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适宜机械化混播制种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新混优6号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交水稻的制种成本高,成为杂交水稻发展与推广的瓶颈。通过混播制种实现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可有效降低杂交水稻制种成本。新混优6号母本为携带颖壳褐色标记基因的新安S,父本为携带苯达松敏感基因的2E06,是适合机械化混播制种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简化了制种程序,节约了制种成本,增加了制种效益。文章介绍了新混优6号的选育过程、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和混播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机械化 混播制种 新混优6号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多元复配除草剂对天敌昆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及初级风险评估

农药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5种多元复配除草剂38%丙草胺·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35%氟唑磺隆·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42%双氟磺草胺·草甘膦可分散油悬浮剂、75%吡氟酰草胺·唑啉草酯·异丙隆水分散粒剂和35%二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草除灵悬浮剂对天敌昆虫的安全性,分别开展了其对松毛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研究并评估其初级风险。[方法]采用指形管药膜法开展了天敌昆虫的急性毒性研究,并采用安全系数进行初级风险评估。[结果]上述5种除草剂对松毛虫赤眼蜂24 h-LR50分别为6.317×10-3、5.283×10-3、1.269×10-2、>9.000×10-2、>2.625×10-2mg a.i./cm~2,其中前3种除草剂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03、0.73、0.93,为中等风险性,后2种除草剂的安全系数均大于10,为低风险性。上述前2种除草剂对七星瓢虫羽化时的LR50分别为1.684×10-2、1.557×10-2mg a.i./cm~2,安全系数为2.75、2.11,为中等风险性;后3种除草剂对瓢虫羽化时LR50分别大于6.817×10-2、4.500×10-2、1.313×10-2mg a.i./cm~2,安全系数均大于5,为低风险性。[结论]38%丙草胺·氯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35%氟唑·异丙隆可分散油悬浮剂、42%双氟·草甘膦可分散油悬浮剂对天敌昆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有一定风险性,所以在杂草防除期间应与赤眼蜂释放期错开,同时避免在天敌昆虫繁育期使用。

关键词: 多元复配除草剂 赤眼蜂 瓢虫 急性毒性 初级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树新品种‘皖桑3号’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树‘皖桑3号’是以‘皖桑1号’为母本、‘农桑1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得。树皮青灰色,叶心脏形,叶尖短尾状,叶缘呈钝齿或乳头齿状,开雌花。产叶量高、叶质优。抗涝、抗寒性强。适于作庭荫树或行道树,可在公园绿地、草坪中孤植或是在浅滩、盐碱地等绿化造林,也适于养蚕叶用。

关键词: 桑树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菊花新品种‘徽菊1号’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徽菊1号’是以系统选育法从传统七月菊贡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群体中选出的黄花、优质且高产的茶饮药用新品种。植株矮小但茎秆粗壮,一年两季采收,头状花序直径4.42 cm,舌状花黄色,花心黄色。平均单株花序数量496,平均单株鲜花产量924.67 g,干花产量95.87 g。干花中绿原酸含量0.72%,木犀草苷含量0.10%,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30%。适宜在安徽黄山、宣城等地栽培。

关键词: 菊花 系统选育 黄花 两季采收 药用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MV,soybean mosaic virus)病是世界大豆主产区广泛存在且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可造成严重危害.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通过遗传定位发现的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探讨了分子标记在提高大豆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总结了 RSC3(w)、RSC14-r和RSC18等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的物理位置及其候选基因.基于候选基因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病毒介导基因沉默(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和基因编辑CRISPR/Cas9等技术梳理出GsCAD1、GmCAL和GmMLRK1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参与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相关基因,为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调控网络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本综述总结分析了大豆与大豆花叶病毒的相互作用机制,聚焦分析大豆抗性基因Rsv3等对大豆花叶病毒抗病机制研究进展,并对抗大豆花叶病毒育种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大豆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的应用和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病毒 抗性 分子标记 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污泥生物炭添加对黑麦草和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污泥生物炭(Sludge biochar, C)和改性污泥生物炭(Modified sludge biochar, GC)添加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以C和GC为材料,设置不同添加水平(0%,5%,10%,15%,20%)种植黑麦草,测定黑麦草和土壤养分等指标。结果表明,添加C、GC均促进了黑麦草的生长及其茎叶和根含水量的提高,5%的添加水平显著提高了黑麦草茎叶和根的干重。C、GC添加对黑麦草TN含量的提高效果最显著,其次为TK。C添加对提高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程度大于GC,而对黑麦草养分含量及其吸收累积,GC大于C。应用C、GC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降低土壤pH,碱解氮和速效磷受生物炭类型影响。因此,土壤中添加5%~10%比例的C或GC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

关键词: 黑麦草 污泥/改性污泥生物炭 生物量 养分吸收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含糖量不同的两个材料果实转录组初步分析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含糖量(8%)和普通含糖量(4.5%)番茄为研究材料,选取绿熟期、转色期、粉红期和红熟期的果实样品,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两种材料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表明,普通番茄与高糖番茄4个时期共有的差异基因有288个,其中下调的有174个,上调的有114个,转色期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转色期,且富集的GO功能类也最多。KEGG分析表明,转色期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通路最多,主要集中在糖、酸代谢等通路。对糖、酸代谢过程关键酶的相关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有30个关键差异表达基因。

关键词: 番茄 含糖量 成熟期 转录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光效小麦群体提高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机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通过调整小麦种植密度构建高光能利用效率群体,促进群体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的效果和机理,为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 2018-2019 年在安徽省濉溪县和蒙城县进行,以分蘖能力强(安 1302)和弱(皖垦麦 0622)的品种为材料,设置 180×104 株/hm2(D1)、240×104 株/hm2(D2)、300×104 株/hm2(D3)、360×104 株/hm2(D4)4 个种植密度,调查了群体籽粒产量、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截获量、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以此为基础,将小麦群体分为光效率高、中、低 3 个类型,比较了不同光效率类型群体的叶面积指数、花前氮素积累和转运量、花后(乳熟期)氮素积累量.[结果]品种、密度及其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小麦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高光效型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分别达 1.4%和9.7 t/hm2,分别比中、低效型群体提高 5%、14%和 1%、5%.不同群体间开花期、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差异不显著,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高于中、低效型群体,达 2.34 g/MJ.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及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群体,分别达 7.24、4.53 及 63.9 kg/hm2、79.5 kg/hm2 和 143.78 μg/cm2.此外,高光效型群体中群体和单茎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为 129 kg/hm2 和 15 mg,均显著高于中、低效型群体,主要为茎秆+叶鞘和叶片氮素转运量较高,各营养器官间氮素转运率差异不显著,且高光效型群体成熟期个体营养器官仍保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量.[结论]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以及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高,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利用.虽然高光效型群体茎秆+叶鞘和叶片中的氮素转运量较高,其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依然较高,有助于维持花后较大叶面积指数,有效提升花后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获得更高的小麦籽粒产量.

关键词: 小麦 光能利用率 光能资源利用 氮素吸收 叶面积指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铜陵白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铜陵白姜’(Zingiber officinale ‘Tongling White Ginger’)为试验材料,采用稀释5 000倍液的0.02%二氢卟吩铁(iron chlorine e6, ICe6)可溶粉剂对不同生长时期的‘铜陵白姜’叶面进行喷施,探讨其对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二氢卟吩铁在生姜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T2处理(三股杈期和第2次小培土时各喷施1次二氢卟吩铁)有利于姜辣素含量增加,比对照(喷施清水, CK)增加74.33%; T1处理(三股杈期喷施1次二氢卟吩铁)和T3处理(三股杈期、第2次小培土和第3次小培土时各喷施1次二氢卟吩铁)的粗纤维含量极显著高于CK, T2处理粗纤维含量极显著低于T1处理和T3处理; 3个处理与CK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含水量均没有显著差异,但粗蛋白含量均极显著低于CK。T2处理和T3处理对‘铜陵白姜’增产作用显著,比CK分别增产22.99%和23.38%。综合考量, T2处理对提高‘铜陵白姜’产量、提升品质效果较好,对种植户的增产增效具有积极作用,应用前景良好。

关键词: 二氢卟吩铁 ‘铜陵白姜’ 姜辣素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株香榧优株坚果表型性状与品质特性的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黟县7株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优株坚果的主要物理性质和主要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黟县香榧品质情况,为香榧良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徽黟县7个香榧种质,测定其表型特征、矿物元素、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等29个物理、化学性质指标,对所测数据进行关联、聚类分析.[结果]香榧的表型性状及内在品质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质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6.67%~14.69%;粗脂肪质量分数为36.20%~55.51%,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质量分数最高的是亚油酸47.81%,其次是金松酸12.20%;全钾(TK)质量分数为0.77%~1.39%,不同优株间主要矿物元素差异极显著(P<0.05).[结论]黟县7株香榧优株中,外观偏长圆形的诸暨一号和浙江细榧粗蛋白质含量相比偏圆形的高产木榧、和尚榧、叶里笑、米榧和大圆榧高,而偏圆形的香榧种仁油脂酸价更低,油脂的品质更好;可将酸价、核形指数、油酸含量作为筛选香榧优株的优选指标.

关键词: 香榧 优株 表型性状 品质 优选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