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富亮氨酸重复类受体蛋白激酶OsRPK1响应外源生长素的作用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水稻富亮氨酸重复类受体蛋白激酶OsRPK1响应外源生长素的作用机制,首先分析外源生长素2,4-D对OsRPK1转基因水稻根部表型的影响;其次,异源表达OsRPK1胞外富亮氨酸重复LRRs,检测H~3-IAA竞争结合融合蛋白GST-LRRs后的放射性活度以及利用等温滴定量热(ITC)法分析IAA与融合蛋白GST-LRRs相互作用的微热量变化.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条件下,OsRPK1过表达能够抑制水稻侧根的生长;0.01μmol/L 2,4-D处理4 d后发现,OsRPK1抑制表达植株侧根的数量比野生型多112%(P<0.01),而OsRPK1过表达植株侧根生长受到极显著抑制(P<0.001);0.1μmol/L 2,4-D处理10 d后,抑制表达植株不定根的数量相对于野生型多18.2%(P<0.05),而过表达植株不定根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1);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获得了包涵体形式的GST-LRRs融合蛋白,通过复性、纯化获得可溶性融合蛋白;H~3-IAA竞争结合融合蛋白GST-LRRs以及IAA溶液滴定融合蛋白的微热量分析都表明OsRPK1与外源生长素未发生直接作用.
关键词: 水稻富亮氨酸重复类受体蛋白激酶OsRPK1 原核表达 外源生长素 融合蛋白GST-LRR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用量对绿豆品种皖科绿3号农艺性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氮肥用量对绿豆品种皖科绿3号产量的影响,设计4种氮肥水平(0、30、60、90kg/hm~2),对不同处理中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单株荚数、产量等性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有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和叶绿素含量,尤其在苗期和开花期可使绿豆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根瘤数量、鲜重和干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株高、分枝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水平对单株荚数、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效果相似,随着氮肥水平的升高,这3种性状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60kg/hm~2的氮肥处理达最大值.该结果同时也表明氮肥主要通过单株荚数影响绿豆产量.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氮肥可提高绿豆的增产潜力,皖科绿3号在安徽省地区种植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60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茶面包加工工艺优化及贮藏稳定性评价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超微绿茶粉为原料进行茶面包的制作,采用色彩色差仪辅助感官评定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超微绿茶粉添加量、发酵时间、烘烤温度、烘烤时间对绿茶面包色泽变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优化得出绿茶面包的最佳加工工艺条件:超微绿茶粉添加量4%,发酵时间90 min,烘烤温度190℃,烘烤时间8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加工的绿茶面包感官评分达到93分,色差值10.89,具有茶叶独特的口感风味和外观色泽.同时考察绿茶面包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探明茶多酚含量损失主要发生在发酵和烘烤工序中.贮藏稳定性试验表明,超微绿茶粉的添加能延长面包的保质期且对面包的色泽变化差异影响不大.
关键词: 绿茶面包 加工工艺 色差仪 感官评定 茶多酚 贮藏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磷肥施用量对砂姜黑土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安徽蒙城砂姜黑土氮磷钾肥肥效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P0(不施磷肥)、P1(P2O545 kg/hm2)和P2(P2O590 kg/hm2)3个磷肥施用梯度,采用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长期施用磷肥对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 发现真菌多样性随磷肥施入量增加而降低,且与全磷和有效磷均成显著负相关.磷肥施用导致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这与全磷和可溶性有机碳密切相关.P1和P2中子囊菌门和子囊菌纲显著升高,而被孢霉菌门和被孢霉菌纲则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上,施磷处理中腐生营养型真菌显著升高,而病原型和共生型真菌显著降低:其中P0中Sagenomella、Simplicillium、Magnaporthiopsis、Schizothecium和Nigrospora等5个属相对丰度最高;P1中Plenodomus、Penicillium和Arthrobotrys相对丰度最高;P2中Cyphellophora、Zopfiella、Guehomyces、Mortierella和Mucor等5个属相对丰度最高.网络分析发现施磷后真菌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升高,物种间正相关关系增加,负相关关系减少.因此在砂姜黑土区长期施用磷肥可降低真菌多样性,增加土壤中腐生营养型真菌、减少共生或病原菌数量,同时提高物种间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以上结果表明磷肥施用对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控制植物病害、维持地下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稻田氨挥发损失特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田间试验,采用密闭室连续抽取法研究不同水分和氮肥管理条件下稻田氨挥发损失特征,以期为减少水稻生产中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基肥阶段,氨挥发量占当季损失量的52.92%~90.78%;氮肥管理模式显著影响氨挥发损失,采用普通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施的一次性基施能显著降低8.27%~14.22%的氨挥发损失.在常规施肥1〔m(基肥):m(分蘖肥):m(穗肥)=5:2:3,肥料种类均为普通尿素,N1〕条件下,控制灌溉处理氨挥发损失较常规灌溉处理显著降低10.04%(P<0.05).各施肥处理氨挥发量与同期田面水NH4+-N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综合氨挥发排放强度分析,控制灌溉和采用普通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施的一次性基施组合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稻田水肥管理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MyoD1基因SNP鉴定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生肌决定因子1(MyoD1)基因多态性与中华鳖生长性状的相关性,采用直接测序法在MyoD1基因上共检测到6个SNP位点(T-49G、A-38G、C91T、A187T、C880T和T1522A),其中C880T位于外显子上,属于错义突变。对从同批繁殖、同块稻田养殖的2冬龄中华鳖群体中随机选取的178只个体中各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位点在中华鳖群体中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1.636 5、0.349 3和0.375 4,除A187T位点外,其余5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各位点与中华鳖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T-49G位点GG基因型个体的背甲宽显著大于TT基因型,A-38G位点AG基因型个体的背甲宽显著大于AA基因型,A187T位点TT基因型个体的体高显著大于AA基因型,T1522A位点AA基因型个体的体质量显著大于TT、TA基因型,其余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生长性状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49G、A-38G、A187T和T1522A位点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可作为中华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候选标记。
关键词: 中华鳖 生肌决定因子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 生长性状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曲霉毒素B_1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剂量黄曲霉毒素B1(AFB1)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为(80±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肥育猪2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7头,分别饲喂4种不同处理日粮,即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0、100、200μg/kg纯品AFB1(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预试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高剂量组猪的日增重和采食量极显著降低(P<0.01),耗料增重比显著上升(P<0.05);高剂量组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丙二醛(MDA)极显著上升(P<0.01),试验猪肝脏中SOD、GSH-PX、GST、CAT活性较对照组均有极显著下降(P<0.01),MDA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以上结果表明,长期食用含有200μg/kg AFB1的被污染饲料会严重降低肥育猪生长性能和机体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丙烯酰胺和苯并芘诱导秀丽隐杆线虫生殖腺细胞凋亡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丙烯酰胺(acrylamide,AA)和苯并芘(Benzo(a)pyrene,BaP)单独和联合暴露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的生殖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将线虫分别暴露于不同剂量水平的AA和BaP中,检测其对线虫生殖腺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AA和BaP诱发生殖腺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2.0 mg/L AA和0.001 mg/L BaP暴露12小时后,可诱发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0.02 mg/L AA或0.000 2 mg/L BaP暴露36 h以内对细胞凋亡均没有影响(p>0.05),但0.02 mg/L AA和0.000 2 mg/L BaP共同处理12小时后即可诱发线虫生殖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并导致后代数量的显著减少(p<0.05)。结果表明AA和BaP诱发线虫生殖腺细胞凋亡具有协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感水稻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评价及其对水稻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化感水稻内生真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来自化感水稻6173中分离得到的12株内生真菌菌株,以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恶苗病菌为指示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研究了内生真菌菌株的抑菌活性,再采用牛津杯扩散法对初筛获得的抗性菌株进行抑菌活性复筛,并对筛选到的抑菌菌株抗菌物质的热稳定性及其对非化感水稻93067相关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REF-04抑菌活性强,其对纹枯病菌抑制率达到50. 63%,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效果显著,抑菌圈直径达到18. 6 mm;菌株REF-04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抗菌成分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其发酵液能显著提高水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本研究筛选获得的水稻内生真菌REF-04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同时还能促进水稻幼苗保护性酶活性的提高,其作为生物农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