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889条记录
黄化茶树新品种'霍黄1号'

园艺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霍黄1号’是从安徽省霍山县黑石渡地方茶树群体种中,通过单株选择法育成的新品种。灌木型,小叶类,中生种。其幼嫩芽叶呈玉黄色,所制绿茶细紧显毫、玉黄隐绿、香气高鲜,滋味甘醇,感官品质优异。春茶蒸青样水浸出物含量48.2%,茶多酚含量16.8%,氨基酸含量5.2%,咖啡碱含量4.2%。耐寒性较强,中抗茶炭疽病、中抗茶小绿叶蝉,适宜在安徽省及具有相似气候条件的茶区种植推广。

关键词: 茶树 黄化 中生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平猴魁茶栽培品种‘柿大茶’品系间代谢物及遗传进化分析

食品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柿大茶’为有性系茶树品种,其嫩梢是加工太平猴魁绿茶的主要原料。本研究为探究‘柿大茶’品系(高家早、黄种、柿大茶2号、柿大茶6号和广阳早)与非‘柿大茶’茶树品种(凫早2号和舒茶早)加工绿茶品质以及遗传进化的差异,对7个茶树品种绿茶中的挥发性及非挥发性代谢物进行分析,同时基于RNA-seq技术分析7个茶树品种中全基因组转录水平及遗传背景差异。结果显示,除舒茶早绿茶外,儿茶素类物质及游离氨基酸总量在其余品种绿茶中差异不显著;咖啡碱在各品种绿茶中有显著性差异。‘柿大茶’绿茶茶汤中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茉莉酮等呈花香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RNA-seq分析结果显示,‘柿大茶’品系广阳早与凫早2号、舒茶早中的全基因组转录水平变化较为接近,在主成分分析中与其他‘柿大茶’品系分布在不同象限。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非‘柿大茶’凫早2号和舒茶早亲缘关系更接近,并与‘柿大茶’品系广阳早、黄种亲缘关系较接近,而与高家早、柿大茶2号和6号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进一步分析显示,与花香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酶基因普遍在‘柿大茶’品系中有较高的转录水平。本研究结果为选育优异‘柿大茶’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时为后续分析茶树花香类化合物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柿大茶’ 太平猴魁绿茶 挥发性成分 非挥发性成分 转录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育种产业中的现金流管理与预测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该产业在全球食品供应和农业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研发周期长、投资巨大的特点,现金流管理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生物育种产业中的现金流管理与预测的实际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最佳实践。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的现金流管理不仅能确保企业的稳健运营,还可以为其带来竞争优势。同时,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现金流预测的方法和工具,帮助企业更精确地掌握未来的资金需求。此外,本研究还从消费者、环境和技术角度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相关产业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关键词: 生物育种 现金流管理 资金预测 投资决策 产业挑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掺混肥对沿江单季稻产量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CSCD

摘要:控释掺混肥作为一种高效的新型肥料被广泛用于大田生产。为阐明不同用量控释掺混肥对单季稻产量、磷素利用效率和田面水磷流失风险的影响,以水环境敏感的沿江地区单季稻-休闲的种植模式为对象,研究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总磷量108 kg·hm-2)、控释掺混肥减磷30%(CMF1)、控释掺混肥减磷40%(CMF2)和控释掺混肥减磷50%(CMF3)对沿江单季稻产量、磷素吸收利用和田面水磷形态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MF1、CMF2和CMF3处理均不会对水稻产量造成减产,并能减少单季稻田生态系统磷素盈余量,其中以CMF3处理效果最佳。与NPK处理相比,CMF1、CMF2和CMF3显著减少田面水中总磷、可溶性总磷和颗粒态磷的浓度,田面水总磷降低的比例分别为38.6%、47.9%和50.4%,可溶性总磷降低的比例为42.6%、45.9%和50.8%,颗粒态磷降低的比例为32.4%、58.6%和43.8%,且CMF1和CMF3处理减少了可溶性总磷和磷酸盐的占比,增加了颗粒态磷和可溶性有机磷的占比,改变了田面水磷素分布形态。整体而言,一次性施用控释掺混肥能在保障水稻产量的情况下,节本增收,减少稻田磷盈余量,从而降低田面水磷素浓度,对减少农田磷素流失和农业非点源磷污染防控具有显著效果,其中以CMF2综合经济效益最好,适宜在沿江单季稻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控释掺混肥 田面水磷 单季稻 沿江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光谱时空分布特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是南淝河最大的支流,探究该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时空演变机制对于了解其水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该研究结合水体的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采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对测定的三维荧光光谱矩阵进行组分提取,分析该流域特定时段的水体DOM荧光组分及比例,结合荧光参数(荧光指数 FI、自生源指标 BIX以及腐殖化指标 HIX)和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参数(α254、E2/E3)分析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DOM时空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店埠河农业小流域在该特定时段(2020 年 9 月—2021 年 4 月)水体DOM包含 2 个有效的荧光组分,分别为 1 种类腐殖质物质(类富里酸组分)和 1 种类蛋白质物质(低激发类色氨酸组分),两个组分各占比例分别为 53.9%和 46.1%;水体三个荧光参数(FI、BIX、HIX)在不同季节(9 月秋季、1 月冬季和 4 月春季)之间的荧光参数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差异,指明DOM总体上受陆源和内源物质的综合影响,具有强腐殖化、弱自生源特征;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参数(α254、E2/E3)表明 1 月冬季水体的DOM相对浓度和分子量大小均低于其他两个季节(9 月秋季和 4月春季),而各采样点DOM分子量大小和相对浓度从河流上游到下游均未呈现明显的区域变化趋势.该研究综合流域水体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示踪了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特定时段DOM的组分来源,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从而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店埠河流域 溶解性有机质(DOM) 三维荧光光谱(EEMs)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InDel分子标记鉴定杂交籼稻中籼粳交杂株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在杂交籼稻制种过程中,若混入粳稻花粉就会产生籼粳交杂株,这种类型的杂株常表现为大青棵而使得杂交稻纯度降低,最终影响产量.为避免因配组亲本选择不当或在粳稻区制种因隔离不严格而产生大青棵,找到能准确区分籼稻与粳稻的分子标记可为育种和制种生产提供参考.以三系杂交籼稻粤泰A/R2020和田间表现为大青棵的杂株为试验材料,利用两个亲本间的多态性SSR标记对疑似杂株进行基因型分析,并通过18对特异性的InDel标记对其进行籼粳属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行业标准《水稻品种鉴定技术规程SSR标记法》(NY/T1433-2014)推荐的48对引物中,不育系'粤泰A'与恢复系'R2020'之间有22 个位点差异;在 6 对标记下(RM72、RM85、RM224、RM253、RM424、RM481),8 个疑似杂株全为串粉带型;13对籼粳间特异性InDel标记检验结果证明了 8个串粉杂株均来源于籼粳亚种间杂交.本研究初步筛选出13对InDel标记可用于籼粳属性鉴定,为避免大青棵的产生提供了分子依据.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交杂株 大青棵 InDel标记 籼粳属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菠萝泛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植物保护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水稻发生了一种由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引起的新型细菌病害,其发生时期与白叶枯病相近,病症与白叶枯病类似.为了实现该病害与白叶枯病的快速检测,本研究基于泛菌属看家基因acnA,通过序列比对,设计了 22对特异性引物,分别与已知的白叶枯病菌检测引物XOO80进行配对并筛选,建立了一种双重PCR检测方法,可从菠萝泛菌和白叶枯病菌中分别扩增出910 bp和162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其他10种非目标细菌均未有扩增条带,25μL体系中可稳定地从至少1 pg/μL的基因组DNA模板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本研究建立的菠萝泛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水稻细菌病害病原鉴定及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菠萝泛菌 白叶枯病菌 双重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7-163S'特征特性及其基因型解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为了制定合理的育种计划,对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7-163S’特征特性及基因型进行解析。以‘7-163S’及其配制组合或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使用基因组测序和RiceNavi数据库解析‘7-163S’的基因型。结果表明,‘7-163S’农艺性状优异,可繁性好,育性起点温度低、中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已育成4个品种或组合,均表现出生育期适中、优质、丰产性好等特点。基因型分析表明‘7-163S’含有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抗性等位基因,以及低垩白、高氮肥利用效率、耐冷等优异等位基因。然而,其缺乏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2、Pi9和Pigm、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香味基因fgr及镉低积累基因OsCd1和OsNRAMP5等。将基因型与表型结合,可为基因聚合增强‘7-163S’抗性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水稻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7-163S’ 特征特性 基因型解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氰氨化钙和秸秆对淹水设施土壤磷释放动态特征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施土壤在夏季进行淹水时施用氰氨化钙和秸秆可以增强灭杀病害并改良土壤的效果,为研究该措施对淹水土壤磷素赋存形态和流失风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模拟淹水试验动态取样5次(第3、7、15、31、63天),探究了施用氰氨化钙(0.5 g·kg-1)或秸秆(10 g·kg-1)以及两者同时施用下淹水设施土壤的磷素释放量及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对照处理(不添加外源物质)与氰氨化钙处理的土壤溶液磷浓度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第15天达到峰值。在第3、7、15天,与对照处理相比,氰氨化钙处理的土壤溶液磷浓度分别显著降低了38.7%、33.4%和19.0%。与对照和氰氨化钙处理不同,在第3、7、15天,氰氨化钙+秸秆处理的土壤溶液磷浓度相比于对照分别显著降低了16.6%、91.5%和99.1%。培养期间,氰氨化钙处理土壤溶液的Ca2+浓度显著增加,有助于促进磷酸钙沉淀的生成,进而降低了土壤活性磷的浓度。氰氨化钙+秸秆处理尽管增加了土壤溶液的Fe2+浓度,但并未提升土壤溶液磷浓度,反而提高了土壤NaOH-P比例和土壤溶液Ca2+、Mg2+浓度,支持秸秆厌氧分解产生了酸化作用,促进了土壤游离磷酸盐与铁铝氧化物的结合。综上所述,施用氰氨化钙和秸秆在改良土壤和灭杀病害的同时,可以有助于降低淹水土壤的磷素流失风险。

关键词: 氰氨化钙 秸秆 淹水土壤 磷释放 设施菜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粒型与垩白性状相关分析和QTL定位

生物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籼型水稻RH003与华占构建的106个重组自交系后代作为试验材料,对海南陵水和安徽合肥两季稻米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5个外观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研究发现垩白与长宽比相关性最高,呈极显著负相关,其次为粒宽,呈显著正相关,粒长与垩白相关性较小,仅合肥试验点的粒长和垩白度达到负相关显著水平,其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QTL定位共检测到17个QTL位点,两季重复检测到的QTL位点有6个(qGL2a、qGL2b、qGW2b、qGLW2、qCR4和qCD4),且LOD值和表型贡献率较高.其中,粒型QTL 4个,均位于第二染色体,垩白度和垩白粒率QTL各1个,均位于4号染色体且位置相近.研究可为外观品种性状的基因发掘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垩白 粒型 QTL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