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硫素对稻田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硫素对水稻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模拟培养试验,共设4个处理:淹水(YS)、淹水+硫磺(YS S)、干湿交替(GS)以及干湿交替+硫磺(GS S),通过测定土壤pH、Eh、Fe2+、Olsen-P、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和磷酸酶活性,并对各数据进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Olsen-P含量在30 d时达到峰值,培养60 d时,YS S处理Olsen-P含量最高,相较于YS提高10.65%;培养60 d时,YS S处理和GS S处理中Fe-P含量均高于未添加硫磺处理组;淹水条件下添加硫磺能够降低土壤pH值,较空白处理降低0.05个单位;同时能显著降低土壤Eh值,较空白处理降低12.85%,即淹水条件下硫磺的添加促进S向S2-还原;YSS处理中LOP和MLOP含量显著提高,而MSOP含量显著降低;淹水条件下添加硫磺增加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本研究表明,在淹水处理条件下添加硫磺更有利于土壤中Ca-P和O-P向Fe-P有效转化,有效提高土壤LOP和MLOP含量,提高水稻土的供磷能力,以此提高水稻土中磷的有效性。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不同地理尺度贡菊产地鉴别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贡菊为《中国药典》收录的五大药用菊花品种之一,近年来其栽培产地发生了明显变化,导致药材品质良莠不齐。该研究以安徽、云南、重庆等地产出的贡菊为研究对象,通过花冠朝上(A)、花基部朝上(B)等不同模式分别在可见-近红外(VNIR)和短波红外(SWIR)波段采集高光谱数据。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SC)、Savitzky-Golay平滑(SG)、一阶导数(D1)、二阶导数(D2)和标准正态变换(SNV)等5种方法对高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后,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3种算法,分别从省域和安徽省内市县域2个地理尺度建立贡菊产地鉴别模型,以预测结果的准确率作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佳模型,同时使用混淆矩阵评估模型分类性能。结果表明,2种地理尺度的贡菊产地鉴别模型均以花基部朝上(B)采集模式结合D2预处理和RF分类方法为最优,全波段(VNIR+SWIR)建模效果略优于单一波段,省域和市县域预测集准确率分别达到99.69%、99.40%。进一步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连续投影算法(SPA)和空间迭代收缩法(VISSA)筛选特征波长建模,采用CARS筛选的特征波长数量较少,且2种地理尺度模型优化后预测集准确率亦可达到99.56%、98.65%,基本实现与全波段模型相似的识别效果,但去除冗余变量大大降低了模型的复杂性。该研究建立的高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实现不同地理尺度贡菊的产地鉴别,为贡菊产地快速检测体系的构建及专属小型化仪器装备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薏苡ClSAD、ClFAD2基因单倍型鉴定与相关脂肪酸关联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薏苡仁油是薏苡仁主要功能性物质之一,脂肪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9个省份的190份薏苡种质为材料,检测其种仁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分析ClSAD、ClFAD2基因序列多态性并鉴定单倍型,进行脂肪酸含量单倍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薏苡种质种仁3种脂肪酸含量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系数为15.84%~23.05%,遗传多样性指数为5.22~5.23,其中油酸含量最高,硬脂酸含量最低,各脂肪酸组分间呈极显著正相关。ClSAD和ClFAD2内部各有14个和3个SNP,分别鉴定到5个单倍型组合,ClSAD基因单倍型Hap3和ClFAD2基因单倍型Hap1分别与参考基因组一致。ClSAD基因单倍型Hap3与硬脂酸含量显著关联且具有负效应,利于硬脂酸向油酸转化。ClFAD2基因单倍型Hap1利于亚油酸的积累,而Hap2与亚油酸酸含量显著关联且具有负效应,不利于亚油酸的合成。在2个基因内部各鉴定到1个关键SNP位点,分别是形成SAD和FAD2酶活性差异的关键位点。研究结果将为高油薏苡优良品种的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和相关分子机制解析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薏苡 脂肪酸 单倍型 硬脂酸脱饱和酶SAD基因 油酸脱饱和酶FAD2基因


产氨肽酶芽孢菌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肽酶作为一种蛋白质水解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加工领域。筛选高产氨肽酶菌株,并对菌株中风味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对开发高质量豆制品发酵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以L-亮氨酸-对硝基苯胺(L-Leu-PNA)为底物的分离培养基筛选出1株产氨肽酶的芽孢菌XYY1,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技术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方法优化产酶培养条件,并对菌株XYY1所产氨肽酶Lap-Y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XYY1经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起始pH值为6.5,置36℃条件下恒温培养35.5 h时,氨肽酶含量高达(4 132.75±11.94)U。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反应温度为55℃时Lap-Y的相对活性最高,且热稳定性良好;最适pH值为9.0,在中性偏碱环境下稳定性较好,属于偏碱性酶;金属离子Mg2+、Fe2+、Co2+和Ca2+可激活Lap-Y活性,其中Mg2+为1.0 mmol/L时对氨肽酶Lap-Y的激活作用最显著,乙二胺四乙酸(EDTA)、二硫苏糖醇(DTT)、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Lap-Y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地衣芽孢杆菌XYY1所产的氨肽酶Lap-Y适合工业化生产,对食品、医疗等行业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基于RPB序列的位点特异性qPCR快速鉴定假禾谷镰刀菌(英文)
《植物病理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主要病原引起的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为了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针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RPB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PCR引物(Fpg-F1/R2),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了该引物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引物对假禾谷镰刀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DNA检测灵敏度为100 pg。基于引物Fpg-F1/R2建立的qPCR检测系统可用于假禾谷镰刀菌的早期快速检测,其扩增效率为87.5%,相关系数为0.99。此外,利用该检测系统确定了土壤中假禾谷镰刀菌引致病害发生的含量阈值,发现当该菌在田间土壤中含量大于213 pg·g-1时可引发小麦茎基腐病。本研究建立的基于qPCR的假禾谷镰刀菌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用于发病组织和田间土壤中该病菌的早期、快速检测。


2013-2022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病虫害防治直接关系着粮食稳产增产。本文在对2013年至2022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回顾了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特点、发生面积和为害损失等情况,分类梳理了水稻病虫害防治面积、挽回损失以及主要措施应用等防控概况,尤其是针对近年来生态调控、天敌保护和利用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总结,同时分别从技术覆盖、内容集成等角度分析探讨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成效,并对下一步绿色防控工作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未来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相应参考。


合理施肥对菊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安徽省菊花种植施肥随意性强,缺乏统一标准,通过探索菊花合理施肥方法,为菊花高质高产提供数据支撑。设置肥料减量试验:生物有机肥3000 kg/hm2+复合肥(18-18-18)900 kg/hm2;生物有机肥3000 kg/hm2+配方肥(18-7-20)900 kg/hm2;生物有机肥3000 kg/hm2+配方肥(18-7-20)720 kg/hm2;生物有机肥3000 kg/hm2+配方肥(18-7-20)540 kg/hm2;CK:生物有机肥3000 kg/hm2。基追比试验:基追比8-2-0;基追比2-6-2;基追比4-4-2;基追比8-0-2。通过对比分析菊花植株养分积累、生长状况和药用成分含量,探究施肥措施对菊花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肥料配比(减磷增钾)较常规施肥处理,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分别增加34.09%、3.76%和28.44%,产量显著提高21.79%;化肥减施20%处理较常规处理,菊花主茎粗、株花数及百朵鲜花重增加,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增高,其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化肥减施40%处理和CK分别提高36.61%、25.46%和174.18%;基追比4-4-2的菊花长势较好,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较高,产量较其他处理依次提高12.76%、3.33%和10.81%。综上可知,生物有机肥3000 kg/hm2+配方肥(18-7-20)720 kg/hm2,在菊花定植前期、花芽分化期、现蕾期按4-4-2比例施用,可以促进菊花植株对大量元素的吸收利用,改善菊花农艺性状,提高菊花品质及产量。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砂姜黑土区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碳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砂姜黑土区养分资源高效管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连续2 a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该区域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碳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1)不施肥(CK);(2)常规施肥(100%NPK);(3)化肥减量20%(80%NPK);(4)化肥减量20%+秸秆(80%NPK+S);(5)化肥减量20%+生物炭(80%NPK+B),测定并分析水稻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土壤总有机碳(TOC)和微生物量碳(MBC)。结果显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秸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且生物炭较秸秆的效果更为显著。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80%NPK+B)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较100%NPK处理分别增加5.2%和4.7%,较80%NPK处理分别增加7.9%和7.2%;化肥减量20%配施秸秆(80%NPK+S)较100%NPK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3.4%和3.0%;80%NPK与100%NPK处理的籽粒和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N、P2O5和K2O养分累积量,较100%NPK处理分别提高了10.4%、7.2%和20.0%;化肥减量20%配施秸秆可显著提高氮、钾养分累积量,但却同时显著降低了磷素累积量;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者秸秆,均有利于改善土壤总有机碳的累积,并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其中生物炭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效果优于秸秆,而秸秆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效果优于生物炭。综合来看,在沿淮砂姜黑土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者氮钾减量20%配施秸秆可增加或维持水稻产量,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利于固碳培肥。
关键词: 化肥减量 生物炭 秸秆还田 养分吸收 土壤碳 水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