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秋播蚕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初步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蚕豆产量构成因子包括有效分枝、有效荚数、实粒数和百粒重,四者的相对最佳协调关系是育种家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为筛选适宜安徽省地区种植的高产蚕豆品种,利用83份秋播蚕豆材料的小区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蚕豆产量构成因子进行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枝和实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是影响产量的最重要因素;有效分枝与有效荚数和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分析也表明,产量与有效分枝和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152**和0.4895**。通径分析显示,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关联度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由高到低依次为实粒数、有效分枝、百粒重、有效荚数。实际育种中,在提高蚕豆产量时,应在优先考虑实粒数增加的基础上,注意各性状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 蚕豆 产量 有效分枝 有效荚数 实粒数 百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桑椹果醋的发酵工艺(英文)

食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醋加工中最关键的环节是通过发酵酒精产生醋酸。现有资料表明醋酸菌菌种、发酵环境和初始酒精体积分数影响着醋酸产量。本研究以桑椹果酒作为发酵原料,从江苏恒顺醋厂醋醅中分离出的巴氏醋杆菌W6作为发酵菌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桑椹果醋的发酵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桑椹果醋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2.5℃,初始乙醇体积分数7.5%,接种量10%(V/V),转速160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桑椹果醋酸度可达到5.85 g/100 m L。实验证实W6菌株具有很强的产醋酸能力。

关键词: 桑椹果醋 醋酸菌 发酵条件 响应面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蔬菜中的农药多残留

农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蔬菜中17种农药多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JPLC-MS-MS)检测方法。[方法]样品采用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进行提取和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二级质谱检测器测定。[结果]17种农药在0.005~0.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5,检出限0.001~0.004 mg/L;添加水平在0.025~0.25 mg/kg范围内,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3.44%~101.58%、相对标准偏差为0.73%~11.09%。[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经济、高效、安全,可用于蔬菜样品中农药多残留确证检测。

关键词: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农药多残留 蔬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小豆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小豆作为林果行间套种作物的适宜性,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全光和弱光处理(全光的48%)下3个小豆品种(阜南绿小豆、早熟黑小豆、晚熟黑小豆)在初花期的叶片光合特征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RuBPCase活性,石开究小豆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结果表明:弱光使3个品种小豆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等光合参数不同程度地向耐荫的方向变化,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RuBPCase活性也显著下降;遮阴后,阜南绿小豆的叶绿素a和h含量显著增加,Ch1 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他小豆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弱光使3个品种小豆的生物量和干物质积累效率降低,根冠比降低根瘤量减少,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减小;弱光胁迫下,阜南绿小豆提前开花、提前成熟犀熟黑小豆推迟开花、延迟成熟,而晚熟黑小豆只开花不结实.从遮阴后小豆的光合特性变化和生长发育差异等方面综合考虑,3个小豆品种的耐阴能力大小为:阜南绿小豆>早熟黑小豆>晚熟黑小豆.

关键词: 小豆 遮阴 光合特性 光合色素 生长发育 产量

与位点PbBa8.1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甘蓝型油菜根肿病抗性育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抗根肿病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系,提高油菜抗根肿病能力,以抗病芜菁ECD04(Brassica rapa,AA,2n=20)为供体,结合回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ECD04中抗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的位点Pb Ba8.1定向地转育到油菜常规品种华双5号(Brassica napus,AACC,2n=38)的遗传背景中。通过将所获得的抗病新品系在多个田间天然病圃进行测试,发现该位点对安徽黄山、湖北枝江、巴东地区的生理小种均表现为单基因显性抗病,由此培育出了ZHE-226抗病新品系。此外,通过借助二代测序技术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还开发了与抗病基因更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A08-300。

关键词: 根肿病 甘蓝型油菜 芜菁 标记开发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组合色素对红草金鱼体色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组合色素对红草金鱼(red Carassius auratus)的增色效果,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红辣椒粉、螺旋藻、玉米蛋白粉3种着色剂,制成粗蛋白质含量均为33.6%饲料,投喂初始均重(18.5±1.2)g的红草金鱼。每种着色剂设5个水平(5%、8%、11%、13%、16%),每水平30尾鱼×3重复,日投喂率4%,试验期45 d。分别于第0、15、30、45天在各重复内随机抽样2尾鱼,测定同部位鳞片与尾鳍混合样总类胡萝卜素平均吸光度,确立上列三种着色剂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8%、5%、16%。根据单因素试验中不同着色剂在着色速度、体表沉积效果及其成本高低,确立由8%辣椒红、5%螺旋藻、5%玉米蛋白粉各三分之一水平合剂为组合着色剂。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将组合着色剂饲料与各单一着色剂饲料分别投喂红草金鱼,45 d时均在波长470 nm获色素扫描图谱。结果显示,组合色素色谱的峰值面积显著大于各单组(P<0.05),其着色效果显著优于各最佳单组。

关键词: 红草金鱼(red Carassius auratus) 红辣椒粉 螺旋藻 玉米蛋白粉 体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噻呋酰胺种衣剂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噻呋酰胺应用于小麦种衣剂的可行性,测定了噻呋酰胺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及对种子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对小麦纹枯病有很好的毒力,EC50为0.075mg·L-1;噻呋酰胺FS以不同比例包衣后能够显著提高种子发芽势及发芽率;噻呋酰胺包衣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出苗率和植株鲜重,对根长及茎长的影响不显著;1∶200和1∶400包衣对拔节期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90.32%和87.79%,显著高于同等剂量下对照药剂防效。说明噻呋酰胺作为小麦种衣剂应用于纹枯病的防治是安全高效的。

关键词: 噻呋酰胺 种衣剂 小麦纹枯病 安全性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鸭细小病毒VP3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番鸭细小病毒基因遗传变异特征,通过PCR技术获得了番鸭细小病毒结构蛋白基因VP3序列AH-MDPV-VP3,并将该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9条番鸭、鹅和鸭细小病毒基因相应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测序结果可见番鸭细小病毒VP3基因全长1 605bp,编码53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AH-MDPV-VP3与国内两个番鸭细小病毒基因KC171936和KM093740同源性较高,分别为100%和98.3%,且三者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来源于共同祖先;而与鹅细小病毒,尤其与台湾分离的鸭细小病毒基因AY382891和AY382892同源性相对较低,分别为91.6%和90.8%,遗传距离也相对较远。同时可见番鸭、鹅和鸭细小病毒的VP3基因各自较为保守,仅有少数氨基酸发生变异。本研究初步获得番鸭细小病毒VP3基因分子特征,为下一步该基因在免疫诊断及免疫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番鸭细小病毒 VP3基因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在安徽推广种植的田菁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适宜于安徽地区推广种植的绿肥种质资源,采用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于2011—2013年对53个田菁品种进行评价,记载各品种的根、茎、叶、花、荚果及种子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产量和干物质积累效率,测定各品种在盛花期的叶片光合效率、根瘤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早熟品种的全生育期约为3个月,迟熟品种的全生育期约为7个月;早熟品种光合效率和干物质积累效率较高,而迟熟品种的干物质积累总量较大;盐菁胶1号的叶片光合效率和干物质积累效率最高;泸早田菁根瘤最多,根瘤量可达地下部总重的24.1%,其种子产量也最高;三亚田菁产青量和干物量最大,其固氮和富集磷、钾的能力最强。从光合效率、产量、养分富集能力和生育期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认为盐菁胶1号、庆丰田菁、三亚田菁、泸早田菁等4个品种适宜在安徽种植推广。

关键词: 田菁 生育期 光合效率 产量 根瘤 养分积累 安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夏秋用日系灰黑蛾品种574和576的育成及四元杂交组合皖广三号的选配

蚕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家蚕蛾体色暗化基因(mln)导入现行中系或日系实用品种,组配体质强健、多丝量、能提高杂交率的新品种杂交组合。用培育的家蚕蛾体色暗化型(mln)品种517分别与2个抗性强、耐粗放饲养的实用家蚕日系品种进行杂交、回交,育成了日系灰黑蛾品种574、576,并与中系强健性白蛾品种513和515组配成四元杂交组合皖广三号。该四元杂交组合在繁育中可利用对交品种的蛾体色差异,达到99%以上的杂交率,有利于蚕种轻简化生产和蚕种质量的提高。2013—2014年新品种杂交组合在安徽省家蚕新品种审定的农村生产鉴定试验中,表现出体质强健好养、龄期较短、眠起齐、耐粗放饲养等饲养性状优势,并且还有茧丝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茧丝长1 058.0 m,解舒率73.10%,解舒丝长776.5 m,茧丝纤度2.904 dtex,洁净95.18分。新品种杂交组合于2014年通过安徽省家蚕品种审定,适合在长江流域夏秋季饲养。

关键词: 家蚕品种 皖广三号 蛾体色暗化型 强健性 多丝量 杂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