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富硒土壤对烤烟生长及硒吸收转运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安徽池州烟区不同全硒含量土壤(0.30、0.45、1.00、1.75mg·kg-1)对烤烟生长发育以及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显示:(1)土壤硒含量≤1.00mg·kg-1时能够促进烤烟生长,而土壤硒含量≥1.75mg·kg-1则抑制烤烟的生长。(2)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烤烟根系、茎秆、叶片的硒含量,烟株各部位的硒含量呈现根系>叶片>茎秆的特点,且根系硒含量是叶片的2~3倍,叶片硒含量则是茎秆的3~4倍。(3)土壤硒含量由0.30mg·kg-1增加至1.75mg·kg-1时,烟株对硒的吸收系数由1.08显著降低至0.36,次级转运系数则由2.84显著升高至4.03,即土壤硒含量增加降低了根系吸收硒的效率,但却增加了硒在叶中的转运和相对累积量。(4)烤烟整株硒的富集量在土壤硒含量为1.00mg·kg-1时达到最大,每株达到72μg。研究表明,在安徽池州烟区的富硒土壤(0.45~1.00 mg·kg-1)上能够生产出富硒(0.15~0.23 mg·kg-1)烟叶,不需要额外添加外源硒,既可以减少生产成本,也能够避免造成水土污染。


亳州烟区农田耕作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研究
《土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亳州市谯城区是皖北主产烟区,本文利用谯城区2007—2010年期间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 1 134个农田耕作层土壤样点数据和2013年补采的90个典型烟田数据,测定分析了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的有效态含量,旨在为烟区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态铁、锰、铜、锌的含量分别介于0.43~12.00、0.04~4.00、0.50~56.00和1.30~67.00 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1.82、0.77、12.83和15.84 mg/kg,含量总体上较高,仅12.3%的土壤缺锌,主要分布在十河镇、双沟镇、古城镇、龙阳镇、赵桥乡、关堂镇,这部分烟区可以酌情考虑增施锌肥。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有效态含量 空间变异 耕作层土壤 亳州烟区


利用SSR标记进行杂交油菜品种鉴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布于油菜连锁群上的33对SSR核心引物,对12个育种品系和市场上的杂交油菜品种进行鉴定,探讨取样方案、检测方法和位点判读,将样品间SSR位点类型分为相同位点、疑似相同位点和差异位点3类。分析位点类型发现,12个油菜品种/系间的差异位点数为4~22,其中同父异母杂交种(3个)间差异位点数为4~16,同母异父杂交种(4个)间差异位点数为7~18,市场抽样的品种间差异位点数为12~20。同一品种不同样本间的差异位点数为0~2,据此,将区分品种间与品种内的差异位点阈值设定为2,即在利用33对引物对油菜杂交种与对照样品进行SSR分析时,当两样品间差异位点数>2时,判定为不同品种;当差异位点数≤2时,判定为近似或极近似品种。盲样鉴定实验及其与田间鉴定方法的对比实验,均证明了本研究确定的SSR鉴定方法可行。


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棉花品种鉴定的研究
《棉花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均匀分布于棉花26条染色体上的39对SSR核心引物对16个不同来源的棉花品种样品进行区别与鉴定实验,探讨了棉花品种鉴定的取样方案和位点异同判读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取样量样品包含的遗传信息,确定了基本的取样量,并将样品间位点异同类型分为相同位点、疑似相同位点和差异位点。据此对16个品种进行位点异同性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的不同样品间差异位点数均在0~2间,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位点数介于5~25。结合品种间差异位点的阈值分析,研究认为当两样品间差异位点数>2时,即判定为不同品种;当差异位点数≤2时,即判定为近似或极近似品种。


基于COI及28SrDNA序列分析的扶桑绵粉蚧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棉花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为危害棉花等经济作物安全生产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扶桑绵粉蚧6个地理种群(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广东、广西)线粒体COI及核基因28S rDNA序列,结合中国海南、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地理种群的数据,分析了其可能的遗传分支。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COI有7个单倍型,地理种群间显示出较小的遗传差异;28S rDNA序列在已测的中国六个地理种群中的结果高度保守,从核基因角度佐证了该种可能尚未出现种间分化。基于网络关系进化图、系统进化树分析得出扶桑绵粉蚧存在两个隐存谱系:((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加州)支系和美国佛罗里达支系;其中安徽及江苏种群应与入侵印度及巴基斯坦的支系为同一遗传支系。该研究结果可为探寻我国扶桑绵粉蚧的遗传进化和可能入侵途径提供参考。


安徽地方枣种质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安徽地方枣种质枣疯病16S rDNA序列特性,以健康及表现枣疯病症状的繁昌长枣叶片DNA为模板,克隆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获得1条1 248 bp的片段,命名为JWB-FJP1。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JWB-FJP1属于16Sr V-B组,与重庆地方枣枣疯病植原体JWB-Xch(JQ675716)同源性最高,达到99.92%;与河北枣枣疯病植原体JWB-Hebei(GU184186)同源性最低,为67.06%,说明不同地区枣疯病植原体存在一定的生物学特异性。本研究结果为安徽地方枣种质枣疯病病原分类及其快速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烟草青枯病抗性主基因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通过了解烟草青枯病抗性的主基因遗传及效应,为制定抗性育种方案提供依据。选用青枯病抗感亲本配制组合19份F2世代材料,于2010年在烟草青枯病病圃进行抗性鉴定,利用混合遗传软件(一步法)分析其主基因的遗传。结果表明:烟草青枯病抗性遗传存在主基因,且符合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即B-1模型)或加性-显性模型(即B-2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52%~97%之间。各主基因型效应值大小顺序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主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


不同移栽期烤烟化学成分与香味成分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气候资源配置差异,解决生产后期不利因素制约烟叶成熟、影响烟叶品质的问题,通过适度提前移栽并对不同移栽期烤后烟叶化学成分、香味成分、外观及评吸等54项指标间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发现甜度、糠醛、糠醇、巨豆三烯酮1、巨豆三烯酮4和叶片生长期有效积温均值等6个指标与其余指标间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3月10日移栽烟叶的上部叶色度最好,总氮较高且总糖最低,同时中部叶的甜度最高且苯乙醇含量最低,能较好地符合皖南优质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产上可以探索适度提前移栽获得较好中部叶和上部叶的配套栽培措施。


紫玉米籽粒呈色过程中DNA甲基化变化的MSAP分析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紫玉米籽粒呈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鲜食紫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分析紫玉米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呈色组织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紫玉米籽粒在授粉10d至40d的发育过程中,DNA半甲基化条带比率与全甲基化条带比率均随着籽粒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升高,在授粉后10、20、30、40d,半甲基化条带比率分别达到8.12%、8.25%、8.90%和9.83%,全甲基化条带比率分别达到17.24%、17.76%、17.93%和18.14%。通过对甲基化表现呈多态性变化的8个片段回收、测序分析表明,DNA甲基化发生的位点既存在于基因组的编码区,也存在于非编码区。本研究为探讨紫玉米籽粒发育及其色素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紫玉米 籽粒 呈色过程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