释大型水生脊椎动物36种,胃含物中DNA相对丰度大于1.0%的物种主要包括寄蝇、秀丽白虾、中国圆田螺、摇蚊幼虫、水丝蚓、轮虫等。【结论】中华鳖在稻田摄食的天然饵料主要包括小型鱼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以及轮虫等。高投喂水平导致天然饵料的摄食率和IRIP更低,可能降低稻田共作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 稻鳖共作 投喂水平 摄食生态 胃含物 环境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油炸黄茶风味小麦脆片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油炸小麦脆片的产品品质,缓解加工过程中油炸温度过高,产品风味和营养不佳的问题,本文将黄茶超微粉碎后添加到小麦脆片中,采用低温真空油炸的方式进行产品加工,并对加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同时探究产品的理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测定其挥发性成分变化,评价黄茶粉对小麦脆片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黄茶粉添加量3%(小麦粉质量计),黄茶粉粒径150目,油炸时间35 min,油炸温度90℃。在该优化条件下制作的黄茶风味脆片,比容为5.17 g/mL、硬度为289.47 g,较未添加黄茶粉的脆片均有所上升,同时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8.46%和92.49%。GC-IMS检测结果显示醛类风味物质在黄茶脆片中含量较高。结论:将黄茶粉应用于低温油炸小麦脆片加工中,可为丰富油炸类小麦制品品类,提升产品品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低温真空油炸 黄茶 小麦脆片 挥发性风味物质 品质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秸还田配施氮肥对紫云英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稻田紫云英高产栽培和解决稻秸资源化利用难题,研究了稻秸还田和氮肥配施对紫云英生长、养分吸收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明确稻秸和化学氮肥适宜用量配比,为稻田肥料运筹提供科学依据。设置稻秸和氮肥双因素试验,稻秸还田3个处理,分别为不还田、半量还田(3000 kg·hm-2)、高量还田(6000 kg·hm-2);氮肥用量4个处理,为0 kg·hm-2(N0)、45 kg·hm-2(N1)、90 kg·hm-2(N2)、135 kg·hm-2(N3)。测定了盛花期的紫云英鲜草产量及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分析了土壤总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微生物量和颗粒态有机质)中碳和氮的含量。结果表明,稻秸还田和施用氮肥有利于提高紫云英的鲜草产量。无氮肥投入时,高量稻秸还田紫云英鲜草产量降低8.6%,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稻秸还田处理紫云英鲜草产量增加幅度逐渐增加,且在N2处理时,高量稻秸还田处理增幅最大,为21.3%。在稻秸半量还田条件下,紫云英鲜草产量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且在N3处理紫云英鲜草产量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稻秸高量还田条件下,N2、N3处理的紫云英鲜草产量差异不显著。稻秸还田提高了紫云英地上部氮和钾积累量,施用氮肥提高了紫云英地上部氮、磷和钾养分积累量。施用氮肥配施稻秸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全氮、无机氮、微生物量氮和颗粒态氮的含量,在N2处理下,稻秸高量还田处理土壤全氮、无机氮、微生物量氮和颗粒态氮的含量显著高于N1和N0处理,与N3处理差异不显著。方差分析表明,稻秸还田和施用氮肥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地上部氮和钾积累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态碳的含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稻秸还田量为6000 kg·hm-2、氮肥用量为90 kg·hm-2是较适合的配比,不仅有利于提高紫云英鲜草产量和养分吸收量,也能有效培肥土壤。

关键词: 豆科绿肥 稻秸 碳氮互济 鲜草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梁子湖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及氮磷流失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响应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景观格局决定小流域能源流动与水沙过程,是影响氮磷流失的重要因素。以湖北梁子湖流域的双溪(农林复合型)和石桥(林地型)2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于2016年1-12月对流域出口断面水质水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并结合丰水期典型次降雨径流过程,探讨了不同景观格局下小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和氮磷输出特征,为梁子湖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降雨径流过程在不同景观格局小流域内呈现出明显差异。相比于双溪小流域,石桥小流域产流能力较强,径流过程呈现出汇流时间较短、径流响应速度较快、径流模数较大的趋势;(2)双溪小流域总氮(TN)和总磷(TP)月均输出浓度范围分别为1.29~4.28 mg/L和0.04~0.22 mg/L,均高于石桥小流域(TN:0.62~1.90 mg/L;TP:0.02~0.11 mg/L),其中硝态氮(NO3--N)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占TN流失的51.8%~88.2%。相比于石桥小流域,双溪小流域的NO3--N/TN较大。2个小流域的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输出浓度均较低并且无明显变化趋势;(3)双溪小流域的TN和TP月均输出通量范围分别为1.83~20.03 g/s和0.04~1.45 g/s,均高于石桥小流域(TN:0.62~10.01 g/s;TP:0.01~0.54 g/s),且与同时段流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4)双溪小流域的TN和TP流失强度分别为3.68和0.20 t/(km2·a),分别是石桥小流域的1.32倍和1.30倍。氮磷流失主要集中在降雨频繁的4-7月,占全年流失负荷的70%以上。综上,梁子湖流域景观格局显著影响养分流失,优化土地利用配置和科学合理施肥是改善该流域水环境的科学措施。

关键词: 径流过程 氮磷流失 梁子湖 景观格局 面源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