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鳜源致病性舒伯特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微生物学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舒伯特气单胞菌(Aeromonas schubertii)广泛分布于淡、海水水体和底泥中,致病株已在我国养殖鳢科鱼类中流行,也感染其他经济鱼类,导致暴发性死亡。【目的】对病鳜(Siniperca chuatsi)的病原进行鉴定,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病鳜脾肾组织进行PCR或RT-PCR扩增其常见病毒,采集病鳜肝脏和腹水分离培养细菌,PCR扩增代表菌株的gyrB、16S rRNA和毒力基因,鉴定其生理生化特征,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病鳜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鳜蛙病毒、鳜弹状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肝脏和腹水均存在大量细菌;代表菌株Gui210820被鉴定为舒伯特气单胞菌,携带溶血素、气溶素、弹性蛋白酶和磷脂酶毒力基因,腹腔注射感染鳜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3.16×105 CFU/mL;菌株Gui210820对四环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等6种抗菌药物耐药,对强力霉素中介,对恩诺沙星、新霉素、氟苯尼考等11种抗菌药物敏感。【结论】本试验从病鳜组织分离到致病性舒伯特气单胞菌,水产准许用药物恩诺沙星、新霉素、氟苯尼考可以用于本次疾病的临床治疗。


生物育种产业中的现金流管理与预测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生物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该产业在全球食品供应和农业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研发周期长、投资巨大的特点,现金流管理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生物育种产业中的现金流管理与预测的实际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最佳实践。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的现金流管理不仅能确保企业的稳健运营,还可以为其带来竞争优势。同时,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现金流预测的方法和工具,帮助企业更精确地掌握未来的资金需求。此外,本研究还从消费者、环境和技术角度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相关产业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关键词: 生物育种 现金流管理 资金预测 投资决策 产业挑战


控释掺混肥对沿江单季稻产量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CSCD
摘要:控释掺混肥作为一种高效的新型肥料被广泛用于大田生产。为阐明不同用量控释掺混肥对单季稻产量、磷素利用效率和田面水磷流失风险的影响,以水环境敏感的沿江地区单季稻-休闲的种植模式为对象,研究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总磷量108 kg·hm-2)、控释掺混肥减磷30%(CMF1)、控释掺混肥减磷40%(CMF2)和控释掺混肥减磷50%(CMF3)对沿江单季稻产量、磷素吸收利用和田面水磷形态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MF1、CMF2和CMF3处理均不会对水稻产量造成减产,并能减少单季稻田生态系统磷素盈余量,其中以CMF3处理效果最佳。与NPK处理相比,CMF1、CMF2和CMF3显著减少田面水中总磷、可溶性总磷和颗粒态磷的浓度,田面水总磷降低的比例分别为38.6%、47.9%和50.4%,可溶性总磷降低的比例为42.6%、45.9%和50.8%,颗粒态磷降低的比例为32.4%、58.6%和43.8%,且CMF1和CMF3处理减少了可溶性总磷和磷酸盐的占比,增加了颗粒态磷和可溶性有机磷的占比,改变了田面水磷素分布形态。整体而言,一次性施用控释掺混肥能在保障水稻产量的情况下,节本增收,减少稻田磷盈余量,从而降低田面水磷素浓度,对减少农田磷素流失和农业非点源磷污染防控具有显著效果,其中以CMF2综合经济效益最好,适宜在沿江单季稻区推广应用。


利用InDel分子标记鉴定杂交籼稻中籼粳交杂株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在杂交籼稻制种过程中,若混入粳稻花粉就会产生籼粳交杂株,这种类型的杂株常表现为大青棵而使得杂交稻纯度降低,最终影响产量.为避免因配组亲本选择不当或在粳稻区制种因隔离不严格而产生大青棵,找到能准确区分籼稻与粳稻的分子标记可为育种和制种生产提供参考.以三系杂交籼稻粤泰A/R2020和田间表现为大青棵的杂株为试验材料,利用两个亲本间的多态性SSR标记对疑似杂株进行基因型分析,并通过18对特异性的InDel标记对其进行籼粳属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行业标准《水稻品种鉴定技术规程SSR标记法》(NY/T1433-2014)推荐的48对引物中,不育系'粤泰A'与恢复系'R2020'之间有22 个位点差异;在 6 对标记下(RM72、RM85、RM224、RM253、RM424、RM481),8 个疑似杂株全为串粉带型;13对籼粳间特异性InDel标记检验结果证明了 8个串粉杂株均来源于籼粳亚种间杂交.本研究初步筛选出13对InDel标记可用于籼粳属性鉴定,为避免大青棵的产生提供了分子依据.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交杂株 大青棵 InDel标记 籼粳属性鉴定


菠萝泛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水稻发生了一种由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引起的新型细菌病害,其发生时期与白叶枯病相近,病症与白叶枯病类似.为了实现该病害与白叶枯病的快速检测,本研究基于泛菌属看家基因acnA,通过序列比对,设计了 22对特异性引物,分别与已知的白叶枯病菌检测引物XOO80进行配对并筛选,建立了一种双重PCR检测方法,可从菠萝泛菌和白叶枯病菌中分别扩增出910 bp和162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其他10种非目标细菌均未有扩增条带,25μL体系中可稳定地从至少1 pg/μL的基因组DNA模板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本研究建立的菠萝泛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水稻细菌病害病原鉴定及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施用氰氨化钙和秸秆对淹水设施土壤磷释放动态特征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施土壤在夏季进行淹水时施用氰氨化钙和秸秆可以增强灭杀病害并改良土壤的效果,为研究该措施对淹水土壤磷素赋存形态和流失风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模拟淹水试验动态取样5次(第3、7、15、31、63天),探究了施用氰氨化钙(0.5 g·kg-1)或秸秆(10 g·kg-1)以及两者同时施用下淹水设施土壤的磷素释放量及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对照处理(不添加外源物质)与氰氨化钙处理的土壤溶液磷浓度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第15天达到峰值。在第3、7、15天,与对照处理相比,氰氨化钙处理的土壤溶液磷浓度分别显著降低了38.7%、33.4%和19.0%。与对照和氰氨化钙处理不同,在第3、7、15天,氰氨化钙+秸秆处理的土壤溶液磷浓度相比于对照分别显著降低了16.6%、91.5%和99.1%。培养期间,氰氨化钙处理土壤溶液的Ca2+浓度显著增加,有助于促进磷酸钙沉淀的生成,进而降低了土壤活性磷的浓度。氰氨化钙+秸秆处理尽管增加了土壤溶液的Fe2+浓度,但并未提升土壤溶液磷浓度,反而提高了土壤NaOH-P比例和土壤溶液Ca2+、Mg2+浓度,支持秸秆厌氧分解产生了酸化作用,促进了土壤游离磷酸盐与铁铝氧化物的结合。综上所述,施用氰氨化钙和秸秆在改良土壤和灭杀病害的同时,可以有助于降低淹水土壤的磷素流失风险。


水稻粒型与垩白性状相关分析和QTL定位
《生物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籼型水稻RH003与华占构建的106个重组自交系后代作为试验材料,对海南陵水和安徽合肥两季稻米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5个外观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研究发现垩白与长宽比相关性最高,呈极显著负相关,其次为粒宽,呈显著正相关,粒长与垩白相关性较小,仅合肥试验点的粒长和垩白度达到负相关显著水平,其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QTL定位共检测到17个QTL位点,两季重复检测到的QTL位点有6个(qGL2a、qGL2b、qGW2b、qGLW2、qCR4和qCD4),且LOD值和表型贡献率较高.其中,粒型QTL 4个,均位于第二染色体,垩白度和垩白粒率QTL各1个,均位于4号染色体且位置相近.研究可为外观品种性状的基因发掘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巢湖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巢湖中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在巢湖的主要河口区以及敞水区共设置了20个采样点,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巢湖河口区的8个采样点中共鉴定出枝角类10属21种,桡足类11属16种;敞水区12个点中鉴定出枝角类9属18种,桡足类12属13种;共22属39种。(2)巢湖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530.8 ind·L-1和506.3 ind·L-1,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7ind·L-1和21.5ind·L-1;浮游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示巢湖秋季河口区的污染程度高于敞水区。(3)巢湖浮游甲壳动物按照体型大小和食性可划分5个功能群,其中,河口区有SCF、LCF共2个优势功能群,敞水区有SCF、LCF、MCF共3个优势功能群,SCF在功能群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4)水温是影响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主要的环境理化因子;巢湖敞水区中浮游甲壳动物LCF功能群能显著影响SCF、MCC、LCC等功能群。巢湖河口区污染程度高于敞水区,巢湖的富营养化治理和藻类水华控制应侧重于河口区的外源污染治理;敞水区可以通过调整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结构重建水生生态系统。
关键词: 巢湖 河口区和敞水区 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 环境因子 RDA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