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亚洲玉米螟高致病性球孢白僵菌菌株筛选及田间防治试验
《中国植保导刊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单孢分离,从自然感染球孢白僵菌的亚洲玉米螟僵虫上获得生长快、产孢量高的5株球孢白僵菌菌株。测定其分生孢子悬浮液对玉米螟2龄幼虫的毒力,筛选出毒力强的Bb05菌株,其校正致死率达98.7%。将该菌株通过固体发酵生产颗粒剂在玉米喇叭口期使用,对2、3代玉米螟为害的控制效果分别为56.3%和43.7%,幼虫防效分别为69.3%、54.1%,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该白僵菌颗粒剂对2代玉米螟的防效虽显著低于1.5%辛硫磷GR,但对3代玉米螟的防效却显著高于1.5%辛硫磷GR,并显著降低3代玉米螟的越冬虫口,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表现出显著的持续控制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茶叶品质危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中国茶产业发展迅速,但因受不完善茶业体制和机制等因素影响,中国茶业一直未能完全摆脱来自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及生物毒素等方面的安全危害,造成茶叶出口量和出口产值与国内茶叶资源在国际茶叶市场占有额不对称。本文围绕茶场生态环境、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及贮运等方面阐述当前中国茶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品质危害问题,并通过对茶叶质量安全法律体系、标准体系、危害评估和风险预警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监管机制及人才培养等宏观体制、机制方面建设阐述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旨在为未来中国茶业良性、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椹果醋风味物质的GC/MS分析
《中国调味品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来提取桑椹果醋中的风味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风味物质进行检测,然后结合谱库检索技术对其化合物进行鉴定,最后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试验共分离鉴定出53种风味物质,分别为酯类(21种)、醇类(13种)、酸类(9种)、酮类(1种)、醛类(2种)、酚类(1种)、杂环类(3种)、烃类(3种).相对含量中最高的是醇类,为61.62%;其次为酯类,相对含量为19.92%;酸类物质含量为11.32%.
关键词: 桑椹果醋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风味物质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质焦对冷浸田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索生物质焦在冷浸田上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改良冷浸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D优202水稻为材料,采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用量生物质焦对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生物质焦能够提高冷浸田早期土温,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水稻分蘖期干物质积累明显,比对照增加17.6%~22.7%;增施生物质焦能明显提高水稻产量,比对照增加8.7%~14.8%,水稻产量先随生物质焦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但当用量超过2 250 kg/hm2时产量下降。经过回归分析,计算出最高产量生物质焦用量为2 238.8 kg/hm2。[结论]生物质焦能提高水稻生长发育前期土壤温度,解决冷浸田山阴水冷、水稻前期生长缓慢、易僵苗等问题,促进水稻干物质积累,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提高水稻产量。生物质焦可以作为冷浸田的一种改良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退化耕地转化为紫花苜蓿草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退耕还草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有效发展可持续农业,对退化耕地转化为自然草地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后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草地和紫花苜蓿草地均能改善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与2003年相比,自然草地和苜蓿草地在2007年LFOC分别增加41%和30.91%。此外,苜蓿草地有利于提高土壤氮含量以及通过生产苜蓿草料增加农户经济收入。试验期间,苜蓿年平均地上干生物量为1957.1 kg·hm~(-2)。然而,苜蓿长期生长不利于深层土壤水分和0~20 cm土壤有效磷的提高。相比2003年,2007年苜蓿地200~500 cm的土壤水分下降了32.6%,显著低于土壤的永久萎蔫系数,而0~2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也与苜蓿生长年限成反比(r=-0.735~(?),P≤0.01)。总之,相比自然草地,在控制苜蓿生长年限的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是改善土壤质量和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效途径。建议苜蓿生长的年限不要超过5年。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有机碳 土壤轻组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杀菌条件下蓝莓汁储藏品质变化及动力学研究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经热杀菌和微波杀菌后蓝莓汁在不同储藏温度下品质的变化,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Arrhenius经验方程,通过分别将热杀菌和微波杀菌所得的蓝莓汁储藏在不同的温度下,研究了储藏期间热杀菌和微波杀菌所得蓝莓汁中菌落总数、花青素含量、色泽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相关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储藏期间热杀菌和微波杀菌蓝莓汁中菌落总数、花青素含量、色泽的变化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R2>0.9),并可用Arrhenius方程拟合(R2>0.98);在较低的储藏温度下,蓝莓汁的菌落总数增长缓慢,花青素和色泽的损失较小,蓝莓汁可长时间保持较好的品质;相比热杀菌,微波杀菌能使储藏期间的蓝莓汁更好地保留花青素和色泽,但其保存期相对较短;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相对误差均不超过2%,所有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均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花叶病毒的鉴定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温/网室人工接种高病害压的条件下,对筛选的300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流行株系SC3和SC7的鉴定。结果表明,对SMV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有84份,占鉴定品种的28.0%,对SC7表现抗病的有105份,占35.0%;兼抗SC3和SC7的有60份,占鉴定的20.0%;其中对SC3和SC7均表现高抗的品种如皖豆16、晋遗21、M0633和P9594等抗病资源用于大田生产将对SMV的流行起到控制作用。研究还发现,地方品种对强毒株系SC7有着较多的抗性资源,来自山西的4份种质资源对SC3和SC7的抗性均在中抗以上,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对300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小区平均产量分析发现,高抗SMV品种的小区平均产量(514.39g)与高感品种的小区平均产量(517.34g)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初步推测育成抗SMV且高产的品种是可能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