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比例复合微量元素添加剂对皖西白鹅产蛋性能和孵化性能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18
摘要:选择3年龄成年皖西白鹅产蛋种鹅90只(18公72母),分成3个处理组: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组30只,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公4母)。对照组饲喂原场基础日粮不添加任何成分;试验1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复合微量元素添加剂2.5kg/t饲料;试验2组添加复合微量元素添加剂5kg/t饲料。试验预试7d,进行微调直至各组种鹅产蛋差异不显著,正试期71d。结果表明:试验1组种鹅产蛋率、日采食量、料蛋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2组种鹅产蛋率比对照组高,料蛋比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蛋重、日采食量比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组入孵种蛋数、种鹅蛋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入孵蛋健雏率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2组入孵种蛋数比对照组高,且差异显著(P<0.05);试验2组种鹅蛋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入孵蛋健雏率比对照组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组种鹅只均利润比对照组少14.27元,试验2组种鹅只均利润比对照组多114.03元。整个试验期间,试验2组日粮饲喂皖西白鹅种鹅繁殖性能最高。
关键词: 复合微量元素添加剂 皖西白鹅种鹅 产蛋性能 孵化性能


本交笼养种鸡产蛋曲线模型研究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本交笼养种鸡产蛋率的产蛋曲线模型。采集20~58周龄海兰褐父母代鸡的产蛋记录,运用伍德模型、分室模型和杨宁模型拟合其产蛋率,并比较3种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显示:三种模型均可用于产蛋率拟合,杨宁模型、分室模型和伍德模型的R值分别为0.98530、0.98336和0.60158,说明杨宁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分室模型次之,伍德模型最差。模型比对结果进一步显示杨宁模型适合于原始数据程度约为分室模型11倍。产蛋曲线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生产阶段产蛋率呈不同特征。结果表明,杨宁模型最适用于本交笼养种鸡的产蛋曲线模型。


马铃薯新品种‘皖马铃薯1号’的选育
《中国马铃薯 》 2018
摘要:‘皖马铃薯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以‘Ari’作母本,‘Sientje’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68 d。块茎扁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浅,薯皮光滑。干物质含量18.15%,淀粉含量12.67%,还原糖含量0.09%,粗蛋白含量1.98%,维生素C含量176.80 mg/kg。抗马铃薯晚疫病。2013~2015年在安徽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503 kg/667m2,较对照‘中薯3号’增产12.61%。适宜在二季作区春、秋2季种植。


不同处理方式对糙米淀粉回生特性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糙米发芽激活内源淀粉酶和在糙米中外源添加淀粉酶,以纯水浸泡的糙米为对照组,考察两种方式对糙米淀粉回生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对糙米淀粉均具有抗回生效果。其中,激活内源淀粉酶组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糙米淀粉糊化后的黏度显著降低,在4℃条件下储存14 d内的回生焓值、凝胶硬度、回生值均显著降低(p<0.05);α-淀粉酶处理组糙米淀粉糊化黏度下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低浓度α-淀粉酶处理组凝胶质构结果也显示,其储藏14 d的黏着性相对于对照组降低了59.28%,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处理组。


新杨黑羽蛋鸡商品代生长曲线拟合及产蛋早期蛋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新杨黑羽蛋鸡商品代蛋鸡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早期蛋品质变化规律,采用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三种非线性生长曲线模型拟合0~20周龄生长曲线,测定24~32周龄蛋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其生长曲线,其中Bertalanffy模型拟合效果最佳(R2=0.9998),拟合结果新杨黑羽蛋鸡商品代成熟体重为2 005.33 g,拐点体重为594.17 g,拐点周龄为7.73周龄;蛋品质指标与产蛋周龄有密切关系,蛋重随产蛋周龄增加而增大,蛋壳颜色、蛋黄颜色随产蛋周龄增加而降低。


棉花产业链对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影响分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摘要:在阐述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内容并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产业链视角分析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棉花加工企业和棉纺企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棉花加工和棉纺企业的转型升级,加速棉花产业链整合,并且降低了企业的原料成本,消除了棉花市场的扭曲,但同时也增加了棉花企业的市场风险。建议继续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增加"绿箱"和"蓝箱"政策的支持和使用力度;推进棉花产业链的纵向整合;通过将优良棉花品种纳入补贴政策,引导棉花品种改良;将内地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向优势棉花集中区和高产区倾斜。本研究对于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总结和优化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中国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的探索和建立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缓释尿素对两种土壤小麦氮素运转、产量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对安徽小麦花后氮素运转特征和土壤氮素盈余的影响,分别选择安徽省北方小麦产区小麦—玉米轮作和南方小麦产区小麦—水稻轮作方式,土壤类型分别为两合土和黄棕壤,设置不施氮肥处理(CK)、农民习惯处理(Ncon)、减少普通尿素用量的优化氮素处理(Nopt)、缓释尿素及其掺混普通尿素处理(SRU1、SRU2、SRU3)和普通尿素全部基施处理(SRU4),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两种土壤上小麦花后氮素转运、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无机氮积累量。结果表明:与黄棕壤比较,相同施肥处理两合土上小麦产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和氮素运转量显著增加,平均分别增加了71.8%,199.1%和25.8%,而氮素转移率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平均分别降低16.1%和49.7%。在两种土壤上,与Ncon比较,缓释尿素及其掺混普通尿素处理小麦产量差异不大,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黄棕壤和两合土上增幅分别达43.7%~91.9%和6.6%~26.9%,以缓释尿素掺混普通尿素比例2∶1处理(SRU2)最高;与Nopt相比,仅两合土上SRU2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在小麦生育后期,农民习惯施肥处理0—30cm土壤NO_3~-—N和NH_4~+—N积累量明显高于缓释尿素处理,且土壤氮素盈余量高于其他处理。缓释尿素与尿素掺混实现了一次性简化施肥,可保障小麦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土壤氮素盈余量及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关键词: 小麦 缓释尿素 氮素运转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硝态氮 铵态氮


早熟马铃薯新品种‘皖马铃薯2号’的选育
《中国瓜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皖马铃薯2号’是以‘Hirta’为母本、‘Gelda’为父本选育的早熟、优质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65 d左右。块茎椭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浅。单株结薯数3~5个,单株块茎质量700 g左右,平均667 m~2产量2 100~2 800 kg,商品薯率达93%以上。干物质含量(ω,后同)19.53%,淀粉含量14.15%,粗蛋白含量2.32%,还原糖含量0.16%,维生素C含量197.5 mg·kg~(-1)。田间表现中抗马铃薯晚疫病,抗马铃薯卷叶病毒病和花叶病毒病。适应性强,适宜安徽等二季作区春、秋2季种植。2016年通过安徽省园艺学会园艺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


增施有机肥对稻田亚耕层土壤的培肥效应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8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对耕层(0~15 cm)和亚耕层(15~30 cm)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牛粪和饼肥明显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在0~15 cm土层,增幅分别为32.17%和10.96%、30.69%和6.56%、131.48%和31.74%;在15~30 cm土层,增幅分别为10.72%和4.77%、6.72%和3.64%、62.69%和11.40%。增施有机肥后水稻产量增加、年度间稳定性提升,其中增施牛粪后产量增加7.98%,变异系数降低3.90个百分点,增施饼肥后产量增加7.72%,变异系数降低3.20个百分点。水稻产量和土壤各养分指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其中在亚耕层产量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的相关系数均高于耕层。耕层和亚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极显著(P<0.01)影响水稻产量的稳定性。综上,增施有机肥在提高耕层和亚耕层土壤养分含量、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上均有较好效果,耕层和亚耕层土壤养分状况对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均有显著影响,生产上要重视对亚耕层土壤的培肥。


促芽肥对再生稻准两优608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优化促芽肥施用技术对于完善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准两优608为材料,通过设置3个施肥时期和3个施肥水平处理,分析促芽肥对"一种两收"再生季水稻产量形成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芽肥施用时期和施肥水平极显著影响再生稻产量形成,随着促芽肥施用时期的推迟和肥料用量的减少,再生稻产量呈降低趋势。头季稻收割前15 d施用纯N 69.0 kg/hm~2的处理再生稻产量最高。该施肥条件下,再生稻碾磨品质较好,垩白粒率低,蛋白质含量高,淀粉含量较低,综合米质较优。生产上,于头季稻收割前15 d施用纯N 69kg/hm~2可以兼顾再生稻高产与优质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