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红花槭新品种‘橙之梦’

园艺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橙之梦’是由红花槭实生苗选育而出的新品种。10月上旬叶片开始逐渐转色,完全变色时呈橙红色,颜色亮丽,红叶期30~35 d,3年生树即开花结果。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最佳观叶期为11月上旬,花期在4月上旬,翅果于6月中旬逐渐成熟。

关键词: 红花槭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麦茬直播两系杂交稻新组合两优8901

杂交水稻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优8901是安徽省创富种业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利用1892S与恢复系RH01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早熟、分蘖力强、矮秆抗倒、优质等特点,适合油菜、小麦茬直播。2013年5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直播 两优8901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羊繁殖季节性相关基因KiSS-1与RFRP的表达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为初步阐明KiSS-1和RFRP基因对山羊繁殖季节性的作用,选择常年发情济宁青山羊和季节性发情辽宁绒山羊为对比品种,应用RT-PCR和qRT-PCR技术分别研究KiSS-1和RFRP基因组织表达谱以及在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繁殖轴表达差异。结果发现:(1)KiSS-1基因主要表达于山羊下丘脑、垂体、松果体、肾、卵巢、脂肪和甲状腺等组织,RFRP基因主要表达于山羊下丘脑、大脑皮层、小脑、卵巢和垂体等组织,两基因组织表达谱均存在一定的品种特异性;(2)KiSS-1基因在济宁青山羊下丘脑表达量显著高于辽宁绒山羊(P<0.05),而在垂体和卵巢中的表达量两品种间差异不明显(P>0.05);(3)济宁青山羊下丘脑RFRP基因表达显著高于辽宁绒山羊(P<0.05),而济宁青山羊卵巢和垂体中RFRP基因表达明显低于辽宁绒山羊(P<0.05)。研究结果提示,KiSS-1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山羊季节性繁殖,而RFRP基因是否调控季节性繁殖或以何种方式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可为山羊KiSS-1和RFRP基因功能研究打下基础,并为揭示山羊繁殖季节性的遗传基础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山羊 繁殖季节性 KiSS-1 RFRP 表达

大豆TRK-HKT家族基因结构及逆境胁迫响应机制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TRK-HKT家族基因广泛介导植物Na+/K+运输,参与植物耐逆境胁迫调控。本研究以6个大豆钾利用效率差异品种为材料,利用in silico技术克隆到4个大豆TRK-HKT家族成员(Gm HKT1;1、Gm HKT1;2、Gm HKT1;3和Gm HKT1;4),采用q RT-PCR技术解析这些基因在低钾及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机制。结果表明,Gm HKT1;2在大豆幼苗根中对低钾胁迫的响应明显高于其他3个基因,且钾高效大豆品种这种响应更明显;同时Gm HKT1;2对不同逆境胁迫(低温、干旱、高盐和ABA)也有较强的响应。蛋白结构分析表明,仅Gm HKT1;2具有4个MPM结构域,4个保守的氨基酸残基空间上形成一个"漏斗样"结构,充当K+/Na+转运通道,通过邻近的ATP结合结构域,为K+/Na+转运提供能量。基因结构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均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不同基因间的第一个外显子和内含子片段大小差异显著,导致各基因的基因组DNA(g DNA)大小各异。启动子分析揭示,大豆TRK-HKT家族成员包含参与种子功能定位和各种激素及逆境胁迫应激反应的重要顺式作用元件;进化上该家族基因位于第一进化分支,含保守的Ser–Gly–Gly–Gly基序。

关键词: 大豆 TRK-HKT家族 分子鉴定 逆境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影响

土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分别采集小麦成熟期、玉米成熟期和小麦播种期耕层土样,研究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焚烧还田和火粪还田)与保护性耕作(减耕和免耕)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影响,以期得到培肥砂姜黑土的最佳方式。结果表明:作物秸秆还田可以增加砂姜黑土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但是对速效氮含量影响不大。在不同的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处理中,秸秆火粪还田和免耕条件下的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增加效果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秸秆火粪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平均提高4.45 g/kg和0.131 g/kg;免耕条件下的秸秆还田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平均提高3.36 g/kg和0.095 g/kg;减耕条件下的秸秆还田和秸秆粉碎还田对增加砂姜黑土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效果不显著;秸秆焚烧不能增加砂姜黑土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不会大幅度提高砂姜黑土C/N进而影响土壤氮素养分的供应,同时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但微生物量的碳氮比却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保护性耕作 砂姜黑土 有机质 氮素 微生物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增效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探索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氮肥增效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以为在沿江江南地区推广此类产品提供科学依据。在磷、钾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增效剂不同施用方法对小麦产量和生长性状、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施肥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处理较不施氮对照增产3075~4410 kg/hm2,增产幅度最低也可达88.9%;配施增效剂处理较相应氮肥处理有效穗平均增加100.1万/hm2,增幅15.61%;产量平均提高528.25 kg/hm2,增幅达7.74%;氮肥农学效率平均提升3 kg/kg,增幅为16.75%。氮肥减量25%配施伴能处理每公斤氮肥小麦生产效率最高,为25.36 kg/kg;氮肥基追各半,基肥配施增效剂处理产量和净增收入均最高,分别达7869 kg/hm2和8524.50元/hm2。在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仍是小麦生长最关键的营养因子,氮肥增效剂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有效穗增加,提高成穗率;氮肥增效剂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小麦生产效率,节约肥料用量及成本,促进小麦增产增收。综合考虑,氮肥基追各半,基肥配施增效剂可作为推荐施肥组合。

关键词: 氮肥增效剂 小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哒螨灵和仲丁威对稻飞虱的联合毒力测定

农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筛选防治稻飞虱的良好药剂配方,采用玻管药膜法测定哒螨灵和仲丁威对稻飞虱的联合毒力,并加工成悬乳剂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哒螨灵对灰、褐飞虱的LC50值分别为0.252、0.744 mg/L,仲丁威对灰、褐飞虱的LC50值分别为10.541、7.255 mg/L;哒螨灵和仲丁威按质量比1颐1、1颐2混配对灰飞虱共毒系数分别为141.85、125.04,增效作用明显;按质量比1颐1、1颐2、1颐4混配对褐飞虱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80.67、189.57、148.70。35%哒螨灵·仲丁威悬乳剂175 mg/L施药后3、5、7、10 d校正防效分别为93.7%、87.2%、89.0%和82.5%,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结论]哒螨灵和仲丁威组合是防治稻飞虱的良好药剂。

关键词: 哒螨灵 仲丁威 联合毒力 稻飞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对茶园土壤氟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施氮360 kg?hm?2(T1)、施氮720 kg?hm?2(T2)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p H、各形态氟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探讨茶园施氮对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园施氮后短期内(20~3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含量降低;长期(45~5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的降低作用减弱,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的含量增加;在试验结束时(164 d),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降低,T2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增加。2)0~20 cm茶园土壤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与NH4+-N分别呈极显著负、正相关(P<0.01),20~40 cm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与NO3?-N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P<0.01)。土壤p H与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其他3种形态氟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铁锰结合态氟与交换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水溶态氟均无显著相关性。3)春茶前后施氮可以降低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但未达显著水平。T1处理新梢氟含量的降低值为夏茶(25.15~27.95 mg?kg?1)>秋茶(21.06~24.31 mg?kg?1)>春茶(18.58~21.03 mg?kg?1),T2处理的降低值为秋茶(18.64~22.34 mg?kg?1)>夏茶(7.79~14.14 mg?kg?1)>春茶(3.52~7.30 mg?kg?1)。春、夏、秋茶树新梢氟含量主要受0~20 cm土壤无机氮和20~40 cm土壤p H的影响。因此推测施氮通过影响茶树根系氟的吸收和氟在叶片中的累积过程调控茶树新梢氟含量,该研究成果为合理利用施氮技术降低茶园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氮肥 茶园土壤 茶树新梢 氟形态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豆科作物的光合生理和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豆科作物作为林果行间套种作物的适宜性,于2014年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对4种豆科作物的耐阴能力及其光合生理进行了研究。测定全光和弱光处理(全光的48%)下豆科作物在初花期的叶片光合特征参数、光合色素含量与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 BPCase)活性,监测其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结果表明:弱光使供试作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表观量子效率和暗呼吸速率不同程度地向耐阴植物变化;弱光还使供试作物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Ru BPCase活性不同程度地下降,而胞间CO2浓度显著上升;遮阴后,乌豇豆(Vigna cylindrica)和绿豆(Vigna radiata)的叶绿素(Chl)a和Chl b含量显著增加,Chl a/b值显著降低,大猪屎豆(Crotalaria assamica)和望江南(Senna occidentalis)的光合色素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弱光使供试作物茎变细,侧枝数减少,生物量和干物质积累效率降低,根冠比降低,根瘤量减少,叶片变小变薄,叶片数减少,叶面积指数降低;弱光胁迫下,大猪屎豆不开花,望江南只开花不结实,而绿豆和乌豇豆开花数减少,花期缩短,种子产量显著降低。根据供试作物的光合特性和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得出它们的耐阴能力排序是:乌豇豆>绿豆>望江南>大猪屎豆,其中乌豇豆和绿豆适宜与林果套种,而望江南和大猪屎豆不适宜套种。

关键词: 豆科作物 遮阴 光合特性 光合色素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粮食生产波动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了系统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情况,为政府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提供参考,保障安徽省和中国粮食安全,以1978—2012年为研究时段,对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玉米、小麦变化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并采用剩余法对安徽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波动态势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小麦和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安徽省粮食总量及稻谷、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波动情况存在的共同特征,即波动频繁,周期短,波幅大,都属于古典型波动,但在波动周期、波动幅度方面还是有所差异。波动周期相比较而言,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1年;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安徽省小麦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8年,稻谷的波动周期最短,为3.77年。波动幅度相比较而言,在平均波动幅度中玉米产量的波动幅度最大,为61.89%,小麦产量的平均波动幅度次之,为40.24%,稻谷产量的平均幅度第3,为23.56%,粮食总量产波动幅度最小,仅为19.77%。古典型波动相比较而言,粮食总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82%;稻谷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小麦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8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77.78%;玉米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10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结合粮食生产波动情况,提出了从耕地资源、水资源、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保持安徽省粮食生产稳产增长,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剩余法 波动分析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