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优质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广茉HS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温敏核不育系的米质和配合力,用新二S与广茉S杂交,经5 a 9代系谱选择育成了优质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广茉HS。该不育系具有米质好、配合力高、异交习性良好等优点,2014年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利用广茉HS配组选育的优质杂交水稻组合茉两优1501和茉两优1032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水稻 温敏核不育系 广茉HS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发酵蚕沙对草鱼生长、消化、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蚕沙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消化、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试验挑选240尾初始均重为(44.51±0.42) g的草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尾鱼。各组分别投喂发酵蚕沙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5%、10%、15%和20%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终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肠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发酵蚕沙组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对照组的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15%发酵蚕沙组的血清补体3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0%发酵蚕沙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15%和20%发酵蚕沙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15%、20%发酵蚕沙组的肠道肿瘤坏死因子-α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10%以内的发酵蚕沙不影响草鱼的生长性能;发酵蚕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草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发酵蚕沙添加水平达15%以上时,草鱼生长性能和消化能力下降,肠道炎症的风险提高。因此,草鱼饲料中发酵蚕沙添加水平应控制在10%以内,以特定生长率为依据的回归分析表明,草鱼饲料中发酵蚕沙适宜添加水平为8.65%。

关键词: 发酵蚕沙 草鱼 生长 消化酶 免疫 炎症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植物协同净化下鳜养殖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湿地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鳜(Siniperca chuatsi)养殖塘中,放置种植了稻(Oryza sativa)和蕹菜(Ipomoea aquatica)的浮床,每座养殖塘中的2种水生植物的面积相同,在浮床四周吊养了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设置水生植物面积分别占养殖塘面积的10%和30%、吊养150只褶纹冠蚌的2组养殖塘和对照组养殖塘,每组养殖池包括3座养殖塘,研究养殖池塘水体质量和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及二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7月至12月期间,在种植了2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面积占养殖塘面积的30%)和吊养了150只褶纹冠蚌的第1组养殖塘中,鉴定出6门32属64种浮游植物;在种植了2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面积占养殖塘面积的10%)和吊养了150只褶纹冠蚌的第2组养殖塘中,鉴定出6门35属62种浮游植物;在既未种植水生植物又未吊养褶纹冠蚌的对照组养殖塘中,鉴定出6门30属60种浮游植物;第1组和第2组养殖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pH、总氮含量、总磷含量、氨氮含量和高锰酸钾指数含量的平均值都小于对照组养殖塘,透明度、电导率和叶绿素a含量的平均值都大于对照组养殖塘;9座养殖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包括绿藻门被甲栅藻(Scenedesmus armatu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裸藻门梭形裸藻(Euglena acus)、隐藻门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和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蓝藻门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各月采样日对照组养殖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细胞丰度和生物量平均值都大于第1组和第2组养殖塘;第1组和第2组养殖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物种都为四尾栅藻、被甲栅藻、啮蚀隐藻、卵形隐藻、梭形裸藻、细小平裂藻;第1组、第2组和对照组养殖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933、3.100和2.721,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672、1.626和1.483,其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422、0.437和0.382;养殖塘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水体的透明度、pH、溶解氧含量、总磷含量和总氮含量。种植水稻、蕹菜浮床和吊养褶纹冠蚌的协同修复体系,对改善鳜养殖塘水质和控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作用优于单养鱼类的作用;当水生植物面积占养殖塘面积的30%时,该协同修复体系对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控制的效果更佳。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协同净化 鳜养殖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滤光袋对石榴果实日灼及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的石榴防日灼果袋,以日灼敏感型品种红玉石籽为材料,研究不同滤光袋对石榴果实日灼指数和内外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可显著减少果实日灼的发生,果实日灼指数下降 62.42%~100%.套袋对果实品质指标影响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套袋主要影响果实的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以及籽粒硬度.套红袋可提高可溶性糖含量 26.72%,籽粒硬度降低 35.58%,可溶性固形物以及可滴定酸度无显著变化;套绿袋果实的可滴定酸提高5.80%,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7.03%和15.40%,籽粒硬度降低56.30%;套蓝袋可滴定酸提高11.59%,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 9.38%和 23.55%,籽粒硬度降低 16.26%;套白袋的果实可滴定酸降低 17.39%,可溶性固形物和籽粒硬度分别降低 2.89%和 35.63%;套牛皮袋果实的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 8.70%和11.17%,籽粒硬度降低 38.91%.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套绿袋和红袋的果实品质最佳,综合不同滤光袋对果实外观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套绿袋果实表面容易形成果锈,套红袋的果实日灼指数下降 91.80%,并且果实表面着色均匀,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籽粒硬度显著下降.因此,红袋是红玉石籽商品化生产的理想果袋.

关键词: 石榴 套袋 日灼 果实品质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抗倒伏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QTLs定位

生物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产品种扬稻6号和抗倒伏品种绿旱1号构建的192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对8个抗倒伏性状(株高、鲜重、抗折力、基部横切面积、基部髓腔面积、基部茎壁面积、壁厚和倒伏指数)和3个产量相关性状(穗长、单穗重、有效穗数)进行相关分析和QTL定位。共定位到抗倒伏相关QTL 14个,分布在第1、2、3、5、7、8、10、12号染色体上,LOD介于3.02~14.78,加性效应值在-5.22~2.36,QTL贡献率为3.36%~20%;产量相关QTL 8个,分布在第1、3、5、12号染色体上,LOD介于3.1~9.43,加性效应值在-12.55~4.58,QTL贡献率为3.93%~14.53%。多个产量性状和抗倒伏性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定位的多个QTLs呈簇出现。研究对抗倒伏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为分子设计高产、抗倒伏的优良水稻新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 产量 关联分析 QTL定位 连锁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倒春寒抗性评价方法研究

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倒春寒是造成小麦减产的重要因素,培育抗倒春寒品种是重要育种目标.为了明确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的适宜处理条件,建立倒春寒抗性评价方法,本研究选用倒春寒抗性差异明显的6个品种进行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温度处理,以死茎率作为评价指标,筛选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最适处理条件,并用120份小麦品种(系)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死茎率随温度降低和发育进程推进总体呈升高趋势.药隔期-6℃下处理6 h,品种间死茎率差异最明显,是进行倒春寒抗性鉴定的最适处理条件.验证试验表明该处理条件能有效区分120份小麦品种(系)的倒春寒抗性,聚类分析将120份小麦品种分成极强、强、中等、弱、极弱5类,根据分类结果建立了小麦倒春寒抗性评价标准.本研究为开展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和抗性品种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小麦 倒春寒 分级标准 抗性评价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颖壳类病斑突变体glmm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水稻颖壳类病斑突变体,并进行基因定位,为基因克隆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野生型材料LR005和经EMS诱变得到的颖壳类病斑突变体glmm1(glume lesion mimics mutant 1)进行农艺性状分析、扫描电镜分析、DAB染色和全硅含量测定.glmm1与广亲和材料L422杂交获得的F2群体用于遗传分析,利用图位克隆和BSA-seq方法进行基因定位.[结果]突变体glmm1在抽穗10 d后颖壳和叶片逐渐出现褐色斑点,成熟后颖壳完全呈现褐色.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都极显著降低.DAB染色表明glmm1颖壳和叶片的活性氧含量增多;扫描电镜显示突变体颖壳和叶片表面硅质细胞皱缩.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glmm1的颖壳类病斑表型受到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glmm1与L422的F2分离群体,通过图位克隆和BSA-seq等策略将glmm1定位在水稻第2染色体上68 kb的区间内.该区间内有10个候选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该区间仅有一个SNP位点,位于基因Lsi1(LOC_Os02g51110)的第5个外显子上,导致第23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为苏氨酸.对颖壳和叶片全硅含量的测定表明,glmm1突变体中硅的积累减少,说明GLMM1可能是Lsi1的等位突变.[结论]GLMM1是Lsi1新的等位突变基因,该突变造成植株硅含量的降低和活性氧的积累,致使颖壳和叶片产生褐色类病斑.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类病斑 硅转运蛋白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不同种皮颜色小麦种子休眠的生理原因

麦类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麦种皮颜色和休眠性的关系,分别选取红皮和白皮小麦品种各15个,测定其种皮颜色和休眠水平,对影响不同种皮颜色小麦种子休眠差异的生理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数码相机图片提取的RGB数值推导出的指标色调(H)、饱和度(S)和强度(I)均可反映小麦种皮颜色的深浅度.R、H、S和I值与种子休眠性呈显著负相关,R/(R+G+B)与籽粒休眠性呈显著正相关,即籽粒种皮颜色越深,其休眠性越强(P<0.05).红皮与白皮品种中均存在休眠差异性显著的材料.选取白皮小麦敏感性品种华成麦1688(W1)和抗性品种安农0711(W15)及红皮小麦敏感性品种白湖麦1号(R1)和抗性品种扬麦27(R15),进行生理性状分析发现,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敏感性品种W1和R1的种子吸水率、含水量及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高;同时种子内部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高;赤霉素(GAs)含量逐渐上升,而脱落酸(ABA)含量逐渐下降.反之,抗性品种W15和R15种子的淀粉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GA3含量在休眠解除过程中低,ABA含量高.相同敏感性材料中,白皮小麦品种吸水速率和含水量均高于红皮小麦品种,整体趋势表现为W1>R1>W15>R15趋势.种子内部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消耗量和GA3含量表现出相同趋势;而ABA含量恰好相反,表现为R15>W15>R1>W1.在育种过程中,R、H、S、I值可以用来快速鉴别红皮和白皮小麦,间接辅助筛选出抗穗发芽品种,含水量、α-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ABA含量可作为穗发芽抗性鉴定的生理参考指标.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种皮颜色 休眠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种杀虫剂对不同龄期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植物保护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防控新入侵的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指导科学用药,本研究采用饲料表面涂药法测定了 13类20种杀虫剂对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红塔种群)、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都种群)、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南种群)、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华宁种群)、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秀英种群)5个种群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进而,以红塔种群为相对敏感种群,以华宁种群为抗性种群,测定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杀铃脲、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茚虫威和氟苯虫酰胺9种杀虫剂对2个种群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0种杀虫剂对5个种群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虱螨脲、杀铃脲、氟铃脲、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多杀霉素>溴氰虫酰胺、茚虫威、唑虫酰胺>氟苯虫酰胺、联苯菊酯、甲氧虫酰肼>毒死蜱、乙酰甲胺磷>噻虫嗪>啶虫脒、甲萘威;9种杀虫剂对2个种群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杀铃脲>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茚虫威>氟苯虫酰胺,研究结果表明,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4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3龄和5龄幼虫具有很高的活性,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理想药剂,该研究为合理选择有效杀虫剂进行田间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杀虫剂 毒力测定 饲料表面涂药法 不同地理种群 不同龄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稻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ab,IC)模式.通过对比精养蟹、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氮磷利用、浮游生物生物量与多样性及生态经济效益来探寻最佳的稻田养蟹模式.结果显示,3种种养模式底质氮磷含量均有增加,精养模式最为显著(P<0.05);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氮平衡均表现为盈余,其盈余量逐减,分别为1030.92、364.37、188.75 kg/hm2,氮利用率逐增,分别为16.47%、48.98%、65.71%;磷平衡也均表现为盈余,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的磷盈余量分别为171.35、81.67、76.96 kg/hm2,磷利用率逐增,分别为7.61%、18.22%、24.29%;与精养、稻蟹共作模式相比,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浮游动植物种类的总量、增长量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最高;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经济收益相较于精养模式分别降低了22.78%、4.48%,稻虾蟹共作与精养模式收益差距不大.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精养模式,稻渔共作模式对生态环境更友好,而稻虾蟹共作模式相较于稻蟹共作模式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综合种养 稻蟹共作 稻虾蟹共作 氮磷平衡 氮磷利用 浮游生物多样性 生态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