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尼龙网袋法于2007—2008年连续2a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研究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及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在0—30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90d时累计腐解率达到了48.9%—61.3%。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K>P>N≈C。节水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还田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呈现"前期迅速增加,中期急剧减少,后期缓慢减少"的变化特征,而纤维素酶活性呈现"前期剧升、中期缓增、后期骤降"的变化趋势。小麦秸秆在节水栽培模式下还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适当增加秸秆用量可以提高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用量过高对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负效应。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均呈增加趋势。速效钾含量在秸秆还田30 d时达到最高,而后则逐渐降低。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提高效应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提高秸秆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的正效应。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 小麦秸秆 腐解特征 生物学特性 养分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庄福星”防治油菜根肿病的效果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评价"庄福星"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油菜的增产效果。[方法]研究了在移栽和直播2种不同栽培方式下"庄福星"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庄福星"在油菜苗期能够降低发病率6%~8%,在抽薹-初花期能够降低发病率6%~10%,在成熟期能够降低发病率4%~6%;"庄福星"能够有效促进油菜开花结实,使其形成较多的单株有效分支数,延长主花序长度,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果粒数;"庄福星"在移栽田中的增产效果明显优于直播田。[结论]"庄福星"能够降低油菜根肿病的危害程度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啶菌酯与多菌灵混配对草莓白粉病的增效作用及田间效果测定
《农药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定氯啶菌酯与多菌灵对防治草莓白粉病的最佳混配比例。[方法]运用Horsfall法和孙云沛方法测定了氯啶菌酯和多菌灵对草莓白粉病的增效作用。[结果]Horsfall法显示,氯啶菌酯和多菌灵在1∶1-1∶36的范围内都有增效作用,1∶9时增效比最大,C值为1.53;孙云沛方法显示氯啶菌酯与多菌灵1∶9时的EC50值为11.320 mg/L,CTC值达176.95,增效显著。从而确定氯啶菌酯和多菌灵对草莓白粉病的最佳混配比例为1∶9,以该比例为基础,将两者加工成35%氯啶菌酯.多菌灵SC,100 g/hm2时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为94.67%,高于常规药剂三唑酮、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醚菌酯。[结论]氯啶菌酯和多菌灵混配是防治草莓白粉病的良好配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配施紫云英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及养分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在安徽省桐城市布置了"化肥配施紫云英对水稻和土壤的影响研究"定位试验,2011年在早稻收获期间采集新鲜土样,并测定了细菌、真菌、放线菌、解磷菌和固氮菌等微生物数量和土壤氮、磷、钾、硫、铁、锌、锰、铜等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化肥配施适量的紫云英(70%化肥+15 000 kg/hm2紫云英)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长繁殖,与单施70%化肥相比,细菌总量增加6.6倍,真菌数量增加63%,解磷菌数量增加47%,固氮菌数量增加101%,放线菌数量基本相等;翻压紫云英还有补充土壤氮、磷、钾、硫、铁、锌、锰、铜养分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种抗细胞畸变保健型酸奶的研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SOS/umu毒性测试为基础,结合动物功效评价试验,筛选到几种具有显著抗细胞畸变的植物提取物。以具有良好抗畸变能力的刺五加、绿茶、葡萄籽等提取物为原料,将其与牛乳、蔗糖等混合后接种发酵,开发出1种抗细胞畸变保健型酸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获得该产品的最佳工艺条件,其中植物提取物组合物的添加量为产品总量的15%(体积分数),蔗糖9%,发酵剂接种量5%,发酵温度44℃,发酵时间6h。用该保健型酸奶喂养经MMC处理的小鼠,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可显著提高小鼠的抗畸变能力,以0.2mL/10g剂量灌胃1周后,小鼠骨髓微核率仅3.56‰,胸腺指数1.57,精子畸变率(19.40%),抗畸变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和普通酸奶喂养组。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SOS/umu试验 抗畸变 保健型酸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新品种皖垦糯1号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粳稻新品种皖垦糯1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介绍皖垦糯1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抗病性和抗逆性、品质和产量表现,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适时播种和移栽、大田肥水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收获方法等高产栽培技术。[结果]皖垦糯1号是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武育糯16号的变异株中,经过3代系统选育而稳定的常规粳糯稻品种,201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垦糯1号综合性状较好;白叶枯病抗性MR(3级),稻瘟病抗性MR(3级),纹枯病抗性为5级,稻曲病抗性为3级,株高矮、茎秆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综合评价品质达农业部部颁2等优质糯米标准;一般产量9 000~9 750 kg/hm2,高产田块单产可达10 500 kg/hm2以上。[结论]皖垦糯1号具有早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稻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衡栽培技术在沿江粳稻机插上的应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引进示范"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借鉴"平衡栽培的理念,开展沿江稻区杂交中粳机插稻适宜品种选择、适宜播栽期探索、明确丰产高效栽培的产量结构和再拍技术关键,总结出适合沿江杂交中粳高产平衡栽培的技术要点,并进行了示范验证。即选择嘉优2号机插、百亩示范方径省级专家实产验收平均产量达10 615.6 kg/hm2;其平衡栽培技术路线是:选择大穗高产适应性强的品种,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通过精量匀播、培育壮秧、适龄移栽、精量取秧,提高栽插质量;科学运筹肥水、及时防除病虫草害;缩短栽后缓苗期促发低位分蘖、控制高峰苗,减少无效分蘖,从而实现杂交中稻分蘖前后生长均衡、分蘖与成穗均衡和主茎与分蘖穗均衡,构建高质量植物群体,实现高产高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和土壤中炔草酯及其代谢物炔草酸的残留量
《农药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测定炔草酯及其代谢物炔草酸在小麦和土壤中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或丙酮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炔草酯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4%~92.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4.4%;炔草酸的平均回收率为71.7%~83.8%,RSD为2.3%~6.0%;炔草酯和炔草酸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1.0×10-9和2.0×10-10g;在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炔草酯和炔草酸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2、0.05、0.02 mg/kg和0.01、0.02、0.01 mg/kg。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小麦 土壤 炔草酯 代谢物 炔草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杂交粳稻皖杂优7号选育·栽培与制种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皖杂优7号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2003A与XH04配组育成,其参加安徽省中粳区域试验和安徽省中粳生产试验,连续3年居参试品种第1位。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抗性好等优良性状。试种结果表明,采用配套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有利于发挥皖杂优7号的优良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