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分子标记在绿豆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研究中的应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作为一种医食两用作物,不仅是重要的食物资源,在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相对于大宗作物而言,绿豆基础研究薄弱,基因组研究更是落后。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迅速发展,在绿豆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已构建了超过20张绿豆遗传连锁图谱。一些优良基因尤其是与抗性相关的基因被鉴定或精细定位,为绿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打下基础,加快了抗性新品种的培育进程。本研究通过对分子标记技术在绿豆遗传连锁图谱构建、重要功能基因的定位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绿豆遗传育种研究及功能基因组学分析提供参考。


设计蛋鸡免疫程序面临的挑战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 2017
摘要:较长的产蛋周期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现实,且势不可挡。对产蛋持久性的选育在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方面无疑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除了遗传因素,我们不该忽视确保产蛋成功的其他关键因素,如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合理的营养、理想的生物安全标准以及有针对性的"特制"免疫程序。在蛋行业,免疫程序的主要目的是尽量降低疾病对蛋鸡健康、福利和生产性能的不利影响,同时通过增强蛋鸡对人畜共患病(如肠炎沙门氏菌)的抵抗力来减少公共卫生风险。


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的《现代农业科技》的综合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利用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对2010—2015年《现代农业科技》载文量、引文量、作者、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 期刊评价 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 影响力


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信息密度的调查分析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17
摘要:对2001和2016年17种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的刊期、载文页数、载文量、开本、版式和信息密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2001年相比,17种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中有13种期刊缩短了刊期,以月刊为主,占71%,4种期刊刊期未变;17种期刊期页码和载文量均大幅增加;17种期刊中有12种采用大16开本,5种采用16开本;在版式的选择上,17种期刊均采用双栏排版;17种期刊的平均篇均页数从2.40页增至3.79页,平均篇密度从0.42篇/页降至0.26篇/页,平均信息量从6.67篇/印张,降至4.22篇/印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通过提高编辑质量、合理规划版面、充分利用多余版面等方法,调控信息密度,达到增加期刊信息容量,科学、经济地利用版面,节约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 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 载文量 信息密度 篇密度 篇均页数


膜下滴灌条件下温室秋延辣椒养分吸收及分配规律
《中国蔬菜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辣椒品种好农11为试材,在安徽和县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温室秋延辣椒的养分吸收及分配规律。结果表明,辣椒产量47100kg·hm~(-2),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8163kg·hm~(-2),收获指数0.70,植株干物质增加最快时期为膨果期,膨果期干物质累积量占整个生育期的33.3%;辣椒整个生育期吸收的养分钾>氮>磷,氮(N)的吸收量186kg·hm~(-2),磷(P2O5)的吸收量61.0kg·hm~(-2),钾(K2O)的吸收量313kg·hm~(-2),植株吸收的氮磷钾主要分配到果实中,氮磷钾的收获指数分别为0.59、0.78、0.58,膨果期辣椒氮磷钾的吸收量最高,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的37.6%、28.5%、38.4%;钙镁硼的吸收量钙>镁>硼,钙(Ca O)的吸收量135kg·hm~(-2),镁(Mg O)的吸收量74.9kg·hm~(-2),硼(B)的吸收量0.13kg·hm~(-2),钙镁硼的收获指数分别为0.08、0.32、0.46,钙镁在叶中的累积量最高,分别占植株吸收总量的79.8%、54.1%,而硼主要分配到果实、叶中,分别占植株吸收总量的46.2%、39.2%,膨果期钙镁硼的吸收量最高,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的34.6%、33.3%、38.2%。


本交笼养种鸡日产蛋分布及蛋重变化规律研究
《中国家禽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揭示本交笼养种鸡日产蛋分布及蛋重变化规律,对400只本交笼养海兰褐父母代鸡进行连续7 d观测试验。结果显示:试验鸡群产蛋率维持在90%~100%;每日不同时间段种鸡产蛋比例存在差异(P<0.05),其中产蛋比例从4∶30~8∶00逐渐递增,并在8∶00达到峰值,之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上午累积产蛋量显著高于下午(P<0.05)。拟合后发现,产蛋比例曲线呈偏态分布,并且更加符合多项式拟合函数,y P=97.40713-203.7699x+157.59383x~2-58.25682x~3+12.22482x~4-1.57116x~5+0.12624x~6-0.00619x~7+0.000169x~8-0.000002x~9,R=0.9751,x∈(1,17)。除个别时段蛋重较低外,其他时段蛋重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


淮北砂姜黑土区氮钾配施对小麦产量及氮、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7
摘要:为给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生产中氮、钾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钾水平(N:180、240、300、360 kg·hm~(-2);K:90、135、180 kg·hm~(-2))对小麦产量、氮钾养分吸收利用以及肥料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N_(240)K_(180)处理下小麦产量为7 686 kg·hm~(-2),比低氮低钾(N_(180)K_(90))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提高7.24%,与高氮高钾(N_(360)K_(180))处理的小麦产量无显著性差异;(2)氮、钾肥配比施用时两者存在正交互作用,该交互作用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对产量的贡献率为14.06%,且提高了氮、钾肥的偏生产力;(3)与低氮低钾(N_(180)K_(90))处理相比,N_(240)K_(180)处理下小麦植株体内氮、钾素含量分别提高14.67%和29.53%。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肥料效益,本研究条件下淮北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氮(N)、钾(K_2O)肥施用量分别为240 kg·hm~(-2)和180 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