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几种新型水稻田除草剂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了解11种新型水稻田除草剂在各自推荐用量下的防除效果和安全性,为除草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开展大田试验。[结果]11种新型除草剂药后45 d,对杂草防效达85%,且对水稻安全。[结论]11种新型除草剂对靶标杂草防除效果好,可以大面积推广。


基于6000kg·hm~(-2)以上籽棉产量水平的高产高效理论
《中国棉花 》 2018
摘要:提高棉花产量是棉农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6 000 kg·hm~(-2)以上籽棉高产水平应满足如下群体质量特征要求:品种为环境适应性强、高光效且化调敏感的抗虫杂交种;密度在2.40万~3.00万株·hm-2范围,棉花总铃数120万~135万;成铃时空均衡分布,伏前桃、伏桃、秋桃分别占5%、45%、50%,上、中、下部成铃各占35%、35%、30%,内、外围铃各占52%、48%。在6 000 kg·hm-2以上籽棉产量目标下,棉花个体要达到"120壮株型、555超大铃"标准,即株高120 cm以上,高质量成铃时间达到70 d,单株果节120个以上,单株50铃以上,内围成铃占52%、外围成铃占48%,秋桃占50%左右、铃重6 g以上。


粳稻生育后期剑叶光合日变化和光合色素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FACE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水稻叶片光合色素和光合日变化对大气CO_2浓度和气温升高的响应,我们采用在开放空气中控制升高CO_2浓度和温度的方法,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环境CO_2和高大气CO_2浓度(增加200μmol·mol~(-1))、环境温度和增温(增加1~2℃)交互的4个处理,测定了灌浆中期和后期水稻剑叶的光合日变化特征和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P_n)为双峰曲线,发生了光合"午休"现象;大气CO_2浓度升高提高了剑叶P_n,灌浆中期和后期平均分别增加了47.6%和39.1%;高温有降低P_n的趋势,但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导致水稻剑叶生育后期气孔导度(g_s)平均分别降低了17.0%和11.8%.高CO_2浓度水稻剑叶生育后期蒸腾速率(T_r)、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和叶绿素a/b值显著降低,平均降幅分别为5.9%、50.4%、21.3%、41.4%、39.4%和21.4%,明显增加了剑叶水分利用率(WUE),平均增幅达47.9%.与之相反,生育后期增温使水稻剑叶T_r增加了10.2%,使WUE平均降低了20.4%.综上所述,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粳稻生育后期剑叶P_n、g_s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增温效应.因此,应重视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对水稻光合作用和光合色素的综合效应,减弱增温的负效应.


金色鳜鱼与普通鳜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水产养殖 》 2018
摘要:比较分析了金色鳜鱼选育群体与普通养殖鳜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金色鳜鱼和普通鳜鱼的粗脂肪含量分别为0.91%、1.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分、灰分和粗蛋白含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群体17种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中除丝氨酸外组成基本一致,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7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分别为6.52%和6.84%;鲜味氨基酸(DAA)含量较高,分别为6.68%和6.63%;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86.76、88.77。EAA/TAA分别为39.40%、39.58%,EAA/NEAA的比分别为75.55%、76.25%。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及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标准。基于氨基酸评分(AAS)的金色鳜鱼和普通鳜鱼的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分别为缬氨酸、亮氨酸;基于化学评分(CS)的金色鳜鱼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异亮氨酸、缬氨酸,普通鳜鱼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肌肉中19种脂肪酸中除C16∶1外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MUFA)分别为38.74%和39.0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UFA)分别为29.07%和28.84%、EPA+DHA含量较高(7.01%,7.06%)。综合分析认为,金色鳜鱼和普通鳜鱼肌肉均有较高营养价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差异。


淮北地区小麦主栽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为给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指导,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植株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结合自然低温下田间冻害情况及产量表现等,对主栽品种的抗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返青期-12℃以下时品种的抗寒性急剧下降;播期间小麦植株的抗寒性表现为:晚播>适播>早播;电解质渗出率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大;地域间抗寒性差异明显;不同区域育成品种抗寒性强弱表现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筛选出一批抗寒高产品种,如‘良星66’、‘山农20’、‘济麦22’、‘烟农19’等,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早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关键词: 淮北地区 小麦 早播 低温 产量 抗寒性 品种筛选 安徽省


皖南牛Y-STRs与Y-SNPs遗传多样性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从分子水平探究皖南牛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及父系起源。[方法]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荧光微卫星分型方法,选择2个Y-SNPs标记(UTY-19和ZFY-10)和2个Y-STRs位点(INRA189和BM861)对35头皖南公牛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发现35头皖南公牛包含Y1、Y2和Y3 3种单倍型组,其频率分别为2.86%、8.56%和88.58%。普通牛Y1单倍型组只有1种单倍型(Y1-98-158),普通牛Y2单倍型组有3种单倍型(Y2-102-158、Y2-104-158和Y2-106-158),瘤牛Y3单倍型组只有1种单倍型(Y3-88-156),皖南牛Y染色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2185±0.0924,表明皖南牛有普通牛与瘤牛2个父系起源,遗传多样性较低。[结论]皖南牛属于南方黄牛类型,以瘤牛的种质特性为主。
关键词: 皖南牛 Y-SNPs Y-STRs 遗传多样性 父系起源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脱水等。近年来,PED在全球范围内暴发流行,使养猪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猪流行性腹泻的检测方法(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免疫电镜法、免疫学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猪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脱水等.近年来,PED在全球范围内暴发流行,使养猪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猪流行性腹泻的检测方法(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免疫电镜法、免疫学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