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
《水产科技情报 》 2017
摘要:为探索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在大鲵亲本培育期间,通过投喂活体饵料以及调控水温、水流、光照等措施,促使大鲵亲本性腺同步发育,并且优化了人工催产、授精和孵化技术,解决了大鲵人工繁殖率低的问题。试验结果显示:2015年共培育亲本37尾,其中35尾(雌鲵19尾,雄鲵16尾)性腺发育良好;催产后,2批共19尾雌鲵全部产卵,共收集卵9 157粒,产卵率为100%;人工授精24 h后,卵的受精率达85.6%;经35~38 d孵化,平均孵化出苗率为72.0%,远高于通常情况下人工繁殖的平均水平(5%~10%)。
关键词: 中国大鲵 人工繁殖 亲本培育 催产 孵化率 出苗率


安徽稻茬田利用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农学学报 》 2017
摘要:安徽是全国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也是小麦生产的次适应区域,其中稻作区传统种植模式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气候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小麦、油菜生产处于亏损状态,冬闲稻田面积急剧扩增,亟待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笔者认为在安徽利用稻茬田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区位、气候、上市季节、土地资源、产量效益、机械化耕作等方面的优势,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科学减灾避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推进安徽稻田马铃薯产业发展,要加强配套技术研究、扩大稻茬马铃薯攻关示范成果应用、强化生产主体培育、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加大财政专项支持力度、推进马铃薯一二三产业融合。


鸡MHC Ⅰ分子单链三聚体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探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Ⅰ)提高抗原呈递效率的方法,获得具有免疫学活性的抗原肽-MHC Ⅰ分子单链三聚体.[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通过连接肽(G4S)3将鸡新城疫病毒抗原表位短肽HN(aa346-353)与鸡MHC Ⅰ(B-F)分子二聚体的编码基因共价串联,构建带有绿色荧光标签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HN346-353-B-Fβ2m-α.[结果]转染真核细胞293T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重组融合蛋白HN346-353-B-Fβ2m-α分子三聚体主要表达定位于真核细胞的内膜系统.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预期蛋白分子量大小位置有明显的特异反应带,重组蛋白与其相应抗体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结论]重组质粒能够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且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关键词: 鸡MHC B-F分子 单链三聚体 真核表达


高杆白菜粗纤维含量对皖南“香菜”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研究高杆白菜中粗纤维含量,为筛选"香菜"加工原料提供参考。[方法]以4个不同地区的高杆白菜品种及来自同一品种的3个品系的高杆白菜为试材,比较了不同品种高杆白菜鲜品粗纤维含量并用质构仪对其硬度进行测定。[结果]JX品种的高杆白菜粗纤维含量最低,为12.63%,LSD法检验得出其与其他3个品种的粗纤维含量差异均显著,且硬度较高,适合加工。以JX作为原料,对其进行处理、倒缸、拌料后装瓶,监测其装瓶后28 d内粗纤维含量,在第4天和第12天出现2个峰值,其硬度曲线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结论]高杆白菜中粗纤维含量可作为筛选"香菜"加工原料的依据之一。


高海拔烟区二次去叶对烤烟结构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四川盐源高海拔(2 000~2 400 m)烟区二次去叶对烤烟等级结构、部位结构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云烟87为材料,在打顶时单株常规留叶20片的基础上,再次去除1~3片下脚叶和1~4片顶部叶,进行小区试验,考察烤后烟叶的主要经济性状、部位构成、主要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二次去叶,会导致产量、产值下降,但可提高均价、上等烟比例及中部叶比例;去除3片上部叶,有利于提高均价、中部叶比例和上部叶感官品质;延迟二次去叶,中部叶比例更高,弃采则上等烟比例更高。盐源高海拔烟区单株采取打顶时去除1片脚叶,15 d后去除或弃采3片顶叶的措施,优化烤烟结构效果较好。


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的《现代农业科技》2005—2015年核心作者群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以中国知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数据统计源,利用普赖斯理论和综合指数法对《现代农业科技》2005—2015年的作者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该刊的核心作者。对核心作者的研究主题、合作情况、地区分布、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分析,并进行了发文量、被引量、综合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综合分析被引量和发文量,可以科学地测评作者群;《现代农业科技》2005—2015年的核心作者有207位,绝大部分分布在该刊出版地的相邻省份;科研院所和技术单位是该刊最重要的核心作者来源机构。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 核心作者 地区分布 机构分布 相关性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生长和砂姜黑土水分状况的影响,探讨适宜的秸秆还田量。[方法]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玉米干秸秆粉碎还田量,小麦主要生育期采集0~10、10~20 cm土壤样品,测定水分含量;收获期考察小麦产量结构性状。[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籽粒产量增长3.49%~7.09%,平均提高4.94%,3 000 kg/hm~2的中等秸秆用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0~10 cm、10~20 cm以及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显著提高,减轻了土壤干旱程度。[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秸秆适宜还田量为3 000 kg/hm~2。


番鸭细小病毒安徽分离株结构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番鸭细小病毒(MDPV)安徽分离株的遗传变异特征,通过PCR扩增获得了MDPV结构蛋白(VP)基因全长序列AH-MDPV-VP,并将该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12条MDPV和鹅细小病毒(GPV)VP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AH-MDPV-VP基因全长2 199bp,包括完整的VP1、VP2和VP3蛋白编码区。MDPV与GPV的VP基因部分序列一致,但具有明显的差异。进化分析显示,MDPV安徽分离株与基因重组型MDPV上海分离株SAAS-SHNH为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分析显示二者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9%,且AH-MDPV-VP与GPV毒株SHFX1201的序列同源性也有89.5%。此外安徽分离株与其他MDPV的VP1、VP2和VP3基因同源性有逐步下降的趋势,而与GPV则相反呈上升趋势。进一步显示MDPV安徽分离株与基因重组型MDPV上海分离株SAAS-SHNH相似,可能为MDPV和GPV基因重组型水禽细小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