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苗期受渍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苗期渍水7 d降低夏玉米产量,降幅达24.2%~25.7%,氮肥后移能够减轻苗期渍害对产量的影响。玉米产量与穗粒数的相关性大于与千粒重的相关性;吐丝期最大LAI和收获指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粒叶比与产量间无显著相关性。苗期渍水7 d降低群体LAI,氮肥后移能增大穗位层和穗上层叶片的LAI以弥补穗下层LAI降低导致的群体LAI下降,且弥补的效应大于渍害导致穗下层LAI降低的效应,进而使得苗期渍水7 d下氮肥后移的群体LAI较氮肥前移增大。苗期渍水7 d显著降低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渍水使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转运量增大;氮肥前移处理使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增大,但不利于吐丝后籽粒干物质积累,氮肥后移处理则显著提高了吐丝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苗期渍水7 d使夏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量下降,吐丝后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吐丝后籽粒氮素积累量低于对照,表明苗期渍水7 d处理不利于籽粒中氮素的积累。氮肥后移能够提高成熟期籽粒及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渍水7 d处理使氮素吸收效率和偏生产力显著低于对照,随着氮肥后移,氮素吸收效率提高0.9%~18.2%、偏生产力提高1.0%~17.5%。
关键词: 夏玉米 渍水 氮肥后移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 氮素吸收


亳州烟区烟叶质量特点分析与风格特色定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亳州烟叶质量风格特色,对亳州4个不同区域103个烟叶样品进行了常规化学分析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亳州烟叶主体为浓香型风格特征,香韵表现以干草香、正甜香为主,以木香、焦香香韵为辅。将亳州烟叶按照香气尚足、杂气较轻;香气有、杂气稍显;香气较弱、杂气较重3个级别进行划分,2014年样品各档次比例分别为42.8%,36.8%,21.4%,总体可用性较2013年有所提升。整体质量中等水平,并且存在香气偏弱、杂气稍显、燃烧性稍差等问题。亳州烟区下部叶糖碱比偏高,中上部叶氮碱比偏低;烟叶钾含量偏低,氯含量偏高,钾氯比偏低。因此,提钾降氯将是进一步提高亳州烟叶质量,突出烟叶风格特点的重要任务之一。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快速检测辣椒疫霉菌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重要植物病原菌,能造成植株坏死、果实腐烂,严重影响产量[1]。辣椒疫霉侵染植物的早期病症并不明显,易被忽视。因此,对辣椒疫霉早期快速、准确检测显得尤为重要。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动植物病原物检测的重要方法,但需要较昂贵的仪器、试剂与耗材,后期的电泳检测也费时费力,致使这一技术很难在生产一线普及推广。Notomi等2000年研发了环介


不同耕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土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皖南地区4种典型耕作模式(单季稻种植、油稻轮作、麦稻轮作、烟稻轮作)的土壤和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种植相比,轮作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麦稻轮作和烟稻轮作土壤体积质量显著增加,孔隙度显著降低;麦稻轮作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5.8%和47.8%;烟稻轮作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68.2%,速效磷含量提高109.5%。油稻轮作和烟稻轮作总产值比单季稻种植分别显著增加35.3%和155.5%。为解决轮作对土壤的不良影响,要注重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以改善土壤体积质量和孔隙度;麦稻轮作应重点解决土壤p H降低的问题;烟稻轮作要减少烟后晚稻的磷肥和钾肥施用量。总体而言,油稻轮作和烟稻轮作是皖南地区维护农田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耕作模式。


一个粳稻来源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7001S是一个广谱抗稻瘟病的粳稻两用核不育系,对来自全国不同稻区的22株稻瘟病菌系均表现为高度抗性。通过构建7001S/80-4B F2群体的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表明,F2分离单株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呈明显的抗、感双峰分布,抗感分离符合3﹕1的理论比例,说明粳稻7001S对稻瘟病菌的抗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或一个显性QTL位点控制,并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进一步通过扩大遗传群体和分子标记开发,利用基于BSA的隐性群体分析技术,将目的基因精细定位于P21-2415和RM27322之间约310 kb的范围内,并获得了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紧密连锁和共分离分子标记,同时对目标基因所在区域进行基因预测,初步确定了候选基因。为进一步开展该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和抗病机理研究,以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稻瘟病 7001S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遗传分析 精细定位


雏鸡感染鸡白痢沙门菌后禽β-防御素6和鸡Toll样受体15在肠道转录与定位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分析雏鸡感染鸡白痢沙门菌后,禽β-防御素6(AvBD6)和鸡Toll样受体15(ChTLR15)在小肠内的分布及表达规律。本研究用鸡白痢沙门菌感染14日龄的雏鸡,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取雏鸡的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AvBD6和ChTLR15在小肠组织内的定位和mRNA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显示,雏鸡感染鸡白痢沙门菌后,AvBD6和ChTLR15在各肠段组织中均有转录,其中在十二指肠相对转录量最高,在0~24h内呈上升趋势,24~48h相对转录量呈下降趋势,在24h的转录量极显著高于0和6h(P<0.01),且AvBD6在24h的转录量显著高于12h(P<0.05)。AvBD6和ChTLR15mRNA在小肠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主要分布在肠绒毛的中央乳糜管中,在十二指肠中荧光信号最强。结果表明,雏鸡感染鸡白痢沙门菌后,AvBD6和ChTLR15mRNA在鸡小肠中的分布和表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参与肠道免疫调节功能。
关键词: 鸡白痢沙门菌 荧光定量RT-PCR 原位杂交 禽β-防御素6 鸡Toll样受体15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不同形态氮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水利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巢湖流域稻麦(油)轮作区水稻季减少农田氮素流失的有效耕作措施,降低其对湖区水质的威胁,采用野外定位观测试验并结合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连续两年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总氮(TN)、溶解态氮(DN)、溶解态有机氮(DO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稻田施用尿素后第2天或第4天田面水的TN、DN、DON和NH4+-N浓度达到峰值,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降低,至8~10 d后趋于稳定;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内,NO3--N浓度普遍较低;尿素施用后8~10 d之内是控制稻田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秸秆还田降低这一时期TN、DN、NH4+-N浓度的效果显著,而DON浓度差异未达显著水平。DN是稻田田面水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所占TN比例达63.2%~88.8%,尿素施用后6 d内DN又以NH4+-N为主,NH4+-N所占TN的比例为33.8%~69.9%。DON是稻田田面水氮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效应不容忽视。秸秆还田还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增产幅度分别为12.25%和7.68%,平均为9.96%。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秸秆还田可以作为控制稻田氮素流失的措施在巢湖流域使用。


烟农19叶绿素荧光、光合特性及产量对播期和密度的响应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光合效应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了6个播期和4种密度对小麦品种烟农19(半冬偏冬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播期下,小麦抽穗期和灌浆中期的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以10月10日(S2、正常播种)和10月17日(S3、适度晚播)播种的最高。同一密度下,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及灌浆中期的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ETR和ΦpsⅡ)皆以10月10日和10月17日播种的最高,且同一播期下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在合理播期10月10日和10月17日及适宜密度120万株/hm2(M1)和210万株/hm2(M2)下表现最优。2年小麦高产播期密度组合皆为S2M1、S2M2、S3M1和S3M2,其产量2011年分别为7 892.8,7 978.6,7 996.2,8 020.6 kg/hm2,2012年分别为7 911.5,7 978.6,7 970.1,8 032.9 kg/hm2。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与产量呈直线正相关关系。研究得出,淮北地区烟农19的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10月17日,适宜密度为基本苗120~210万株/hm2。


药用植物‘海螺’望春花蕾用林栽培模式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确保地道中药材‘海螺’望春花的质量、提高产量,连续多年对‘海螺’望春花蕾用林系列栽培措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从‘海螺’望春花的品种母树上采种子和穗条进行播种及嫁接,其品质优于普通望春花;选择丘陵岗地反坡梯状整地和鱼鳞坑施肥能保证土壤肥力;以2 m×3 m的株行距,每公顷1650株的密度密植栽培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嫁接和矮化技术能提早结实并保护采蕾母树持续经营。研究有利于‘海螺’望春花的种源的保护、纯化,使单位面积的产蕾量提高67%;嫁接苗植株提早3~4年产蕾;矮化技术使树高降低到4 m以下,蕾产量提高30%,同时有利于生产的安全性;制定了蕾用林的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控措施。上述’海螺’望春花蕾用林系列丰产措施为今后发展望春花,促进其优质、稳产、丰产提供了技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