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地理位置解析的种子溯源双向动态交互模型及实现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解决农作物种子溯源问题,帮助生产企业统计分析经营状况,实现交互式营销,该文利用种子电子代码,通过分开录入售前阶段各级分销信息,分层写入地理代码集合,在用户验证最小包装单元时动态解析用户位置信息,逐层匹配地理代码集合,构建了种子溯源双向动态交互模型。用户通过该模型获得溯源信息时可选择互动交流,企业可采集用户行为数据,推送营销信息,实现了溯源结果对企业、用户双向推送。通过对小麦品种华成3366销售和反馈2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其拟合优度为0.997 8,说明企业通过扫码次数的反馈能较好地促进销售,有效防止窜货发生。该模型分层独立的流通信息,保证了溯源的可靠性;双向交互性有效地帮助企业指导生产实际,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可靠的管理手段。
关键词: 种子 农作物 模型 种子溯源 位置解析 地理代码集合 种子电子代码


安徽省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变异区序列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斑综合征已给安徽省克氏原螯虾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安徽省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分子流行病学,2016年4—8月在安徽省6个市采集9个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样本进行WSSV套式PCR检测,扩增病毒可变区ORF94、ORF75和ORF125,将获得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9个样本均在第1轮PCR扩增中获得阳性结果,其ORF94的重复单元(repeat unit,RU)数量为2、4、7、8和12,2RUs为常见基因型,ORF75的组合RUs总数为3、6、9、10和11,9 RUs为常见基因型,排列顺序为45、102、45、102、3×45、102和45,ORF125的RUs为5~9,其中7 RUs和6 RUs为常见基因型。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ORF94 ORF75 ORF125 序列分析


解淀粉芽孢杆菌WH1G与氟啶胺协同防治草莓灰霉病
《农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可与解淀粉芽孢杆菌WH1G菌株复配的最佳化学药剂及比例,明确复配药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增效作用和田间防效。[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杀菌剂与WH1G菌株的生物相容性,Horsfall法评价复配组合的增效作用,确定复配方案并进行田间验证。[结果]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最强,与WH1G菌株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0.0454 mg/L氟啶胺与8.8126×106cfu/m L的WH1G体积比为4∶6时,毒性比率为1.412,表现为增效作用,田间防效高达69.79%,显著高于单剂防效。[结论]氟啶胺可与解淀粉芽孢杆菌WH1G复配协同防治草莓灰霉病,2者按体积比4:6复配不仅可以提高防效,还能有效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率水河大鲵放流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水生态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率水河黄山种群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人工增殖放流效果,探究制约放流效果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调整增殖放流方案提供依据,2011-2016年对24个放流点的放流情况、河段特征、水质、水文、饵料生物、管护措施和人类干扰因素进行连续跟踪监测。结果显示,24个放流点有11处放流成功、5处有效、8处失败,率水河大鲵已开始形成自然繁殖种群,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各放流点生境基本相同,河床由基岩、砾石和粗砂组成,河道中建有多级灌溉碣坝和电站拦河坝,水深0.3~2.1 m,流速0.12~0.96 m/s,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达到Ⅰ类地表水标准(GB3838-2002)。河岸为基岩、砂砾、干垒块石、浆砌块石、混凝土、钢丝石笼等结构,岸坡30~85°,土质大鲵洞穴开口隐蔽于沿岸石缝或杨树根须中,沿岸植被主要有杨树、毛竹、茶园、常绿混交林夹杂灌木丛等类型,盖度均大于95%。研究表明,率水河大鲵放流效果主要受放流季节、放流点附近有无支流、管护措施、水工建筑等因子影响;最佳放流时间为9月末至12月初,地点应选择在有较长支流的河口附近,有高大杨树或有较多缝隙的石质、砾石质岸堤河段,以分散投放18~30 cm规格的2龄苗种为宜。建议拆除部分拦河坝,将混凝土和石笼护岸逐步改造成适宜大鲵生存的干垒块石护岸,对放流苗种和野生种群进行基因检测,植入电子标签开展标志放流,防止外来基因污染。


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的病原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淡水养殖鱼类结节病是近年来时常爆发的疾病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防治该病,从合肥郊区某养殖场濒死的黄金鲫(鲤鱼♀×鲫鱼♂)体内分离优势致病菌(命名为AH菌株),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传统细菌分类方法,测定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常见药物的敏感性;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16S rRNA特异片段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分析。AH菌株与对照鮰爱德华氏菌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AH菌株与鮰爱德华氏菌(AB050826,NR_024769)菌株间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鮰爱德华氏菌聚为一族。人工回归复感染健康黄金鲫鱼,出现与原发性相似的内脏类结节病症状。药敏实验结果显示:AH菌株对氧氟沙星等11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等4种抗生素耐药,对磺胺类药物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综合分析认为鮰爱德华氏菌是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的重要致病菌,该结果为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有效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黄金鲫鱼 病原菌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复感染试验 同源分析


冬季八层层叠式笼养鸡舍环境质量测定与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试验旨在对八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冬季环境质量进行测定和分析,为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环境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和粉尘采样器每天6:00-8:00、12:00-14:00和18:00-20:00测定八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不同位置的环境质量参数(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强度、CO_2浓度、粉尘浓度、氨气浓度和PM10)。【结果】在采取侧窗进风、纵向通风的通风模式下,冬季八层层叠式笼养蛋鸡舍内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光照强度分别为19.11℃、52.02%、0.25 m/s和34.00 lx,空气中平均二氧化碳浓度、粉尘浓度、氨气浓度和PM_(10)分别是2083.22 mg/m~3、2.85 mg/m~3、1.04 mg/m~3和26.01μg/m~3。不同测定点之间环境质量存在差异,从湿帘端到风机端鸡舍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氨气浓度、粉尘浓度和PM_(10)浓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上层测定点H_(3.80m)、H_(4.50m)和H_(5.10m)的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氨气浓度显著高于下层测定点H_(0.60m)、H_(1.30m)和H_(1.90m)。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风速与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氨气浓度、粉尘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温度与氨气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冬季八层层叠式笼养鸡舍内不同位置环境质量参数存在差异,环境质量基本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1999)。


控释氮肥拔节期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及干物质、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作为冬小麦拔节肥的施用效果,2015-2016年通过在安徽省太和县及宿州市两地布置冬小麦拔节肥控释尿素机施、普通尿素机施和普通尿素撒施田间大区试验,研究拔节期追施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含量、SPAD值、贮存物质再分配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条件较好的太和试验点,控释尿素处理的小麦产量比普通尿素撒施和机施分别显著增加7.2%和12.5%,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16.5%和22.6%,经济效益分别显著增加8.3%和11.5%。拔节期控释尿素施用30d后小麦旗叶SPAD值和氮素含量高于普通尿素处理。控释尿素处理的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在降水条件相对较差的宿州试验点,拔节期施用控释尿素的效果不明显。在降水量丰沛或者灌溉条件好的情况下,拔节期施用控释尿素较普通尿素能显著促进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施用效果较佳。


安徽省玉米主要害虫种类与发生为害初探
《植物保护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调查了安徽省不同地区、玉米不同生育期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发现:安徽省全境玉米适生期长,玉米种植结构复杂,北部地区以连片种植夏玉米为主,南部地区以插花式播种春玉米为主。与为害夏玉米的害虫相比,南部春玉米害虫种类更为多样。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全省玉米的主要害虫,其中铜陵地区春玉米苗期受亚洲玉米螟为害最重,被害株率达25.6%。蜗牛在夏玉米穗期和春玉米苗期为害严重,部分田块被害株率达100%。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是春、夏玉米穗期的另一主要害虫,常与亚洲玉米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混合发生,但在淮北地区玉米秸秆中未发现冬后存活的桃蛀螟幼虫。


秸秆生物炭对矿区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秸秆制备的生物炭作为修复材料,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w分别为0、1%、2%和5%)对矿区复合污染土壤Cu、Zn、Cd和Pb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50 d的培养,施用生物炭可明显提高土壤p H值和有机碳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0.96%~2.62%和9.1%~38.6%。土壤中酸提取态Cu、Zn和Cd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7.0%~16.9%、6.7%~11.8%和5.3%~9.6%,酸提取态Pb含量无明显变化。生物炭可不同程度地减少可还原态Cd和可氧化态Cu、Zn、Pb含量。施用生物炭处理残渣态Cu、Zn、Cd和Pb含量明显提高,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10.6%~46.8%、5.9%~15.7%、40.9%~191.9%和1.5%~2.6%。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 H值、有机碳含量与酸提取态和残渣态重金属含量显著相关。综合而言,生物炭能够促进供试污染土壤Cu、Zn、Cd和Pb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向残渣态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