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人工加速老化对茶叶籽储藏特性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人工加速老化对茶叶籽含水率、含油率、可溶性蛋白、脂肪酶、脂肪氧化酶活性、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及脂肪酸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加速老化促进茶叶籽老化进程,老化程度与老化强度成正比。随着人工加速老化时间的延长,茶叶籽含水率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茶叶籽脂肪酶活力下降,脂肪氧化酶活力上升;茶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增高;茶叶籽含油率逐渐升高,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上升。通过对茶叶籽老化不同阶段储藏特性的测定可以预测茶叶籽劣变程度。

关键词: 茶叶籽 脂肪酶 脂肪氧化酶 人工加速老化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胁迫对芝麻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种子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芝麻种子的萌发特性。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 6000)溶液模拟水分胁迫条件,测定芝麻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芽长、根芽比等生理指标。结果: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即干旱胁迫加剧,芝麻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发芽指数、芽长、胚根长、幼苗干重、鲜重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水分胁迫越严重,下降趋势越明显。本实验芝麻种子不能发芽的PEG浓度的临界值为15.0%。

关键词: 芝麻种子 水分胁迫 萌发 聚乙二醇(PE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类雄性不育水稻花药和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植物生理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水稻雄性不育现象,调查了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10SA’、光温敏核不育系‘2310S’和核质互作不育系‘2277A’三类水稻及正常粳稻在不同光温环境下穗发育后期花药和剑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及丙二醛的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花药比叶片对光温胁迫更敏感,不育与可育花药活性氧代谢方面有明显差异。不同类型的不育水稻败育生理不尽相同,光温环境变化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2310S’有更明显的胁迫性,其不育花粉发育后期,上述3种抗氧化酶不能协同作用,SOD活性高,POD活性低,膜脂过氧化程度高和时间提前。其他两类不育系中POD活性也稳定较低,显示其可能与水稻不育花粉的形成更相关,同时,不育水稻中光合速率较低。

关键词: 水稻 雄性不育系 花药 过氧化物酶 光合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种胚脂肪氧化酶Lox1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定位

核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水稻种胚脂肪氧化酶Lox1的遗传规律及分子机制,以Lox1缺失突变体1297分别与Lox1活性正常的9311、日本晴杂交,构建2个F2群体,对2个F2群体种子的种胚Lox1进行定量测定和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低Lox1是受1对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以1297与日本晴组配的F2分离群体300个单株为定位群体,将水稻种胚低Lox1基因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的RM4512和RM282之间,距两侧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3.0cM和9.1cM,为进一步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图位克隆打下了基础。通过人工加速老化对种子进行了耐储性评价,表明水稻种胚Lox1与种子储藏特性关系密切。

关键词: 水稻 脂肪氧化酶Lox1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高效水稻品种开花期一些生理生化特性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氮高效水稻Dasanbyeo与氮低效水稻Lemont,采用土培方法,在4个施氮量(0、1.04、1.55、2.07g盆-1)处理下,主要研究了开花期不同氮素利用率水稻品种的碳氮代谢生化特性及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开花期的氮高效品种Dasanbyeo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硝酸还原酶(NR)及蛋白质(Pro)含量均明显高于氮低效品种Lemont;且在中、低氮(1.03~2.07 g盆-1)水平时品种间差异显著。2种不同氮效率水稻碳氮代谢调节酶RuBPCase、SPS、NR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抛物线增加。氮高效品种PEPCase酶活性与Pro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品种间净光合速率(Pn)在不同氮素水平差异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NR、PEPCase活性与Pro含量是导致氮肥利用率(NUE)品种间差异的主要生理表现。

关键词: 水稻 开花期 生理生化性状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_(SAG12)-ipt嵌合基因转化马铃薯体系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PSAG12-ipt嵌合基因导入马铃薯栽培品种,对影响马铃薯遗传转化的多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茎段分化效率高于叶片,马铃薯愈伤诱导和芽分化最适培养基为MS+6-BA 0.25mg/L+NAA 0.25mg/L+2,4-D 0.25mg/L,添加1%Na2SO3能有效防止褐化;茎段愈伤诱导和分化苗生根最适的Kan浓度分别为50mg/L和75mg/L;外植体预培养2d,OD600为0.2~0.5的农杆菌浓度侵染8min、共培养3d后进行选择培养能有效地提高植株再生能力.用PSAG12和ipt双重PCR检测再生植株,阳性转化率为65.8%.South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多以单拷贝形式整合进马铃薯基因组中.

关键词: PSAG12-ipt 遗传转化 马铃薯 细胞分裂素(CTK) 根癌农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闭花授粉基因cl7(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定位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新基因,了解水稻开花机理,利用闭花授粉基因防止转基因作物花粉漂移。【方法】通过EMS对优良粳稻品种H02进行诱变,发现了一个新的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利用突变体8m30与正常开花授粉材料广恢102配制的杂交种和相应的自交分离群体,采用形态特征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和遗传分析、基于图位克隆的基因定位等技术方法,对突变体8m30的表型、遗传和基因定位进行研究。【结果】突变体8m30与野生型H02相比,株高变矮,株型变紧,穗着粒密,在整个抽穗授粉过程中,颖花不张开。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的RM21964和RM23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 cM和0.3 cM,两者间的物理距离为160 kb,与标记RM21971共分离,是一个尚未报道的基因,暂命名为cl7(t)(Cleistogamy 7(t))。【结论】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由位于第7染色体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的RM21964和RM234之间160 kb范围内。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闭花授粉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芽糙米中y-氨基丁酸提取条件对快速检测法测定结果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摘要:为确保快速检测比色法测定发芽糙米中y-氨基丁酸含量的准确性.分析了发芽糙米中y-氨基丁酸不同提取温度、溶剂对快速检测比色法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条件下,以水为溶剂从发芽糙米中提取的粗提液,用快速检测比色法测定,回收率为100.50%,重复性达到98.78%,精密度达到97.36%.

关键词: 发芽糙米 y-氨基丁酸 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专用肥配方设计与效果验证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依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而推荐施肥的技术途径,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策略,根据区域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技术,磷钾肥恒量监控技术原理,设计安徽省玉米专用肥配方为17-13-15,于2011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安徽省玉米配方肥的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施用配方肥(大配方处理)比农户习惯减小玉米第一节间长9.6%,降低穗位高8.1%,从而减小了玉米倒伏的风险;根据田块测土值推荐施肥(小调整处理)的平均产量是所有处理产量最高的,达到了8471kg/hm2,大配方处理的平均产量(8244kg/hm2),与小调整处理的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比农户习惯施肥的平均产量(7906kg/hm2)提高338kg/hm2。施用配方肥比农户习惯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5%,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 玉米专用肥 产量 氮肥偏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不同亲本组合对F1代糙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日立L-8800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4个中籼稻不育系、8个中籼稻恢复系及由此配制的10个杂交稻F1代糙米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杂交稻F1稻米各组合间氨基酸含量有一定差异,10个F1中,以明两优6号、绿敏S/4HZ021和绿敏S/凤恢35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绿敏S/4HZ021赖氨酸含量最高,明两优6号亮氨酸含量最高;F1代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色氨酸未测)均高于双亲含量;母本中以绿敏S为好,用此母本选配的杂交组合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绿102S为母本的组合在所有组合中最低;父本对F1代氨基酸含量影响受母本所控制,需考虑配合力等因素。

关键词: 杂交稻 亲本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