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水平及适应策略,本试验首先对异育银鲫幼鱼[(11.6±0.4)g]持续饥饿处理90 d,期间水温(15.2±2.0)℃,随后分别采用20%(P20)、25%(P25)、30%(P30)、35%(P35)和40%(P40)蛋白质水平饲料(每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恢复投喂56 d,期间水温(24.4±2.2)℃,监测饥饿和恢复投喂期间形体指标、脏器系数、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饥饿90 d后,鱼体体重显著下降(P<0.05),肝脏系数和肠长系数显著降低(P<0.05),肠道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鱼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上升(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2)恢复投喂后,第14天时,各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第28天时,P20组体重显著低于P30、P35、P40组(P<0.05),第42和56天时,P35和P40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这2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接近。3)恢复投喂第56天,P20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P35和P40组(P<0.05)。4)恢复投喂后,肠道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强;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第28天P35、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降低,第28天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30、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果提示,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利用及适应过程有较大差异;恢复投喂初期,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生长影响不大,机体摄食及消化功能逐渐恢复后,较高蛋白质水平(35%~40%)可有效促进生长,回归分析获得理论最适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8.1%。
关键词: 异育银鲫 长期饥饿 饲料蛋白质水平 特定生长率 饲料系数


优质稳产杂交中籼新组合两优1105
《杂交水稻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优1105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稻温敏核不育系皖2311S和自育的恢复系皖恢3405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在2013—2014年的安徽省水稻区试中,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等优点,于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稻2016040)。


响应曲面法优化酶解豆粕蛋白制备降糖肽的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豆粕蛋白酶解制备降糖肽的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初始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3个因素对酶解产物抑制活性响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pH9.5,酶解温度49.0℃,酶解时间5.5 h,料液比1∶20(w:v),加酶量2%(w:w)。此条件下,酶解产物的α-葡萄糖苷酶的实际抑制率为14.82%±0.23%,而预测抑制率为14.80%。研究结果为豆粕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氮肥一次施用对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探寻夏玉米全生育期一次性施氮技术,该文通过2a(2015-2016)在安徽省太和县砂姜黑土和东至县红黄壤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分次施氮(SSB)、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RZF)和一次性条施尿素(BDP)对夏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产量的顺序为RZF>SSB≈BDP>CK,RZF比SSB和BDP分别显著增产8.8%和9.8%。RZF的氮磷钾素积累均为各处理最高,氮肥表观利用率为50.1%~58.9%,比SSB和BDP分别提高8.3和12.4个百分点,并且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最高。RZF的磷肥表观利用率为17.5%,比SSB和BDP分别显著提高18.1%和27.2%。同一施氮水平下,太和点的产量、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比东至点分别高31.5%、25.2%和46.3%。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提高了氮肥在耕层土壤的集中度,降低了氮素释放速度,达到缓控释肥的效果,能够显著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可见,一次根区施肥能够替代当前习惯的分次施肥,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对于化学氮肥减量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值得进一步研发施肥机械和推广应用。


转RRM2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其时序动态
《生物多样性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新型转基因棉花在长江生态区对棉田生态环境安全性的影响,2013–2015年作者以新型转RRM2基因棉花(Gossypiumhirsutum)为材料,以其亲本‘中棉所12’为对照,在安徽省沿江棉区系统研究了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结构与组成、个体数量、群落特征参数及其季节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转RRM2基因棉田的主要类群组成、优势类群与非转基因棉田没有差异,但在2013年转RRM2基因棉田棉蚜个体数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棉田,叶螨类、棉铃虫和其他鳞翅目的个体数量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棉田,在其他年份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群的个体数量在两类棉田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棉田害虫发生量大的年份,转RRM2基因棉田的昆虫群落个体数量较非转基因棉田增加,物种丰富度较非转基因棉田减少,但差异不显著,而两类棉田年度间均差异显著。转RRM2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全生育期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与非转基因棉田没有显著差异;其天敌亚群落的三个指数在2013年与非转基因棉田差异显著,其他年份没有显著差异;两类棉田年度间差异均不显著。转RRM2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个体数量、群落特征参数的时序动态与非转基因棉田较一致,具季节性波动;在群落个体数量高峰期,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处于低谷,而优势集中性指数则相反;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的季节波动明显,天敌亚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较平缓。因此,转RRM2基因棉花对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与组成、群落特征参数及其时序动态没有显著影响,但在气候适宜年份,转RRM2基因棉田的害虫发生量可能增大。
抗、感玉米幼苗玉米蚜为害后不同时间的生理响应
《江苏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抗、感玉米幼苗在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为害后不同时间的生理响应,本试验初步测定了接种蚜虫后不同时间(0 h、24 h、48 h、96 h)感蚜品种蠡玉16和抗蚜品种郑单958三叶期叶片的叶绿素、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5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接种蚜虫时间的增加,两个玉米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个玉米品种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接种蚜虫后24 h时,两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到最小值,其中郑单958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小于蠡玉16;在接种蚜虫24 h时,两个品种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达到最大值,其中郑单958的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低于蠡玉16,郑单958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上升幅度大于蠡玉16;在整个时间段内(0 h、24h、48 h、96 h),感蚜品种蠡玉16对照组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抗蚜品种郑单958对照组。因此,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与抗蚜性呈负相关关系,抗性高的品种下降缓慢,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抗蚜性呈负相关,含量低的品种抗性较高。在蚜虫为害过程中,两个玉米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两个玉米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表现不一致,郑单958的PPO活性随玉米蚜刺吸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蠡玉16的PPO活性随刺吸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感蚜品种蠡玉16的SOD、POD、CAT和PAL活性升高率一直低于抗蚜品种郑单958;蠡玉16的PPO活性接种蚜虫前期高于郑单958,到了接种蚜虫后期则低于郑单958。说明SOD、CAT、POD活性升高可能是玉米接种蚜虫前期(0~24 h)抗蚜的主要因素,PPO、PAL活性升高可能是玉米接种蚜虫后期(48~96 h)抗蚜的主要因素。


安徽不同生态区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差异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相同施肥水平下(N 180kg/hm2)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安徽3个主要生态区产量、体积质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的差异,为安徽弱筋小麦产量提升和品质改善提供研究支持。研究表明,舒城县试验点产量较高品种依次是‘宁麦9号’(5 845.85kg/hm2)、‘扬麦22’(5 681.12kg/hm2)和‘扬麦9号’(5 460.55kg/hm2),庐江县试验点依次是‘宁麦9号’(4 954.62kg/hm2)‘扬麦15’(4 801.53kg/hm2)和‘扬麦9号’(4 500.71kg/hm2),怀远县依次是‘扬麦15’(5 706.67kg/hm2)‘扬麦22’(5 651.40kg/hm2)和‘皖西麦0638’(5 649.74kg/hm2),弱筋小麦在舒城和怀远生态区种植相比庐江生态区具有一定产量优势。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符合国家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品种在舒城县和庐江县试验点为‘扬麦15’‘宁麦9号’‘扬麦9号’和‘皖西麦0638’,在怀远县为‘扬麦15’‘宁麦9号’和‘皖西麦0638’。相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间的差异可达显著水平;相同弱筋小麦品种在不同区域种植产量、体积质量和品质会发生一定变化,其中部分小麦品种的产量、体积质量及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变化显著。


鳜胚胎细胞系的建立与应用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开展鳜基因功能研究和药物筛选工作,提高基因转染效率,本研究以鳜囊胚期胚胎为材料,采用含有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建立了生长稳定的鳜胚胎细胞系MFE。在此基础上,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标记物,在HEK293T细胞中体外包装逆转录病毒,再感染MFE细胞系。MTT法分析表明传代后细胞培养96 h内,细胞生长率变化也经历增殖、降低到达稳定期。而且MFE细胞能稳定表达GFP基因,感染效率为20%±5%,而脂质体转染效率为3%±2%。可见包装病毒感染细胞不仅能获得稳转细胞系,效率也远高于脂质体瞬时转染。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FE细胞系能表达Irf1、Irf3和Irf7基因,Irf1基因表达量最高。MFE细胞系受到poly I:C刺激后,Irf1、Irf3和Irf7的表达量分别升高3.5,2.3和2.1倍。因此,MFE细胞通过病毒感染可以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该细胞可作为鳜免疫相关基因功能研究的工具。


多穗型品种华成3366减氮增密绿色增产稳产技术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减氮下利用多穗型品种增加密度实现绿色增产稳产的可行性,研究了4种氮水平与3种种植密度互作对小麦根系、光合、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氮水平下根长、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受密度影响不显著,根体积和根尖数受密度影响显著,相同密度下N1(传统施氮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显著高于N3(70%N1)。相同密度减氮15%(N2,85%传统施氮量)小麦孕穗期旗叶面积不会显著降低,而减氮30%会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密度影响不显著,D1(180万株/hm~2)和D3(360万株/hm~2)密度下N1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N3。同一氮水平下,密度增加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上升,D1、D2(270万株/hm~2)、D3下N1比N3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增加20. 03%,18. 44%,17. 36%和24. 11%,20. 40%,19. 76%。籽粒蛋白质、淀粉、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受密度影响不显著,N1与N3间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差异显著,而淀粉、湿面筋含量差异不显著。相同氮水平下,增加180万株/hm~2基本苗显著提高小麦各生育期群体干物重,施氮量由N1降到N3群体干物重显著降低,N2D3和N3D3群体干物重高于或相当于N1D1和N1D2,N3D3群体干物重高于或相当于N2D1和N2D2。N1、N2、N3下D3比D1产量在2016,2017年显著增加了11. 83%,11. 42%,14. 03%和5. 52%,10. 31%,10. 88%,N3D2和N3D3产量高于或相当于N1D1。研究得出,减氮15%~30%下密度增加90~180万株/hm~2基本苗可获得高于或相当于其对应未减氮处理的生物和经济产量。


砀山酥梨果实发育期间树体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砀山酥梨为材料,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叶片以及一年生枝条内各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各器官间的相关性,以期为砀山酥梨合理适时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叶片内N、P、K、Zn、Cu、B含量呈下降趋势,Ca、Fe和Mn含量呈上升趋势,而Mg、S含量变化不显著;一年生枝条内N、P、K、Mg、S、Cu、Zn和B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Ca和Mn含量呈上升趋势,Fe含量呈波动性变化;果实内N、P、K、Ca、Mg、S、Mn、Cu、Zn和B含量呈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Fe含量先显著下降,后呈现出波动性变化。叶片中N、P、K、Cu、Zn、B含量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Ca含量与K、B呈极显著负相关,Mn和N、P、K呈极显著负相关;1年生枝条中N、P、K、Cu、Zn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Ca与Fe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Mn和K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中Fe含量与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各元素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中N、P、K、Zn、B和果实、一年生枝条中对应的矿质元素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砀山酥梨植株中营养元素的分配,随着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施肥时要根据矿质元素的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前施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