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889条记录
大豆品系抗SMV评价及亲本来源分析

大豆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大豆生产中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病毒病害。为筛选抗SMV品种,采用我国黄淮大豆产区SMV优势株系SC3和SC7,人工摩擦接种评价了815份大豆品系对SMV的抗性并分析了其亲本来源。结果表明:对SMV株系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的有136和42份,占鉴定品系数的16. 69%和5. 15%;对SC3和SC7均表现高抗的有13份,占比为1. 60%;对两个株系均表现抗病的有215份,占26. 38%。表现高抗和抗病的大豆品系如H62509、H63001、H61927、W633619和W636513等通过审定后进行推广将对SMV的控制起到关键作用。对选育品系的亲本来源进行分析发现,以山东材料作为母本育成高抗品系的概率最高,而用安徽材料作为父本育成高抗品系的概率最高。研究结果将为大豆抗SMV育种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产量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的差异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麦产量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GCA)的差异,筛选高GCA亲本,以我国不同产区具代表性的17份大麦新品种(系)为亲本材料,两年度采用NCⅡ设计对7个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方差在单年度或两年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GCA方差普遍大于SCA方差,表明基因加性、非加性效应同时存在,并以加性效应为主。所有性状亲本间GCA差异显著,可针对目标性状筛选到高GCA亲本,如16号亲本(95033-1)在穗粒数、千粒质量及单株粒质量3个性状上GCA值均较高,是一优良亲本。亲本性状值与其GCA值间的相关性在不同性状上表现不同,如在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及穗粒数4个性状上,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单株穗数与单株粒质量上,仅单年度检测到两者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对于千粒质量,两者相关不显著。因此,前4个性状可根据亲本性状值预测其GCA大小。综上,大麦杂交育种可针对目标性状选择高GCA亲本进行组配,提高后代选择效率。

关键词: 大麦 产量性状 配合力 差异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安1243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新品种安1243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室以西农1718为父本,泰山241为母本,于2003年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通过多点鉴定选育而成。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皖麦2016037。1主要特征特性幼苗半匍匐,叶色绿色,长势壮。抗寒性中等。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春季返青拔节快,两极分化较快。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及抗倒伏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沉水植物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各形态磷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模拟研究根系发达的沉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和无固定根的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对上覆水、间隙水中各形态磷的浓度及含量比例的影响,探讨不同根系特征的沉水植物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各形态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狐尾藻和金鱼藻生长期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各溶解态磷的浓度有较大的影响:(1)狐尾藻生长期对上覆水中DTP、SRP、DOP吸收率分别为7.0%、11.7%、3.5%,对间隙水中DTP、SRP、DOP吸收率分别为20.8%、12.5%、48.4%;(2)金鱼藻生长期对上覆水中DTP、SRP、DOP吸收率分别为30.3%、54.9%、13.2%,对间隙水中DTP、SRP、DOP吸收率分别为19.3%、3.8%、30.4%;(3)狐尾藻组、金鱼藻组、对照组上覆水中SRP含量比例较初始状态分别减少了13.0%、34.0%、-0.9%,PP分别增加了18.2%、33.1%、4.2%,DOP分别增加了7.2%、17.68%、-4.35%.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狐尾藻 金鱼藻 磷形态 吸收率 迁移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效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50 g·L~(-1)苯醚·阿维·吡等10种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 g·L~(-1)苯醚甲环唑和60 g·L~(-1)戊唑醇拌种处理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3.9%和66.2%,但二者对小麦孢囊线虫无防治效果; 50 g·L~(-1)阿维菌素和140 g·L~(-1)阿维·吡拌种处理后,土壤中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8.4%和69.2%;使用600 g·L~(-1)吡虫啉拌种对孢囊线虫未见明显防治效果,但吡虫啉能对阿维菌素的杀线作用有一定增效作用;复配剂150 g·L~(-1)苯醚·阿维·吡和160 g·L~(-1)戊·阿维·吡对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好,二者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5.6%和63.8%,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71.3%和74.1%;从增产效果来看,150 g·L~(-1)苯醚·阿维·吡拌种后小麦增产效果最好,平均产量为7 869.9 kg·hm~(-2),增产率为8.6%。综合药剂安全性、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150 g·L~(-1)苯醚·阿维·吡适合在生产上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

关键词: 小麦根腐病 小麦孢囊线虫病 拌种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微藻在龟鳖养殖废水中的生长与脱氮除磷特性

水资源保护 2018 CSCD

摘要:选取小球藻(Chlorella sp.)、栅藻(Scenedesmus sp.)和螺旋藻(Spirulina sp.)为试验藻种,分别接种于经沉淀池初步处理后排放的龟鳖养殖废水(取自无为县某养殖场,简称WW废水)和无任何处理直接排放的龟鳖养殖废水(取自大杨镇某养殖场,简称DY废水),考察3种微藻生长特性和对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比较其对龟鳖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所选的3种微藻在两种废水中生长特性不同,DY废水中3种微藻细胞密度与生物量均大于其在WW废水中的相应指标,DY废水中小球藻、栅藻和螺旋藻的最大生物量分别为0.26 g/L、0.28 g/L和0.20 g/L。不同微藻对废水中氮磷去除效果各不相同,栅藻去除TN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93.65%,小球藻去除TP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99.46%,螺旋藻去除NH+4-N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98.79%。

关键词: 微藻 龟鳖养殖废水 生长特性 脱磷除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维盐和四聚乙醛复配对福寿螺的联合毒力测定

农药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定甲维盐和四聚乙醛对福寿螺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在海南采用浸螺法测定了药剂间的增效作用,并加工成颗粒剂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甲维盐对福寿螺(2龄)的LC50值为0.104 mg/L,四聚乙醛的LC50值为1.242 mg/L,四聚乙醛与甲维盐在10∶1~80∶1范围内均显示了增效作用,11%四聚乙醛·甲维盐颗粒剂在200、300 g/667m2剂量下对福寿螺显示了很好的防效,防效为86.37、93.46%,显著高于对照药剂6%四聚乙醛颗粒剂。[结论]甲维盐和四聚乙醛是防治福寿螺的优异替代药剂。

关键词: 福寿螺 甲维盐 四聚乙醛 毒力 药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稻瘟病水稻温敏核不育系Z268S的选育及应用

杂交水稻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稻瘟病是水稻品种审定标准中重要指标之一,选育抗稻瘟病不育系有助于增强杂交水稻抗稻瘟病能力。本研究利用深08S与抗稻瘟病材料IR71033–121–15–B杂交,采取回交和系谱选择法,育成了抗稻瘟病温敏核不育系Z268S。Z268S具有播始历期短、抗稻瘟病等特点,于2017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温敏核不育系 Z268S 抗稻瘟病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油轮作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油菜轮作集约化耕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水稻-油菜轮作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秸秆不还田的不施氮肥(CK)和农民习惯处理(FPP),3个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SF1、SF2、SF3),每年水稻秸秆以3000kg·hm~(-2)的量还田,SF1、SF2、SF3配施氮、磷、钾肥量依次增加,分析了水稻和油菜产量、养分积累利用及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和油菜籽粒产量表现出相似的格局,即SF3>SF2>SF1>FPP,但SF2与SF3产量差异不显著;与FPP比较,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周年平均产量增加了17.5%~28.6%,水稻和油菜氮、磷、钾积累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氮、磷、钾积累量平均增加了21.7%、17.7%、14.0%,油菜则分别增加了22.4%、19.6%、51.8%,秸秆还田与增施钾肥使油菜钾积累量增幅最高;同样,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提高了水稻和油菜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其中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8.1%~31.1%和4.2%~29.3%,以SF2增幅最高,但降低了磷肥和钾肥偏生产力;养分平衡计算显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水稻磷、钾亏缺,油菜氮、磷、钾盈余超出可接受范围。在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积累量,增加氮肥利用率,大量磷、钾肥的投入及秸秆还田提供的养分造成了油菜养分盈余和肥料利用率下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秸秆还田下化学肥料的投入量,使生产系统中养分循环利用更加合理和持续。

关键词: 水稻-油菜轮作 秸秆还田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养分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江淮地区白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连续旋耕白土田耕层浅薄、下层土壤黏重紧实、养分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探索适合于白土稻田的耕作与施肥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江淮地区白土生产力和水稻产量水平。设置2种耕作方式(旋耕和翻耕)及3种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化肥+有机肥、化肥+秸秆还田),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与施肥措施对白土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稳性团聚体分布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旋耕,翻耕降低0—1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而使1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3.2%~8.8%,4.5%~9.2%,5.2%~8.2%和8.3%~17.7%。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1.3%~8.6%和4.1%~21.1%。翻耕方式下10—20cm土层土壤容重较旋耕降低14.4%~19.5%,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在0—10,10—20cm土层则较旋耕分别降低3.0%~5.4%和3.5%~9.7%;在翻耕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土壤容重较单施化肥降低2.1%~6.6%,大团聚体比例则提高2.8%~8.4%。翻耕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较旋耕的增产幅度在11.7%~18.0%,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水稻产量提高1.7%~7.5%。因此,江淮地区连续多年旋耕的白土田进行适宜翻耕结合秸秆还田或增施有机肥可改善0—20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升。

关键词: 白土 稻田 耕作方式 施肥措施 理化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