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绿豆品种皖科绿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中国种业 2018

摘要:绿豆是安徽省的主要栽培豆类作物之一,皖科绿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经系统选育而成的绿豆品种,具有植株直立、高产、子粒光泽度好和综合抗性强等优点,2013年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鉴定(皖品鉴登字第1211001)。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关键词: 绿豆 皖科绿1号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林木种苗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基于合肥市林木种苗产业的现状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通过对合肥市林木种苗产业的现状分析,提出减少香樟、桂花等过剩苗木生产,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及彩叶林木新品种;加强科技支撑,推广林木无性系良种;推进林木种苗向"标准化、容器化、艺术化、全冠型"的方向发展。通过以上途径落实林木种苗产业供给侧改革,促进林木种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林木种苗 供给侧改革 乡土树种 新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除草剂对乱草的防除效果比较研究

杂草学报 2018

摘要:为探索安全有效地防除乱草的除草剂及除草剂组合,在安徽省旱直播水稻田内开展不同除草剂对乱草的防除效果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乱草能起封闭作用的除草剂有450 g/L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120 g/L草酮乳油和35%丙炔·丁草胺水乳剂,这3种药剂可使田间乱草出苗率明显降低;对防治乱草有效的茎叶喷雾除草剂则是10%唑酰草胺乳油、5%嘧啶肟草醚乳油与10%氰氟草酯乳油的复配剂,此外,300 g/L呋喃磺草酮·氟酮磺草胺悬浮剂对乱草的防效更明显,未来具有一定的市场推广潜力。

关键词: 乱草 稻田 封闭式除草剂 茎叶喷雾式除草剂 防效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MyoD基因SNP和Indel标记的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MyoD基因多态性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草鱼MyoD基因上的突变位点,并分析其与草鱼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草鱼MyoD基因上筛选到4个多态性高、分型稳定的突变位点,即M1(940后T碱基的插入)、M3(1630后重复单元AATAGCCT的缺失)、M4(G1669A)和M5(A1681T)。M1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体长、全长、尾柄长和尾柄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纯合缺失基因型(DD)显著大于纯合插入基因型(TT);M3和M4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生长性状差异均不显著(P>0.05);M5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体质量、体宽、体高和眼间距存在显著差异(P<0.05),优势基因型为TT。MyoD基因的M1和M5突变位点可作为草鱼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关键词: 草鱼 MyoD基因 SNP标记 Indel标记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方式和氮肥种类对砂姜黑土氮素迁移的影响

土壤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在砂姜黑土中研究了施肥方式(上层12 cm土混施、土下12 cm点施、土下12 cm条施)和氮肥种类(尿素、磷酸氢二铵)对氮素垂直运移和水平迁移动态的影响。不同施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的90 d内,砂姜黑土中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均呈现土下12 cm点施>土下12 cm条施>上层12 cm土混施的趋势。尿素在土下12 cm点施条件下,土壤NH_4~+-N主要集中在垂直方向6~18 cm土层和水平距离0~7 cm范围内;而NO_3~–-N的分布核心区土层超过21 cm,水平距离大于15 cm;NH_4~+-N和NO_3~–-N核心区浓度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土下12 cm点施90 d后,尿素和磷酸铵的氮素养分在砂姜黑土中的横向移动距离为5~7 cm,垂直方向上养分主要集中在6~18 cm的土层范围;点施90 d时,磷酸铵处理在土下18 cm和水平距离12 cm处无机态氮(NH_4~+-N和NO_3~–-N)含量分别为148.9和77.4 mg/kg,其含量远大于尿素处理(96.3和53.2 mg/kg),而在施肥点两种氮肥处理土壤无机态氮含量差异更大,说明磷酸铵较尿素具有更高的保肥性。研究表明:点施延缓了NH_4~+-N向NO_3~–-N转化速率,提高了肥际养分供应浓度。结合作物生长和需肥特性,预示通过优化施肥位置和氮肥种类,采用一次施肥可以实现90 d持续供应高浓度养分以满足旱地作物生长发育的养分需求。

关键词: 氮肥 施用方式 砂姜黑土 迁移扩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始穗期喷施植物激素对旱稻部分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8

摘要:目的:研究始穗期喷施芸苔素内酯(BR)、吲哚乙酸(IAA)、6-苄基腺嘌呤(6-BA)、赤霉酸(GA3)对国审稻"绿旱1号"生长后期部分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在始穗期喷施6-BA IAA、GA3、BR四种植物激素,以清水为对照。结果:于始穗期喷施BR、IAA、6-BA、GA3四种激素均能提高旱稻后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有效叶面积指数及光合速率,促进灌浆结实,穗实粒数及粒重显著提高,较对照分别增产8.84%、10.26%、14.62%和7.42%,其中BR、GA3处理较对照增产达显著水平,IAA、6-BA处理较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始穗期喷施BR、IAA、6-BA、GA3四种激素能改善旱稻生长后期光合性能,提高产量。

关键词: 植物激素 旱稻 生理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褪黑激素对长毛兔毛囊细胞凋亡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褪黑激素对皖系长毛兔毛囊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选择60只皖系长毛兔,随机均分成4组,1组不埋植褪黑激素(对照),另3组每只兔按25 mg(低剂量组)、40 mg(中剂量组)和55 mg(高剂量组)分别埋植褪黑激素,饲养70 d后,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RNA的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及q 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切片观察,证实55 mg褪黑激素处理能有效抑制毛囊细胞凋亡,维持细胞正常形态;通过对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测序,得到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4个基因上调,11个基因下调,涉及通路包括嗜T细胞病毒感染、坏死性凋亡、甲状腺癌、铁死亡、I型糖尿病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其中坏死性凋亡、铁死亡通路与长毛兔毛囊凋亡相关;选取4个与凋亡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验证,得到新基因MSTRG.3561表达显著上调,SLC25A5表达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褪黑激素 毛囊细胞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10个日本沼虾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分析

淡水渔业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安徽省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采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安徽省6个野生群体(女山湖NSH、巢湖CH、姑溪河GXH、南漪湖NYH、长江东至段CJ、升金湖SJH)和4个养殖群体(滁州CZ、太湖1号F2TH1H、当涂DT、养贤YX)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选用的10对微卫星标记均表现为高度多态性(PIC>0.5),各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0.795~0.876)。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有3.64%来自群体之间,96.36%来自于群体内部。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属于中低水平(Fst<0.15),NSH和TH1H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小(Fst=0.002 8),遗传距离最近(D=0.039 8),而SJH和CZ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大(Fst=0.114 4),遗传距离最远(D=0.226 0)。基于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NSH和TH1H遗传关系最近。综上所述,10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各群体间遗传分化属于中低水平。

关键词: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荧光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KNO_3的ZnSO_4-CuSO_4-H_2O体系相图及应用

化肥工业 2018

摘要: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在KNO_3质量浓度稳定在(22±2)g/L,即K_2O质量浓度为(10.24±1.00)g/L时,ZnSO_4-CuSO_4-H_2O水盐体系相平衡关系。利用直角坐标系绘制了0,10和20℃下的水盐体系相图,其中横坐标轴、相平衡曲线和直线c(Zn~(2+))+c(Cu~(2+))=100 g/L所围成的区域即为含定量KNO_3的Zn-Cu水溶肥料配方区。试验结果表明,根据配方区所制备的水溶肥料具有良好的储存性能。

关键词: 硫酸锌 硫酸铜 硝酸钾 水溶肥料 相图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然高低温胁迫下粳稻穗粒数相关性状稳定位点的发掘

核农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掘自然高低温胁迫下粳稻穗粒数3个相关性状的稳定位点,本研究对日本晴/越光//日本晴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的48个株系在2015年庐江正常年份(E1)、2016年陵水自然低温(E2)以及2016年庐江自然高温(E3)3个不同温度环境下的每穗总粒数(GNP)、每穗实粒数(FGP)和结实率(SF)进行非条件QTL定位和将生育期矫正到相同水平下的条件QTL定位。结果表明,控制3个性状的QTL均以加性效应为主。CSSL群体中检测到控制每穗总粒数的稳定位点qGNP7.1,控制每穗实粒数的稳定位点qFGP6.1和qFGP11,控制结实率的稳定位点qSF9和qSF11。其中,qGNP7.1、qFGP11和qSF1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越光,qFGP6.1和qSF9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日本晴。位于相同染色体片段的qFGP11和qSF11在3个环境中均能检测到,表明控制该位点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高低温下均能稳定表达;qGNP7.1在E1和E2中均能检测到,表明该位点等位基因的表达不受自然低温的影响;qFGP6.1和qSF9均在E1和E3中检测到,表明以上2个位点等位基因的表达不受自然高温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利用分子标记改良粳稻穗粒数3个相关性状及耐高低温新材料的选育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粳稻 自然高低温胁迫 穗粒数 条件QTL定位 稳定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