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两优289

杂交水稻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优289是湖北谷神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选育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于2012年4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抗倒性好、适应性广和易制种等特点。总结了其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两优289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宁酸对不同pH茶园土壤中活性铝形态分布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云南省普洱市和江西省南昌县两地典型的茶园土壤,通过添加HCl和Ca(OH)2调节土壤pH,研究不同pH(3.0、3.5、4.0、4.5)茶园土壤添加0.4 mmol·kg 1、2.0 mmol·kg 1、4.0 mmol·kg 1、8.0 mmol·kg 1、12.0 mmol·kg 1单宁酸后,活性铝形态交换态铝(Al3+)、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酸溶无机铝[Al(OH)03]和腐殖酸铝[Al-H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单宁酸添加量为0~0.4 mmol·kg 1和0~2.0 mmol·kg 1时,江西南昌和云南普洱茶园土壤中交换态铝随土壤pH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羟基态铝、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呈逐渐上升趋势;当单宁酸浓度增至2.0 mmol·kg 1以上时,随土壤pH的增加,单宁酸对活性铝释放的抑制作用增强,各形态活性铝含量都较低,且不同pH处理土壤间的差异不显著。0~20 cm土层土壤与20~40 cm土层土壤变化规律大致相似,总体上看,下层土壤活性铝总量高于上层。云南普洱茶园土壤活性铝总量明显高于江西南昌的茶园土壤。相关分析表明,0~20 cm土层土壤中,pH与羟基态铝、腐殖酸铝、土壤酸碱缓冲容量(pHBC)呈正相关(r=0.796,P<0.01;r=0.960,P<0.01;r=0.852,P<0.01);pHBC与交换态铝、羟基态铝呈负相关(r=0.904,P<0.01;r=0.645,P<0.05),而与腐殖酸铝呈正相关(r=0.795,P<0.01)。同时,单宁酸加入浓度为0~0.4 mmol·kg 1时,土壤pH明显上升,之后随着单宁酸加入浓度的增加土壤pH持续下降,土壤pH(YpH)与单宁浓度(CDN)在此阶段基本符合方程:YpH=0.04CDN+3.82(R2=0.95,P<0.01)的线性变化趋势,在单宁酸浓度达到8.0~12.0 mmol·kg 1时,土壤pH基本不再变化。

关键词: 单宁酸 茶园土壤 活性铝 土壤 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配方施肥对油茶果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安徽省金引系油茶最适宜的施肥配方,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配方3对油茶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强,对产量的提高幅度最大,即基施:N 75.84g/株、P2O5100g/株、K2O 54.17g/株、有机肥500g/株、B 10g/株、Zn 20g/株,追施:N 134.16g/株、K2O 95.83g/株、有机肥500g/株。与当地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施肥配方3处理油茶株高、地径粗度分别显著提高45.88%、38.24%,春梢长度、粗度显著提高22.77%、15.56%,产量显著提高47.22%,干籽含油率、鲜果含油率分别增加9.76%、19.17%。

关键词: 油茶 配方施肥 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SMV株系的鉴定及其抗源筛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株系的最新组成、分布及消长动态,以及筛选对流行株系的抗性种质,2009-2010年广泛采集安徽省各大豆主产区疑似SMV病样461份,采用生物学及血清学方法鉴定得到83个SMV分离物。用全国统一的10个鉴别寄主对这些分离物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4个SMV株系,如SC3~SC9、SC11、SC13~SC15、SC17、SC19和SC22,其中SC5、SC11、SC14、SC15、SC17、SC19和SC22是本研究在大豆主产区新发现的。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SMV株系SC3和SC7仍为目前安徽省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分别占分离物总数的16.9%和25.3%;其次为新发现的强毒株系SC15,在安徽省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比率为12.1%。针对流行株系SC3和SC7的抗源筛选结果表明,来自参加安徽省区试的149份资源中有中作J8023、中黄45、L85-2308、中涡47号和濉科13等5份材料对SC3表现高抗,中黄45、宿03-4-1-4和鲁06-7等9份材料对SC7表现高抗;参加我国南方区试的95份种质资源中有13份对强毒株系SC15表现抗病,占鉴定品种的13.7%。本研究明确了安徽省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及变化趋势,筛选出针对SMV流行株系的抗源,为培育抗病品种和抗病品种布局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株系鉴定 抗源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南麻黄鸡CRBP2基因第3外显子PCR-SSCP多态性及其与蛋品质的相关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淮南麻黄鸡CRBP2基因第3外显子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分析其与蛋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淮南麻黄鸡样本群中CRBP2基因第3外显子存在C/T的突变位点,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CC、CT和TT),C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45和0.55,多态信息含量和杂合度分别为0.37和0.47,表明该位点处于中度多态。χ2适合性检验表明淮南麻黄鸡样本群在该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淮南麻黄鸡CRBP2基因第3外显子各基因型间开产日龄、蛋形指数、蛋壳厚度、蛋壳强度、蛋黄色泽和蛋黄比率差异不显著(P>0.05),CC基因型的开产蛋重和30周龄蛋重分别比TT基因型高1.66%和2.60%(P<0.05),TT基因型的哈氏单位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P<0.05)。

关键词: 淮南麻黄鸡 CRBP2基因 多态性 蛋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0%稻瘟灵展膜油剂在水稻、田水及土壤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分析

农药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方法]稻瘟灵是我国水稻生产上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杀菌剂之一。为明确30%稻瘟灵展膜油剂在水稻植株、田水及土壤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分别于2011、2012年在水稻田进行稻瘟病防治试验,并在施药后不同时期采集水稻、田水及土壤样本,通过气谱(配ECD检测器)进行相关样本的药剂残留检测。[结果]2011年,稻瘟灵在水稻植株、田水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37.549 0 mg/kg、1.334 6 mg/L和0.130 1 mg/kg,半衰期(t1/2)分别为4.2、5.2、15.6 d;2012年,稻瘟灵在水稻植株、田水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26.867 6 mg/kg、0.927 7 mg/L和0.325 4 mg/kg,t1/2分别为4.9、5.0、13.6 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稻瘟灵在糙米、稻壳、稻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113 0~1.947 4、2.835 6~10.123 6、0.321 7~2.583 7、<0.002~0.124 7 mg/kg。[结论]30%稻瘟灵展膜油剂可以在水稻上使用,但施药剂量最高为540 g/hm2,施药1次,采收间隔期为28 d。

关键词: 稻瘟灵 展膜油剂 气相色谱(配ECD检测器) 农药残留 降解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胚乳表达药用重组蛋白研究进展

中国新药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于目前居高不下的药价及某些疑难杂症而言,采用植物表达体系生产药物是非常有效的解决途径。在植物表达系统中,水稻胚乳是公认的表达药用重组蛋白的理想工具之一。然而由于表达水平、蛋白活性及公众担忧等技术或非技术的因素,至今尚无转基因水稻胚乳表达体系进入商业化生产药用重组蛋白阶段。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在水稻胚乳中表达的各类药用蛋白的研究进展,从目标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启动子选用、目标蛋白定位、人源化活性及蛋白储藏等方面介绍了水稻胚乳表达系统的改良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药用蛋白的具体限制因子,并展望该体系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稻胚乳 生物反应器 药用重组蛋白 表达系统优化 糖基化修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方法测定茶树根际和根围土细菌群落丰富度,结合土壤pH和C/N分析影响因子,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特异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最后利用比色法对茶树根系生长素(IA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茶树根际和根围土细菌的群落的变化以及对茶树根系生长的促进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能明显增加土壤C/N,C/N与细菌丰富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3(P<0.05);有机肥与化肥(7:3)的处理,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有机肥与化肥(95:5)的处理,根围土中的细菌多样性最高;化肥和有机肥会影响特异菌种的定殖效率;茶树根生长素(IAA)定量测定发现,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的处理,根系IAA的含量也最高。研究表明有机肥施用能提高节土壤C/N和微生物区系多样性但对土壤pH的提升有限;C/N与茶树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正相关。

关键词: 茶树 施肥 C/N 细菌多样性 IA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紫色土旱坡地团聚体与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色土旱坡地长期肥料试验地为平台,采用钢珠与湿筛的方法对团聚体有机碳进行分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耕作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大于2 mm和0.25~2 mm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数、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贡献率,促进土壤有机碳向大团聚体富集;有机、无机配施可显著提高大团聚体中颗粒态有机碳(POM)、微团聚体有机碳(mM)和粉黏结合态有机碳(SC)的含量和储量,并提高POM组分的贡献率,促进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向颗粒态富集,这说明增施有机肥更利于大团聚体对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库的保护和储存;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有机碳及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储量绝大部分以SC形式存在,大团聚体中SC组分储量的提高有利于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累积,且在有机、无机肥配施中使用秸秆的效果优于猪厩肥。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团聚体 颗粒态有机碳 旱坡地 紫色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芽胞杆菌对青脚麻鸡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及盲肠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配比的地衣芽胞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对青脚麻鸡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盲肠菌群及死淘率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配比。将600只青脚麻鸡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Ⅱ组~Ⅵ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菌落数配比的地衣芽胞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依次为0.50%∶0.50%、0.33%∶0.66%、0.25%∶0.75%、0.66%∶0.33%、0.75%∶0.25%,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Ⅴ组青脚麻鸡的试验末体重、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青脚麻鸡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整个试验阶段的死淘率最低(P<0.05)。56 d后,与其他各组相比,Ⅴ组的青脚麻鸡血浆中的总抗氧化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菌落数配比为0.66%∶0.33%的复合芽孢杆菌后盲肠内容物中乳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数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饲粮添加菌落数配比为0.66%∶0.33%的复合芽胞杆菌(地衣芽胞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可显著提高青脚麻鸡的生产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改善肠道菌群,从而降低死淘率。

关键词: 复合芽胞杆菌 青脚麻鸡 生产性能 抗氧化性能 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