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茶加工过程中纤维素酶和主要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红茶在日光萎凋、揉捻、发酵等加工工序中纤维素酶和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凫早2号(C.sinensis cv.Fuzao2)为原料,测定红茶加工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内切葡聚糖酶及外切葡聚糖酶的活性,同时分析了可溶性糖、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儿茶素总量、氨基酸总量在日光萎凋阶段结束后达到最高值,分别是0.091 U(10 min)-1·m L-1、97.6 mg/g、38.9315 mg/g,揉捻阶段迅速下降后趋于稳定;内切葡聚糖酶活性在日光萎凋开始至发酵结束呈持续上升趋势,从0.19 U(10 min)~(-1)·m L~(-1)增加至0.51 U(10 min)~(-1)·m L~(-1);可溶性糖含量在揉捻、发酵期间下降迅速,而外切葡聚糖酶活性和咖啡碱含量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变化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食用菌生产加工现状及展望
《园艺与种苗 》 2013
摘要:基于我国及安徽省食用菌生产加工概况,分析了安徽省食用菌生产加工存在的问题,并从开发功能性食品及休闲食品等方面对食用菌产业开发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椿保鲜加工现状及展望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2
摘要:香椿产业开发前景广阔,然而其不易贮藏的特性阻碍了香椿的产业化进程。主要介绍了香椿的各种保鲜加工方法,为以后更加深入进行香椿保鲜和加工研究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茶树良种加工祁红香螺的品质比较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祁门槠叶’为对照,选取‘安徽1号’、‘安徽3号’和‘凫早2号’3个国家级无性良种为试验对象,按照相同采制标准制成祁红香螺茶样,通过对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结果和感官审评的比较,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对祁红香螺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无性良种茶样的内含物质丰富,生化成分比例协调;形美质优,感观审评5项因子的综合评分皆高于对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凫早2号’、‘安徽3号’、‘安徽1号’‘、祁门槠叶’,说明3个国家级无性茶树良种均可作为生产祁红香螺的选用品种,尤其以‘凫早2号’、‘安徽3号’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