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姜的营养特性和优质高产平衡施肥技术
《中国农学通报 》 2004
摘要:1999~2001年连续三年多点研究生姜的营养特性和平衡施肥技术。结果表明,生姜茎叶、姜块和全株养分含量的高低顺序为K>N>P>Mg>Ca>Zn,全株N、P、K、Ca、Mg、Zn等6种养分含量的比例为100:12.6:147.2:1.4:5.2:0.2,含K量接近含N量的1.5倍。全生育期对该6种养分的吸收比例,全株为1:0.126: 1.468:0.014:0.05:0.003,对K的吸收量最多,N次之;每500kg生姜吸收的养分平均为4.107kg0.516kg、6.031kg、0.057kg、0.207kg和0.009kg,N∶P∶K约为2∶1∶3。氮磷钾配施的各处理能显著增加生姜产量,同时可有效提高姜块中维生素C与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改善姜块的内在和外观品质,提高农民种植生姜的经济收益。生姜平衡施肥方案为纯N 375kg/hm2,P2O5 90kg/hm2,K2375kg/hm2,硫酸锌15kg/hm2,较农民习惯施肥具有极为显著的增产节本增收效果。


氮素营养水平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的施肥依据,利用不同氮素水平进行处理,分析了氮素施用量对强筋、中筋和弱筋三种类型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00kg/hm2范围内,氮素与强筋和中筋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弱筋品种呈二次曲线关系;增施氮素能显著提高沉降值,降低弱化度,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对增加面筋含量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粉质评价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公顷施氮量达到225kg后,氮素的调节效应减弱,中强筋品种出现负效应。


播期播量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研究了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皖麦 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皖麦 44播期弹性较大 ,10月上旬至 11月初播种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最适播期为 10月下旬。不同的播期应采用不同的播量 ,10月上旬播种 ,基本苗 12 0万~ 2 2 5万 /hm2 ;10月中下旬播种 ,基本苗 2 2 5万~ 3 0 0万 /hm2 ;11月上旬播种 ,基本苗 3 0 0万~ 3 75万 /hm2 。皖麦 44的品质较稳定 ,对播期播量反应总体不敏感 ,主要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中筋小麦标准


氮素水平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研究分析了氮素施量对优质中筋小麦皖麦 44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量在 0~ 3 0 0kg/hm2 范围内 ,氮素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 ,与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面粉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质量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弱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增施氮素能显著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粉质评价值 ,降低弱化度 ,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最高蛋白质产量的施氮量高于最高籽粒产量的施氮量。皖麦 44在淮北地区中等肥力地块的适宜施氮量为15 0~ 2 2 5kg/hm2 。


硫酸钾与氯化钾混施对生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在安徽沿江生姜产区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硫酸钾和氯化钾配施对生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钾肥可明显促进生姜的生长发育 ,株高、分枝数、姜块重显著提高。氯化钾更有利于生姜分枝数的增加 ,而硫酸钾能显著提高单枝姜块重。钾肥可显著提高生姜产量。钾肥混施既可增加分枝数 ,又可提高姜块重 ,所以生姜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施钾处理 ;钾肥混施既可改善生姜外观质量 ,又可提高内在品质。实际生产中应采取硫酸钾与氯化钾混施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钾肥的效应。


钾氮配施对生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土壤肥料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多年田间试验研究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钾氮配施对生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对生姜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施钾的增产幅度,杨集点狮子头姜为32.3%和33.3%,平均增产33.8%;牛庄柴姜增产32.8%和42.0%,平均增产35.6%;农场试验施钾增产37.8%~41.2%,平均增产率高达39.7%。钾氮配施能有效提高生姜块茎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分含量,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改善生姜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大幅度增加生姜产值,每公顷增收12155~13082元,施用钾肥的产投比高达34.9∶1和16.2∶1。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砂姜黑土地区生姜钾肥的适宜施用量为K2O 260~300kg/hm2,氮肥适宜用量为N 300kg/hm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