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田间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下茬作物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正常施肥、不施肥,不浇水、浇2次透水条件下全量、2倍量和无小麦秸秆还田,共8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成熟期生物学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玉米的出苗率、根系2次活力、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在水肥充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无小麦秸秆还田和2倍量还田的玉米幼苗,小麦秸秆还田的有无与多少都会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秸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减弱,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长势均良好。玉米成熟期考种结果表明,2倍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861.95kg/hm2,增长率达68%;全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567.34kg/hm2,增长率达61%;而仅浇2次透水无小麦秸秆还田的对照2较对照1增产2525.25kg/hm2,增长率为60%。可见,通过农艺措施调节,能减轻过量秸秆的负效应,降低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正常施肥条件浇2次透水的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有显著增产效果。


控释氮肥对稻油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009-2011年连续3年4季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树脂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掺混比例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中的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农民习惯施用普通尿素处理(N 180 kg·hm-2)相比,等氮量下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用量为7:3的控释氮肥处理水稻和油菜增产效果最好,平均产量分别为9 934和2 117 kg·hm-2,增产7.00%和17.03%;控释氮肥处理水稻和油菜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平均分别增加9.76~25.84和3.85~10.67个百分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也有显著增加。


不同干燥方式对桑椹果粉物理特性的影响
《蚕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采用热风干燥、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将新鲜桑椹干燥粉碎制成果粉,检测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制备桑椹果粉的物理特性,为大规模生产合理选择干燥方式提供技术依据。测试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的桑椹果粉容重(0.287 5 g/mL)较低,润湿下沉时间(92.67 s)和分散时间(62.67 s)最短,水合能力和吸油能力也显著优于其它干燥工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真空冷冻干燥的桑椹果粉,其颗粒度虽不均匀,但颗粒间空隙较大,有利于持水,具有较好的冲调性能。综上认为,真空冷冻干燥制备的桑椹果粉综合物理性能优,有利于保持桑椹的食用风味与营养保健性能。
关键词: 桑椹果粉 干燥方法 容重 流动性 分散性 溶解性 颗粒间隙


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工程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围绕农业传感器技术、精细农作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和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五大方面,对农业信息化前沿技术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中国农业信息化前沿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农业传感器技术是农业信息获取与信息化的基础,精细农作技术代表了当今农业装备的先进水平,农业机器人技术是未来农业智能装备的重要方向,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农业监管与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则愈来愈聚焦农业信息服务中的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和移动互联的关键技术问题。
不同地理来源大麦种质蛋白质含量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地区间大麦种质蛋白质含量特点,寻求拓宽亲本资源,采用近红外分析方法测定了287份不同地理来源大麦种质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其分布特征及地区间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幅为8.00%~20.10%,平均值为12.43%,集中分布在10.00%~14.00%之间,最小值(8.00%)来自云南,最大值(20.10%)来自青海。蛋白含量地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河南最高,平均达到14.49%,内蒙古最低,平均为9.62%,按蛋白质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依次排列为河南、青海、新疆、江苏、湖北、云南、安徽、内蒙古。地区间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反映了当地大麦的用途。


甘蓝型油菜隐性三系核不育上位基因Rf精细定位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隐性三系核不育系因不育性稳定、不育基因易转育、恢复谱广、无胞质负效应、制种产量高等优点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不育性状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ms1和ms2)与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互作控制。ms1和ms2同时纯合(ms1ms1ms2ms2)表现不育,但隐性纯合rf(rfrf)对ms1ms1ms2ms2的表达起抑制作用,又使其表现可育(临保系,ms1ms1ms2ms2rfrf)。本研究利用BSA群分法,通过AFLP分子标记和SRAP分子标记的筛选,利用Rf基因的BC1分离群体(ms1ms1ms2ms2Rfrf+ms1ms1ms2ms2rfrf)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到4个与Rf基因均共分离的标记,这些标记在该基因不同遗传背景的BC1群体中均与Rf基因紧密连锁。标记测序序列BLASTn结果表明,其位于大白菜A7染色体Scaffold000017(3.3Mb)上。根据该Scaffold序列信息,开发了一系列SSR引物,多态性SSR引物在Rf基因的一个BC1群体中进行连锁分析,最终将该基因限定在245kb的一个范围内。其中SSR标记A7-10、A7-24与Rf基因共分离,A7-24为共显性标记。


树脂膜控释尿素及普通尿素配施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控释尿素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控释期90d的树脂膜控释尿素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树脂膜控释尿素及普通尿素配施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PU)全部底施相比,树脂膜控释尿素及普通尿素配施抑制剂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增幅分别达5.6%~12.6%和32.4%~137.3%。与分次施用普通尿素相比,树脂膜控释尿素及普通尿素配施抑制剂处理使籽粒产量增加1.5%~8.2%;等氮量施用树脂膜控释尿素处理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及湿面筋含量;等氮量施用树脂膜控释尿素及普通尿素配施抑制剂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增幅达13.9%~42.6%。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土壤无机氮与氮肥利用率皆以树脂膜控释尿素70%+普通尿素30%处理最高,其中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与其他施氮处理差异显著。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农田杂草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农田杂草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变化规律,本研究通过田间长期定位施肥模式试验,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小麦-大豆轮作制度下大豆种植季7种施肥处理区杂草土壤种子库的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共检出杂草种子16种,隶属于10科;土壤种子库总密度分布在15995~106300grain/m^2范围.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区的杂草土壤种子库优势物种组成较为简单,优势种为1~2种,配施麦秸处理区主要以栗米草为主,配施粪肥处理区主要以水苋菜为主;土壤种子库的密度显著降低至15995~41900grain/m^2范围;物种丰富度降低至7.67~9.33范围,并且将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维持在休闲与纯化肥处理区之间(1.5~2.0和0.6~0.8).长期配施麦秸、粪肥均显著影响土壤杂草土壤种子库的结构特征,且麦秸与粪肥品种间差异的影响大于麦秸施用量差异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有机一无机肥配施既有利于作物的优质高产,也可以通过调整有机肥种类以及与施用量来调控杂草土壤种子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 长期定位 有机肥 农田杂草 土壤种子库 多样性特征


紫云英还田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了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活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紫云英还田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紫云英22 500 kg.hm-2配施当地大田化肥用量70%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紫云英还田使土壤好气性细菌、真菌数量增加,放线菌数量减少。在早稻分蘖盛期好气性细菌,真菌数量升到最大,放线菌数量降到最低;紫云英翻压还田能提高微生物活度。以紫云英22 500 kg.hm-2配施当地大田化肥用量70%处理的微生物活度最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