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滤光袋对石榴果实日灼及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的石榴防日灼果袋,以日灼敏感型品种红玉石籽为材料,研究不同滤光袋对石榴果实日灼指数和内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可显著减少果实日灼的发生,果实日灼指数下降 62.42%~100%.套袋对果实品质指标影响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套袋主要影响果实的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以及籽粒硬度.套红袋可提高可溶性糖含量 26.72%,籽粒硬度降低 35.58%,可溶性固形物以及可滴定酸度无显著变化;套绿袋果实的可滴定酸提高5.80%,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7.03%和15.40%,籽粒硬度降低56.30%;套蓝袋可滴定酸提高11.59%,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 9.38%和 23.55%,籽粒硬度降低 16.26%;套白袋的果实可滴定酸降低 17.39%,可溶性固形物和籽粒硬度分别降低 2.89%和 35.63%;套牛皮袋果实的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 8.70%和11.17%,籽粒硬度降低 38.91%.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套绿袋和红袋的果实品质最佳,综合不同滤光袋对果实外观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套绿袋果实表面容易形成果锈,套红袋的果实日灼指数下降 91.80%,并且果实表面着色均匀,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籽粒硬度显著下降.因此,红袋是红玉石籽商品化生产的理想果袋.
普通小麦种子活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种子活力的相关指标,建立可靠的小麦种子活力综合评价模型,有助于选育高活力小麦品种。将104份小麦材料自然老化6个月后,进行标准发芽试验8 d,测定发芽势(X1)、发芽率(X2)、发芽指数(X3)、苗高(X4)、苗鲜重(X5)、根鲜重(X6)、根表面积(X7)、根平均直径(X8)、总根长(X9)和根系总体积(X10);采用多样性统计、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小麦种子活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种子活力多数指标间呈显著相关性,存在信息重叠。利用隶属函数值法计算种子活力的综合评价值(D值),将104份材料分为高活力、较高活力、中活力和低活力4个等级,其中高活力材料4份。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建立了小麦种子活力综合评价方法的数学评价模型:VP=﹣0.171﹣0.025 X1﹣0.074 X2+0.012 X4+1.923 X5+1.650 X6+0.004 X7+0.236 X8+0.048 X10(R~2=0.999)。利用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供试材料的活力,预测值(VP)与D值达到0.001水平的极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在筛选高活力品种时可以忽视发芽指数和总根长,重视发芽势、发芽率、苗高、苗鲜重、根鲜重、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系总体积,并且这种综合评价方式更加精准有效。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种子活力 主成分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综合评价
6种安徽地方火腿不同部位特征香气的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表征
《肉类研究 》 2021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建立6种安徽地方火腿不同部位特征香气的快速分析方法。结果表明:GC-IMS仪检出10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其强度信息,但受限于数据库仅鉴定出48种,包括单体和二聚体;样品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11种醇类(正丁醇、正戊醇、正丙醇、2-甲基丙醇、2-己醇等)、9种酮类(丙酮、2-丁酮、3-羟基-2-丁酮、2-戊酮等)、12种醛类(正丙醛、异丁醛、正戊醛、异戊醛、正己醛等)、10种酯类(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异戊酸乙酯等)、2种酸类(正丁酸和异戊酸)及4种其他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有效分析了6种安徽地方火腿不同部位特征香气的相似度,结果表明,不同的猪品种和取样部位之间有较大差异。GC-IMS可用于干腌火腿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快速、全面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可提供火腿品种及品质的信息。
关键词: 安徽地方猪 干腌火腿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主成分分析 香气成分
111份多棱大麦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0
摘要:为客观评价多棱大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导大麦亲本选配,以取自国内外不同生态区的111份多棱大麦种质为材料,考察7个主要农艺性状,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别明显,变幅为13.7%~37.8%,其中单株粒质量(变幅37.8%)、单株粒数(变幅35.2%)和单株穗数(变幅33.0%)变异较大.2)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相近,其中单株穗数最小(指数1.994),穗下节间长最大(指数2.085).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0.000%,反映了多棱大麦的单株粒质量、株高和千粒质量特性.4)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3大类群,类群Ⅰ高秆大穗,千粒质量高,单株穗数和单株粒数低,以地方品种居多;类群Ⅱ矮秆穗小,千粒质量低,国外品种占半数以上;类群Ⅲ株高适中,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和千粒质量高,以育成品种为主.说明基于农艺性状对大麦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简单可行.结合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指导亲本选配,有助于更快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大麦新品种.
关键词: 多棱大麦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基于导数光谱与主成分分析的小麦籽粒赤霉病识别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赤霉病是威胁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给粮食加工和作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迫切需要探索小麦籽粒赤霉病的识别方法.利用高光谱成像仪扫描健康和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籽粒获取高光谱图像.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分离籽粒和背景后,用多元散射校正、1阶导数和2阶导数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小麦籽粒的光谱特征.使用不同模型对籽粒进行识别,比较多种处理组合的评估指标.结果表明:1阶导数—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组合的总体分类精度最高,其值为91.67%.
基于机器视觉的稻谷品种鉴别方法比较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 2019
摘要:本文为了寻求稻谷品种鉴别方法与应用场合的最佳匹配,利用机器视觉技术提取5个稻谷品种的光谱信息和图像特征。利用基于支持向量机(SVM)以及BP神经网络(BP-ANN)两类模型,在有无主成分分析的两种情况下,对稻谷的鉴别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事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将使得处理过程更加高效,但也带来信息损失;线性和径向基核函数分别在处理高维和低维特征变量时有优势;对于这5个稻谷品种,基于BP-ANN的分类效果要优于基于SVM的。
关键词: 机器视觉 支持向量机 核函数 误差反传神经网络 主成分分析
皖南地区出口“屯绿”香气成分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8
摘要:目的揭示屯绿香气成分特点及风味特征。方法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屯绿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果 6个屯绿样品共鉴定出71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9种醛类物质、11种醇类物质、11种酮类物质、13种烯类物质、10种烷烃类物质、3种酯类物质、14种芳香类化合物。香气成分主要集中于醛类、醇类、酮类、烷烃类、烯类,相对含量介于43.23%~67.52%。结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4个主成分,包含8种醇类成分、7种酮类成分、9种烯类成分、5种醛类成分、3种烷类成分、2种酯类。
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主成分分析研究祁门红茶的香气成分
《食品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香气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祁门红茶是历史名茶,其独特的香气受到消费者青睐。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祁门红茶的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祁门红茶样品中共检测到48种挥发性成分,不同地域的祁门红茶香气成分在组成及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的主要香气物质是相似的,主要包括14种醇类成分(相对含量为54.33%)、6种醛类成分(相对含量为20.98%)、7种芳香烃类成分(8.54%)和3种酸类成分(6.0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鉴定出祁门红茶特征香气成分是:2-叔丁基甲苯、6,10,14-三甲基-十五烷-2-酮(植酮)、叶绿醇、甘菊环、1,1,3-三甲基茚、1,3-二甲基-2-异丙基苯、肉桂酸、苯乙醛、香叶醇、异植醇、反植醇、乙苯、顺式氧化芳樟醇。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太平猴魁茶香气成分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气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太平猴魁茶是历史名茶,其独特的香气受到消费者青睐。本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太平猴魁茶的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太平猴魁茶样品中共检测到51种挥发性成分,3个不同地域的7个太平猴魁茶样品香气成分在组成及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的主要香气物质是相似的,主要包括13种醇类物质、8种烯类物质、6种醛类、3种酮类物质、7种酯类物质、4种芳香烃类物质和8种烷烃类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鉴定出太平猴魁茶特征香气成分主要有29种,包括7种醇类成分,8种烯类成分,3种醛类成分,5种烷烃类成分,2种酮类成分,3种酯类成分和1种芳香烃类成分。
关键词: 太平猴魁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香气成分 主成分分析
三个不同品系中华鳖形态差异分析
《淡水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量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淮河品系(3龄)、黄河品系(8月龄)和日本品系(8月龄)的10项形态参数,对不同品系和性别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3个品系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5%,其中第1主成分是中华鳖的体型因子,贡献率最大,3个品系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体型上。通过逐步判别法建立了3个品系的判别函数,淮河、黄河和日本品系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1.7%、75.0%和73.8%,淮河鳖的形态与其他品系的中华鳖存在较大的差异。3个品系中不同性别的判别分析显示,淮河品系中华鳖雌雄判别准确率也较高,综合判别率为88.3%,判别效果最好,建立的判别函数可初步用于不同品系不同性别中华鳖的鉴定。中华鳖形态特征的差异分析为今后中华鳖种质资源鉴定和新品种(系)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形态差异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