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粳稻品质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粳稻‘秀水79'和‘C堡'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248个株系为试材,对粳稻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性状与单株产量相关关系不显著,但是与具体的农艺性状之间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提高粒重、穗长、单株生物产量、全生育期、一次枝梗数和降低二次枝梗数有利于改善粳稻碾磨品质;提高单株生物产量、全生育期以及降低粒重和着粒密度有助于粳稻垩白的改良;提高全生育期和降低每穗实粒数、二次枝梗数有助于改善粳稻蒸煮食用品质。并利用2009年参加上海市区试和生试的26个粳稻品种对RIL群体所得结果进行了验证。


高香型涌溪火青茶加工方法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涌溪火青茶的香气品质,根据涌溪火青茶的加工工艺特点及乌龙茶加工所形成的品质风格,设计了高香型涌溪火青茶的加工方法。将鲜叶分开,一部分按乌龙茶加工工艺进行做青,另一部分鲜叶阴凉处摊放,按一定的比例与做青叶混匀,根据涌溪火青茶工艺完成后面的加工。结果表明:采用该加工方法,将14%~20%的鲜叶进行做青,制成的涌溪火青茶,有24种香气成分(共检出43种)相对含量差异达20%以上,其中15种占香气总量的5~6成;主要生化成分也有所变动,致使感官品质,特别是香气品质明显提升。3号样(做青叶比重1/7)综合评分高于传统工艺涌溪火青茶0.9和1.4分。
关键词: 高香型 涌溪火青 做青比例 感官品质 香气相对含量 生化成分


中国油菜黑胫病害分布及病原菌鉴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2年间,对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60个市(县)的冬、春油菜产区进行油菜茎基溃疡病/黑胫病的调查,从14个省的42个市(县)发现黑胫病存在,发病田块约占调查田块的10%,最重的田块发病率达92%,整株死亡率达5%。从病症表现判断,我国冬、春性油菜茎部、基部黑胫病斑与欧洲、北美油菜黑胫病病斑相似。感染病株中,假囊壳成熟时释放子囊孢子,其形态特征符合文献中对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描述。分离纯化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产生黄色至黄棕色或红棕色色素,与对照L.biglobosa菌株相似。共分离纯化了550个病原菌株,对其中的384个纯化菌株和468份感病组织样品,分别提取病原菌DNA后,采用多重PCR鉴定病原菌种类,得到L.biglobosa特异的440bp产物。结果显示,这些病原菌均为L.biglobosa。采用子叶接种的方法,检测了11个省(市、自治区)的22个菌株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强致病力菌株有14个,中等致病力菌株有8个,除来自内蒙古海拉尔的菌株CN-21外,所有试验的中国菌株均较来自波兰的中等致病力的L.biglobosa菌株PL-Lb致病力强。本研究表明,目前黑胫病在我国油菜产区普遍存在,且在局部地区已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尚未发现引起油菜茎基溃疡病的强侵染型致病菌L.maculans。提出了防止L.maculans入侵我国的监控措施和对策。


辐照法合成农用保水剂(中试Ⅱ)
《核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2-Acrylamide-2-Methylpropanesulfonic acid,AMPS)和丙烯酰胺(Acrylamide,AM)为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Trimethyl Propane Di-allyl Ether,TMPDE)为交联剂,碳酸钾中和,采用水溶液辐照法,在高吸水性树脂工业生产线上进行了农用保水剂中试试验。在固定的原料配比:AM 1120 kg、AMPS 355 kg、水3400 kg溶解、交联剂TMPDE 4 kg、K2CO3121 kg条件下,考察了动态辐射剂量、破胶粒径、破胶造粒分散剂、干燥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通过中试,确定了工业生产的工艺参数:动态条件下控制辐照总剂量2.0 kGy,辐照聚合后凝胶用斯潘-20酒精溶液做破胶造粒分散剂,破胶粒径控制在5mm,振动流化床干燥温度控制在130℃时,产品性能较佳,生产效率较好。中试产品干燥速率可达650 kg.h-1,合成的AMPS/AM农用保水剂在蒸馏水和盐水中的吸水倍数分别达到580、78,抗紫外时间165min。
关键词: 丙烯酰胺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农用保水剂 辐照 中试 生产工艺


稻曲病菌侵染特点及病害防治适期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09年采用田间孢子捕捉法和随机区组设计对安徽省单季中稻区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virens)孢子释放规律、侵染时期和病害防治适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孢子始见于7月中旬左右,第一个释放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初,推测此阶段释放的孢子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8月下旬孢子释放量急剧增加,此时田间开始显症。晴天孢子以夜间(1:00、5:00)释放为主,白天孢子的释放量较少;阴雨天孢子全天释放,无明显释放高峰。以病菌菌丝+孢子悬浮液在剑叶露尖时接种,水稻不发病;在剑叶完全展开期至扬花期接种,发病率为1.2%~76.4%,其中以孕穗期(剑叶展开后5~6 d)接种发病率最高。药剂防治试验显示,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均在78.5%以上,提前或推迟施药防效均有所降低,故认为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时期是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


安徽省小麦生产变化和特点及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析了安徽小麦的发展变化历程和特点,认为安徽小麦具有生产地位上升、种植面积南扩、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安徽小麦成为新的增长极等特点。指出安徽小麦存在品种抗病性不强、自然灾害偏重发生、耕作管理较粗放、农田灌溉设施不配套、普惠制补贴政策效应难以持续等问题。提出稳定发展安徽小麦生产,要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强化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加大小麦品种选育力度与优化布局、培育新型主体,加大小麦生产支持力度。
关键词: 安徽 小麦生产 种植面积 品种抗病性 品种选育 水利设施建设 技术创新 持续发展


皖南茶园土壤活性铝形态分布与土壤pH和植茶年限的关系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采集皖南3个典型茶园土壤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植茶年限下茶园土壤pH和活性铝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主要有交换态铝Al3+、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胶体态铝A(lOH)03和腐植酸铝Al-HA,总体上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Al-HA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Al3+呈稳步上升趋势,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呈缓慢下降。0~20cm层土壤pH值与Al3+、植茶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0.819、-0.952,P<0.01),与A(lOH)2+A(lOH)+2呈显著正相关(0.658,P<0.05),与Al-HA呈极显著正相关(0.929,P<0.01),20~40cm层土壤pH与各形态活性铝及植茶年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Al-pH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在0.281~0.659之间,都明显偏离了三水铝石模型,而方程的决定系数都在0.90以上,表明茶园土壤中Al3+活度对土壤pH的影响还是很显著的。与自然土相比,植茶促进交换态铝在茶园土壤中的累积,土壤种茶后趋于酸化,种茶时间越长酸化越严重,而茶园土壤pH与土壤活性铝总量是呈负相关的。


安徽典型山地茶园养分状况与土壤特性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安徽山地茶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和土壤紧实度的基本情况,分析土壤养分供应和茶树养分含量之间的关联性可为山地茶园经营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在不同pH区段内的化学性质随pH值的变化差异明显,当土壤pH处于4.0~4.5区段时,对于酸化过程的抑制能力明显减弱,其盐基离子的脱除速度也显著增加,交换性阳离子中致酸离子比例增大,而当土壤pH>5.0时,对于酸化过程的抑制能力则明显增强,盐基脱除速度也迅速下降,交换性阳离子中致酸离子比例下降。皖南山区的茶园土壤中氮磷含量较高,但钾的含量相对不足,皖西的茶园土壤中氮磷钾含量较为均匀。各区县茶园土壤pH都较低,其中低于4.5的占到将近50%,土壤酸化的程度呈日益加剧的趋势。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32~1.47g/cm~3和1.37~1.58g/cm~3之间,土壤总孔隙率在50%左右,气相所占比例相对不足,土壤通透性不良。各区县的施肥水平差异较大,皖南的肥料投入量要比皖西的肥料投入量高15%左右。


异地育肥对大别山黄牛部分激素水平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测定异地育肥对大别山黄牛血清中激素水平的动态影响,选择30头经临床检查健康大别山黄牛,特进行0(到达牛场时)、14、28和42d时血清激素水平测定。经颈静脉无菌采血,分离血清,测定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皮质醇(COR)水平。记录试验牛平均体质量(AW),平均日增重高(ADG),平均日采食精、粗料量(ADFI),平均日饮水量(ADWI)和发病牛头数。结果表明:14d时,牛开始增重,42d时,平均日增重高于28d和14d时(P<0.05或P<0.01);平均日采食精、粗料量在42d时高于14、28d时(P<0.01或P<0.05)。GH、INS、T3和T4激素水平在0d时最低,在14d时最高。INS水平在14d时极显著高于28d和42d时(P<0.01)。COR水平,在0d时最高(P<0.01),14、28和42d时差异不显著。在整个试验期内,均有试验牛发病。通过激素水平动态变化发现大别山黄牛进场14d内处于应激状态之中,进而能明显影响牛体生长性能。


断喙喙形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断喙后喙形对蛋鸡产蛋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选用135只20周龄海兰褐商品蛋鸡,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第1组上下喙长相同,第2组上下喙都短,第3组上喙长与第1组相当,上喙短于下喙3 mm。3个处理组的饲养管理一致,试验期36周。结果表明:在20周龄时,第2组蛋鸡体质量和胫长低于第1和3组;第25、30、35和40周龄时,第1组蛋鸡体质量显著高于第2组蛋鸡体质量(P<0.05)。在产蛋中期(25~42周),第3组蛋鸡产蛋率分别比第1和2组高7.04%和8.28%(P<0.05);在产蛋中期(25~42周)和产蛋后期(43~55周)第1组蛋质量显著高于第2和3组(P<0.05)。整个试验期间,第3组的产蛋率分别比第1和2组高4.46%和4.78%(P>0.05),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第3组每只鸡比第1和2组每只鸡多收入3.06元和2.95元。上述结果表明,第3种喙形对蛋鸡生产最为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