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安徽省水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及白叶枯病小种鉴定

植物保护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组成及常用、备用品种对该病的抗性,用白叶枯病强毒性小种FuJ和YN24、中等致病力的安徽省优势小种AH以及弱致病小种YN7对安徽省常用及备用水稻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用鉴别品种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24对安徽的白叶枯病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3.5%的品种抗FuJ,15.4%的品种抗YN24,29.8%的品种抗AH;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有R2、R5和R8,其中R5为优势小种。抗AH的品种可以用于安徽的水稻生产;生产中应防止FuJ和YN24等毒性强的菌株传入。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小种 水稻品种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重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穗粒重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他18个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穗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收获指数、单茎生物产量、单茎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穗粒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三大类:重穗型,穗粒重≥1.8g;中穗型,穗粒重为1.4~1.8g;轻穗型,穗粒重≤1.4g。沿淮和淮北地区可通过着重提高穗粒数、同步提高单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途径提高穗粒重。

关键词: 小麦 穗粒重 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上位基因抑制作用专一性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9012A的临时保持系12-148-204-F14TAM、204TAM分别与双隐性核不育系5A杂交,研究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rf对5A中不育基因ms1ms1ms2ms2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rfrf基因对ms1ms1ms2ms2的不育性表达没有抑制作用,而对9012A中不育基因ms3ms3ms4ms4具有专一抑制作用。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核不育 上位抑制基因 临时保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无机氮供应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5 cm、5—15 cm和15—25 cm土层土壤NH4+-N、NO3--N含量,并且随着秸秆覆盖还田年限的延长和用量的提高,3个土层土壤的NH4+-N、NO3--N含量的增幅也随之增加。第5季水稻收获后,秸秆覆盖处理NH4+-N、NO3--N含量的增幅分别达到了18.83%—36.70%和12.04%—37.70%。秸秆覆盖还田使水稻生育前期土壤NH4+-N、NO3--N含量降低,有利于减少NO3--N的淋失。而后期氮素得到释放满足作物生殖生长的需要,则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秸秆覆盖还田后,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旱季作物(小麦、油菜)的增产效应要高于水稻,并且作物的增产幅度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和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水稻的有效穗数以及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结论】连续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土壤无机氮的供应,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关键词: 连续秸秆覆盖 土壤无机氮 供应特征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定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大豆病害之一,在我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近几年,国内外在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划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该文主要综述了大豆花叶病毒的性质与危害、株系划分及SMV基因组结构和其编码11个蛋白的功能、SMV基因间的作用及寄主(大豆)基因与大豆花叶病毒基因间的互作、大豆花叶病毒流行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大豆花叶病毒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我国从事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株系 基因组 互作 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沿江地区直播油菜磷肥效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直播油菜的磷肥产量效应,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油菜产量、磷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磷肥能够显著提高油菜产量,且油菜产量与磷肥施用量间呈正相关关系。当磷肥施用量为90~180kg/hm2时,油菜获得较高的产量。提高磷肥用量,油菜的磷肥偏生产力呈递减趋势,农学利用率规律不明显。施用磷肥后油菜的经济效益显著,处理P180产值和施肥效益最高,分别为7080.21元/hm2和6540.21元/hm2。产投比以处理P45和P90较高,分别为11.84和11.53。综合考虑油菜施用磷肥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安徽省沿江地区以每公顷施用90kgP2O5为最佳磷肥用量。

关键词: 直播油菜 磷肥 产量 磷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种子LOX3活力测定及其对储藏特性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测定花生中脂肪氧化酶(Lipoxygenases,LOXs;EC 1.13.11.12)活性,本研究在已有作物脂肪氧化酶LOX3β-胡萝卜素耦合比色法基础上进行优化,建立了花生LOX3活力定量测定方法,确定最适取样量8mg,最适测定时间为反应开始后10~70s。利用该方法研究214份花生种质资源的LOX3活性分布,表明材料间酶活差异极显著(P<0.01)。对其中LOX3活力高低差异明显的24份材料进行扩繁,并在自然条件下进行18个月仓储试验,结果表明,花生LOX3活力与其种子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84,P<0.01),高LOX3活力花生种子储藏寿命也较长。该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脂肪氧化酶与花生种子储藏特性的相关性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花生 脂肪氧化酶活力 定量测定 储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腋芽离体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茶树离体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程度,以‘凫早2号’当年生未木质化的春季健壮新梢为材料,带茎段和叶柄的单个腋芽为外植体,接种前用2.0g/LPVP溶液浸泡1h,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培养基、起始培养温度和时间对外植体的褐化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腋芽在1/4MS+BA2.0mg/L+IBA0.1mg/L+蔗糖20g/L+琼脂7.5g/L培养基中,10℃下避光培养48h褐变率最低,仅为5.6%;培养时间和培养基类型2个因素对降低腋芽褐化没有显著影响,温度对降低腋芽褐化有显著影响;温度因素外植体对褐化影响最大,培养基次之,培养时间最小,说明低起始培养温度是降低外植体褐化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茶树 腋芽 离体培养 褐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残留降解动态研究

应用化工 2012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运用气相色谱检测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与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嘧菌酯的最小检出量为5.0×10-11g,黄瓜和土壤中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黄瓜和土壤中嘧菌酯添加浓度分别为0.01~1 mg/kg,平均回收率黄瓜中为88.34%~94.81%,变异系数为8.41%~13.59%,土壤中为85.01%~94.02%,变异系数为4.00%~8.20%;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满足农药残留测定的要求。消解动态实验表明,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8 d和4.9 d。

关键词: 嘧菌酯 黄瓜 土壤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辐照法合成农用保水剂(中试Ⅰ)

核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以AMPS和AM为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Trimethyl Propane Di-allylEther,TMPDE)为交联剂,碳酸钾中和,采用水溶液辐照法,在高吸水性树脂工业生产线上进行了中试试验。在单体质量比m(AMPS)∶m(AM)为4.26∶13.44条件下,考察了单体质量分数、AMPS中和度、交联剂TMPDE用量、聚合段和交联段的辐照剂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成农用保水剂性能最佳的生产工艺参数:单体质量分数为40%~42%,中和度为60%~70%,交联剂TMPDE用量为1.4‰~1.6‰(质量分数),聚合段剂量控制在600~700Gy,交联段剂量控制在1500~2000Gy。中试产品在蒸馏水和盐水(NaCl质量分数0.9%)中的吸水倍数分别为550~600和76~84,抗紫外时间达到150~180min。

关键词: 辐照 农用保水剂 中试 丙烯酰胺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