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合芽胞杆菌对青脚麻鸡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及盲肠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配比的地衣芽胞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对青脚麻鸡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盲肠菌群及死淘率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配比。将600只青脚麻鸡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Ⅱ组~Ⅵ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菌落数配比的地衣芽胞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依次为0.50%∶0.50%、0.33%∶0.66%、0.25%∶0.75%、0.66%∶0.33%、0.75%∶0.25%,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Ⅴ组青脚麻鸡的试验末体重、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青脚麻鸡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整个试验阶段的死淘率最低(P<0.05)。56 d后,与其他各组相比,Ⅴ组的青脚麻鸡血浆中的总抗氧化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菌落数配比为0.66%∶0.33%的复合芽孢杆菌后盲肠内容物中乳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数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饲粮添加菌落数配比为0.66%∶0.33%的复合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可显著提高青脚麻鸡的生产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改善肠道菌群,从而降低死淘率。
关键词: 复合芽胞杆菌 青脚麻鸡 生产性能 抗氧化性能 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间直角坐标与大地坐标转换的拉格朗日反演方法
《测绘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拉格朗日反演理论为基础,导出空间直角坐标向大地坐标转换的一种新的直接解法。该方法将归化纬度的正弦函数sinμ表达为以空间直角坐标(X,Y,Z)为基础的相关变量的多项式。为验证公式的精度水平和实用性,将WGS-84椭球参数代入验算,结果表明,新解法在-2×106 m≤H≤+1010 m范围内,展开至b4项纬度反解误差不超过9.71×10-6″,展开至b5项的误差不超过9.67×10-8″,有效范围比Bowring公式广,在H≥+105 m的区域精度明显优于Bowring公式。与迭代算法相比,新方法在H≥-2×106 m的区域精度与迭代算法精度相当,但计算效率明显优于迭代算法,展开至b4项的CPU执行时间分别约为迭代4次的1/2、展开至b5项的CPU执行时间约为迭代5次的1/10。兼顾精度和效率,本文算法优于Bowring公式和迭代算法。
关键词: 空间直角坐标 大地坐标 坐标转换 拉格朗日反演定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江平原稻麦轮作系统维持钾素平衡和作物高产的钾肥运筹研究
《土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安徽沿江平原的稻麦轮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明显增加稻麦产量,但过多施用钾肥,产量呈现下降;除最高施钾处理外,水稻的钾肥效率也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小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稻麦施钾收益差异与钾肥效率变化趋势一致;水稻和小麦地上部钾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也呈上升趋势。水稻和小麦各处理籽粒氮、磷吸收量均高于秸秆,而秸秆钾吸收量明显高于籽粒;随着钾肥投入的增加,水稻和小麦钾吸收量也明显呈上升趋势,水稻收获后各处理钾素均出现亏缺,但随着施钾量的提高,钾素亏缺程度减轻;小麦施钾(K2O)117 kg/hm2以上时,农田钾素出现相应盈余。水稻或稻麦合计,钾肥利用率均随着施钾量增多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保证稻麦高产高效,维持土壤钾素肥力考虑,水稻施钾(K2O)156 kg/hm2、小麦施钾117 kg/hm2可作为类似生产条件农区的钾肥推荐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MHCⅡ类基因与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家畜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类高度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区域。绵羊MHCⅡ类分子由于具有高度的基因多态性,使其在遗传、进化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备受青睐。论文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外不同绵羊品种MHCⅡ类基因与疾病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绵羊MHCⅡ类基因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绵羊 遗传多态性 抗病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量水平下冷浸田水稻氮和钾的吸收特征研究
《土壤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氮用量对冷浸田水稻氮钾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探求在冷浸田水稻氮肥适宜用量;以D优202水稻品种为材料,田间试验研究6个不同氮量(0、45、90、135、180、225 kg hm-2)下水稻含氮量、含钾量、氮和钾的积累量以及产量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在冷浸田开沟降渍的条件下,在0~225 kg hm-2纯氮范围内,随氮肥水平的增加,水稻含氮量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均显著增加,成熟期先增后减,含钾量除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外其他时期均显著降低,含氮量相应提高含钾量会有所降低;植株氮和钾的积累量基本具有相同的趋势,先增加后减少。分析表明:水稻各个生育阶段的氮、钾与稻谷产量均呈正相关,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氮和钾吸收利用的提高,但氮肥过高时氮和钾吸收利用不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在磷钾一定的条件下,冷浸田水稻最高产量施氮量为169.0 kg hm-2,经济施氮量为153.9 kg 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部分地方禽种FMO3基因频率分布研究
《中国家禽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主要研究鱼腥味基因(FMO3)T329S突变位点在安徽省4个地方鸡种和2个地方鸭种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采用PCR-RFLP方法对黄山黑鸡、淮南麻黄鸡、皖南三黄鸡、五华鸡和巢湖鸭、枞阳媒鸭等地方群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4个安徽地方鸡种均存在鱼腥味综合征易感基因型(SS)个体,其中皖南三黄鸡SS基因型频率最高,为6.6%,淮南麻黄鸡次之,为4.4%,黄山黑鸡和五华鸡最低,为1.6%,该基因型频率不高,可以通过分子辅助选择技术予以剔除。对2个安徽地方鸭种的研究表明鸭FMO3基因序列与鸡非常相似,SS基因型频率较低,巢湖鸭和枞阳媒鸭分别为4.3%和7.1%,其余为TS型,未检测到TT型。该突变位点对鸭蛋风味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组育种值估计的贝叶斯方法
《遗传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因组育种值估计是基因组选择的重要环节,基因组育种值的准确性是基因组选择成功应用的关键,而其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估计方法。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基因组育种值估计方法是贝叶斯(Bayes)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两大类方法。文章系统介绍了目前已提出的各种Bayes方法,并总结了该类方法的估计效果和各方面的改进。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研究结果都表明,Bayes类方法估计基因组育种值的准确性优于BLUP类方法,特别对于存在较大效应QTL的性状其优势更明显。由于Bayes方法的理论和计算过程相对复杂,目前其在实际育种中的运用不如BLUP类方法普遍,但随着快速算法的开发和计算机硬件的改进,计算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另外,随着对基因组和性状遗传结构研究的深入开展,能为Bayes方法提供更为准确的先验信息,从而使Bayes方法估计基因组育种值准确性的优势更加突出,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