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地球葡萄健康叶片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平板分离方法和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技术,分析了北京、成都、合肥、武汉等4个地区的红地球葡萄在开花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健康叶片中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平板分离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葡萄叶片中的内生细菌数量在8.0×10~3~2.8×10~4CFU·g~(-1)之间,其中武汉地区最高;不同生长时期葡萄叶片中的内生细菌数量在0.8×10~3~1.5×10~4CFU·g~(-1)之间,其中成熟期数量最大。扩增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分离获得的内生细菌属于芽胞杆菌属、泛菌属、短小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葡萄球菌属,芽胞杆菌属为常见菌群。DGGE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地区和同一生长时期的样品间相似性较高;不同地区以成都地区的内生细菌种类最丰富;不同生长时期以成熟期种类最多。对特征条带回收测序,结果显示不可培养细菌和未确认的海洋浮游细菌在葡萄叶片中大量存在。


基于生猪外形特征图像的瘦肉率估测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生猪瘦肉率的快速无损检测,以机器视觉为主要技术,通过生猪的外形特征图像进行瘦肉率估测,为饲养者与收购者提供生猪品级的决策依据。采用MATLAB为开发工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实现软件操作界面,以生猪的侧面及背面图像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从目标中提取体长、体高、胸深、腹长、臀宽、腰宽等数据,以这些体尺的比例(胸深体高比、臀宽体长比、臀宽腰宽比、腹长体长比)为参数,通过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进行瘦肉率估测。该文分别对7组生猪外形图像进行处理,4项比例指标的平均估测准确率分别为92.90%、92.44%、95.17%、96.51%,瘦肉率的平均估测准确率为94.35%。结果表明,该文所构造的基于生猪外形特征图像的瘦肉率估测方法工作效率高,成本低,可用于估测生猪瘦肉率。
关键词: 机器视觉 图像分割 模型 瘦肉率 活体猪 RBF神经网络


2015年淮河干流安徽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湿地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1月、4月、7月和10月,在淮河干流安徽段的5个重要河口,进行了浮游植物和水环境野外调查,研究了该河段水体的理化性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该河段浮游植物多样性;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22科35属57种(包括变种),其中,有绿藻门14属23种,占浮游植物物种总数的40.35%;硅藻门9属16种,占28.07%;甲藻门3属3种,占5.26%;蓝藻门4属8种,占14.04%;裸藻门3属4种,占7.02%;隐藻门2属3种;占5.26%。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和盘星藻(Pediastrum biradiatum)。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变化显示,蓝藻门物种的细胞丰度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绿藻门,其相对丰度分别为48.74%、28.37%,其细胞丰度都在7月最大;生物量分析结果显示,绿藻门物种的相对生物量最大,其次为硅藻门物种,相对生物量分别为49.50%和20.11%。该河段浮游植物的总细胞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是1 417.42×10~4cells/L和9.410 mg/L。该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的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为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水温、叶绿素a含量和硝态氮含量等,同时,不同河段的水流流速和采砂船作业、生活船坞的严重干扰也影响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与2012年相比,2015年淮河干流安徽段的浮游植物物种数量明显减少,但是以绿藻和硅藻为主的群落结构没有改变。根据浮游植物生态指标的水质现状评价结果表明,淮河干流安徽段的水体污染水平为β-中污染与α-中污染之间水平。该河段蓝藻门物种的细胞丰度最大,表明水体的水质已经恶化。


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皖桑优1号的选育
《蚕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二倍体桑品种7707的新梢芽为材料,用0.4%秋水仙碱+3%二甲亚砜的混合液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多个变异芽植株,将变异芽植株嫁接繁殖,并进行单株选择、系统选育和品种比较鉴定试验,获得性状表现稳定的四倍体桑树新品种,2014年通过安徽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皖桑优1号。该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在区域适应性鉴定中与二倍体桑树品种湖桑32号比较,桑叶年产量增加18.75%,桑叶养蚕的产茧量提高6.18%,茧层量提高5.63%,并且抗寒性及抵抗桑疫病、桑黄化型萎缩病的能力较强,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好、抗逆能力较强的四倍体桑品种,适合在长江流域蚕区栽植。
关键词: 桑树品种 四倍体 化学诱变 皖桑优1号 丰产 抗逆


不同农艺措施对巢湖沿岸坡耕地不同形态磷径流输出的控制效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巢湖沿岸坡耕地不同农艺措施对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的影响,以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观测基地为平台,于2014—2015年连续2 a对常规耕作(CK)、植物篱(黄花菜,PH)、植物篱+秸秆覆盖(PHS)和等高垄作(CR)4种农艺措施下的水土及随地表径流迁移的各种形态磷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PH、PHS和CR能有效地减少径流量和产沙量(P<0.05),降低效果依次为:PHS>PH>CR。与CK相比,PH、PHS和CR可分别减少23.5%、36.5%和19.7%的径流流失和29.5%、45.2%和26.3%的土壤流失,表现出显著的水土保持作用。CK条件下的径流液总磷(TP)浓度是0.612~1.220 mg·L~(-1),其中颗粒态磷(PP)占总磷的71.5%~81.7%,颗粒态磷是磷随地表径流迁移的主要形态。在溶解态总磷(DTP)中,溶解态正磷酸盐(D-Ortho-P)所占比例较大,为87.4%~90.7%;溶解态有机磷(DOP)所占比例较小,仅占9.3%~12.6%。与CK相比,PHS、PH和CR显著降低了径流液PP和TP的浓度(P<0.05),但却不同程度地提高了DTP和D-Ortho-P的浓度,而对DOP的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CK条件下,磷的年流失负荷平均为0.706 kg·hm~(-2),占当年作物施磷量0.98%。与CK处理相比,PH、PHS和CR处理磷的年流失负荷分别降低38.4%、53.8%和33.4%(P<0.05),其对磷素输出的控制效应主要通过减少径流量和降低径流液PP的浓度来实现的。综上可知,植物篱(黄花菜)、植物篱+秸秆还田和等高垄作是控制巢湖沿岸坡耕地水土及磷径流输出的有效措施,其中植物篱配合秸秆覆盖还田效果最佳。该研究可为巢湖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磷 径流 坡耕地 植物篱 秸秆覆盖 等高垄作 巢湖


利用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解析巢湖支流店埠河硝酸盐污染源
《水利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氮氧同位素示踪技术解析了巢湖支流店埠河水体硝酸盐污染源的可能来源,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定量评价了不同类型污染源在枯水期(2016年1月)和丰水期(2016年7月)对水体硝酸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店埠河水体各形态氮浓度具有很强的时空变异性。上游区域水体总氮(TN)、硝态氮(NO_3~--N)在丰水期的平均浓度(4.87和2.73 mg/L)显著高于枯水期(3.09和1.17 mg/L),氨态氮(NH_4~+-N)平均浓度则是枯水期(1.10 mg/L)较丰水期(0.52 mg/L)高;中下游区域水体TN、NO_3~--N和NH_4~+-N在丰水期的平均浓度(6.62、3.23和1.57 mg/L)显著低于枯水期(10.52、4.26和3.66 mg/L)。水体无机氮主要以NO_3~--N形态存在,而污水则以NH_4~+-N为主。(2)δ~(15)N-NO_3~-和δ~(18)O-NO_3~-在丰水期的范围分别为1.98‰~9.12‰(平均值5.02‰)和5.11‰~11.86‰(平均值9.17‰),在枯水期的范围分别为3.89‰~9.35‰(平均值6.38‰)和1.46‰~7.53‰(平均值4.50‰),δ~(15)N-NO_3~-值丰水期较枯水期低,而δ~(18)O-NO_3~-值则是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粪肥污水、土壤有机氮以及化肥是店埠河水体NO_3~-的主要来源。(3)店埠河水体未经历明显的反硝化作用,SIAR模型计算表明,不同类型污染源对水体硝酸盐的贡献率分别为:大气沉降源7%~18%,土壤源24%~29%,化肥源18%~30%,粪肥污水源28%~48%。因此,根据河流流域空间布局,店埠河上游应重点控制面源污染输入的养殖废水、人畜粪便以及农业化肥,中下游则应重点防控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有效降低入湖河流硝酸盐的污染负荷。
关键词: 硝酸盐污染 氮氧同位素 SIAR模型 贡献率 店埠河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太平猴魁茶香气成分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气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太平猴魁茶是历史名茶,其独特的香气受到消费者青睐。本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太平猴魁茶的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太平猴魁茶样品中共检测到51种挥发性成分,3个不同地域的7个太平猴魁茶样品香气成分在组成及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的主要香气物质是相似的,主要包括13种醇类物质、8种烯类物质、6种醛类、3种酮类物质、7种酯类物质、4种芳香烃类物质和8种烷烃类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鉴定出太平猴魁茶特征香气成分主要有29种,包括7种醇类成分,8种烯类成分,3种醛类成分,5种烷烃类成分,2种酮类成分,3种酯类成分和1种芳香烃类成分。
关键词: 太平猴魁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香气成分 主成分分析


做青工艺对夏季祁门红茶品质形成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舒茶早夏季鲜叶晒青、摇青处理后,采用祁门红茶加工工艺,对加工得到的毛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儿茶素、香气成分分析,探讨了做青工艺对祁门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做青加工而成的祁门红茶香气、滋味品质得到明显的改善。与未做青加工的红茶相比,轻做青能够显著降低夏季红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总量、茶红素(TR_S)和茶黄素(TF_S)的含量(p<0.05),提高了夏季红茶滋味鲜爽度;轻做青工艺能够显著降低红茶醇类香气含量(p<0.05),显著提高醛类、酯类、酸类和酮类香气的含量(p<0.05),干茶带有花香。轻做青更有利于香气、滋味品质的形成。
聚合水稻温敏核不育基因和反温敏核不育基因创制永久核不育系
《中国水稻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制种安全是影响两系杂交稻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解决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种安全隐患途径。【方法】以1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与4个反温敏核不育系配组并对F1育性进行观察,选择矮紫S(温敏核不育系)和矮雁s(反温敏核不育系)为构建永久核不育系的供源亲本。通过回交将矮紫S和矮雁s的育性基因导入到桥梁亲本天丰B中,分别育成天丰B的近等基因系天丰S和天丰s。【结果】天丰S和天丰s杂交获得的天丰Ss即为永久核不育系。对天丰Ss的育性、可恢性等特性的研究表明,天丰Ss在自然长日高温和短日低温下均表现不育;天丰Ss及其3个亲本与5个恢复系杂交的F1组合结实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永久核不育系的创制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两系杂交水稻的制种安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