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498条记录
江淮中部播期对夏玉米产量与灌浆特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夏玉米品种庐玉9105为供试材料,设置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和7月5日4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每推迟10 d,播种到吐丝期平均缩短3.3 d,吐丝期到生理成熟期平均延长5.4 d。播期显著影响玉米产量,2年中6月5日和6月15日播期产量和穗粒数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其中6月15日平均产量最高;百粒重表现为6月25日播期最大。灌浆特性分析表明,播期推迟,灌浆持续期延长,平均灌浆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玉米产量与穗粒数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对产量贡献率为56.1%;随播期推迟,百粒重增大的趋势不能弥补穗粒数降低导致的产量降低,穗粒数降低为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综上,江淮中部夏玉米适宜播期为6月15日以前。

关键词: 播期 夏玉米 穗粒数 灌浆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微省不同生态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影响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于2023年小麦收获期开展田间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比较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差异以及影响小麦高产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同时运用经验权重、综合权重以及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表现为淮北>沿淮>江淮>沿江。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速效钾(A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B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影响小麦产量的土壤肥力因子重要性排序为SOM>AP>TN>TP>AN>TK>pH>BD>AK,除TK、AK和AN以外,其他土壤养分指标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和BD与SOM和AN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权重法得出的土壤肥力指数(SFI)范围为0.58~0.89,小麦产量与其SFI极显著相关。沿淮和淮北生态区旱茬小麦产量分别达到9.00 t·hm-2和11.25 t·hm-2的土壤肥力等级为Ⅰ级,江淮和沿江生态区稻茬小麦产量达到7.5、6.00 t·hm-2的土壤肥力等级分别为Ⅱ级和Ⅲ级。沿江生态区小麦高产的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为AP和SOM,江淮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BD和AP,沿淮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TP和pH,淮北生态区主要限制因子为土壤pH、AP和BD。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土壤肥力 生态区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姜资源品质与产量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2025

摘要:以霍山小黄姜、水口生姜、马厂黄姜、洪里生姜、临泉狮子头、临泉小黄姜、岳西小黄姜、舒城小黄姜、广西红芽姜、金寨小黄姜、铜陵白姜等16份地方生姜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品质与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岳西小黄姜的姜辣素总和最高(22 548.290μg/g),最低为临泉小黄姜(13 694.800μg/g);粗纤维含量最高为西林火姜(46.707 mg/g),最低为玉林园肉生姜(3.437 mg/g);粗蛋白含量最高为玉林园肉生姜(311.863 mg/g),最低为水口生姜(200.917 mg/g);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临泉狮子头(91.687 mg/g),最低为水口生姜(31.000 mg/g);含水量最高为玉林园肉生姜(932.53 g/kg),最低为铜陵白姜(90.420 mg/g);产量最高是广西红芽姜(108 075.0 kg/hm2),最低是水口生姜(74 475.0 kg/hm2)。岳西小黄姜、马厂黄姜、平顶4号、洪里生姜和临泉狮子头可以作为生产生姜调味品的育种材料。马厂黄姜、平顶4号、水口生姜、金寨小黄姜、石塘姜、玉林园肉生姜和舒城小黄姜适合以嫩姜进行加工。广西红芽姜、临泉狮子头、岳西小黄姜、洪里生姜、平顶4号、马厂黄姜、铜陵白姜和西林火姜更符合产量育种需求。

关键词: 生姜 姜辣素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发展及技术要点

中国稻米 2025

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高低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协调水稻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所面临的重点与难点。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将肥料侧深施用与水稻秧苗的机械移栽融为一体,有效替代了传统撒施肥料方式,具有显著提升肥料利用率、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优点。基于作者所在团队多年来的深入研究与丰富实践,紧密围绕侧深施肥技术的发展历程、核心技术要点、限制因素以及相应的参考建议等方面,综述了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在推广机插侧深施肥技术过程中,应当重视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水稻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协调发展,为我国农业向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可持续生产模式转型提供支持。

关键词: 水稻 机插侧深施肥 资源高效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6-2021年黄淮南部区试大豆品系(种)产量性状的比较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黄淮南部合理布局大豆高产品种,对2016-2021年黄淮南部177份参试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试点、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其次是株高和底荚高度,全生育期变异幅度最小.2016-2021年参试大豆品系(种)不同年份平均产量变化范围为2735.00~2918.00 kg·hm-2,平均产量最高的年份为2020年;参试大豆品系(种)在四个不同省份试点中,大豆品系(种)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山东试点品系(种)株高、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高于其它试点,平均产量最高,达3156.32 kg·hm-2;安徽试点的平均产量最低,仅为2471.15 kg·hm-2;主要不同来源参试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与单株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产量最高的是河南,平均产量为2927.41 kg·hm-2,其次是来源于江苏的品系(种);主要不同育种单位中,平均产量最高的选育单位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选育的大豆品系(种)平均产量为3063.87 kg·hm-2,其在河南和山东试点的平均产量高达3100.42和3491.20 kg·hm-2.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南部不同省份之间大豆产量差异主要与区域有关,不同年份、不同来源及主要不同育种单位间的大豆品系(种)产量也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大豆 黄淮南部 品系 产量 区试 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堆肥替代化肥还田配施菌悬液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堆肥还田在农业生产中是对化肥减量施用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达到增产的目的,采用秸秆堆肥替代化肥配施微生物菌悬液的方法,以秸秆堆肥替代化肥为主区(A),微生物菌悬液(固氮螺菌、复合菌悬液)为裂区(W)设计试验,研究不同比例堆肥还田配施菌剂后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从而为秸秆有效还田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CKW0(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尿素)相比,A1W0处理(607.5 kg/hm~2复合肥+405 kg/hm~2尿素+75 t/hm~2堆肥)、A2W0处理(540 kg/hm~2复合肥+360 kg/hm~2尿素+10 t/hm~2堆肥)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5.32%、13.62%;在CK(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尿素)处理中,W1(喷施固氮螺菌悬液)、W2处理(喷施复合菌悬液)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比W0处理(不喷施菌悬液)增长了4.28%、3.25%;在脲酶活性方面,在A1(堆肥替代化肥10%)处理下,W1、W2处理的脲酶活性分别比W0处理提高了36.65%、7.56%;在CK(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尿素)处理中,W1、W2处理的Shannon指数分别比W0处理提高了10.39%、3.34%,经过微生物菌剂和堆肥替代化肥还田配合施用,固氮螺菌的效果好于复合菌剂,在不同堆肥还田比例上喷施菌剂,与对照相比,2种菌悬液均能提高水稻产量。其中堆肥替代10%化肥配施固氮螺菌处理对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促进水稻生长、在化肥减量的同时实现水稻增产,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意义。

关键词: 堆肥还田 微生物菌悬液 水稻 产量 品质 微生物 群落结构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减施下不同生物质炭对大棚辣椒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国蔬菜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考察化肥减施条件下两种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在辣椒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氮磷钾总养分量减少30%以上的条件下,生物质炭1号(T1)、生物质炭2号(T2)均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大棚辣椒的产量与品质.与不施生物质炭(CK)相比,T1和T2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5.57%和30.54%,辣椒产量分别提高了16.28%和12.66%,差异均显著;T1处理辣椒果实干物质、VC含量均最高,T2处理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均最高.综合对比两种生物质炭施肥处理效果,T1处理促进辣椒增产的效果较好,T2处理提升辣椒品质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化肥减施 辣椒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设施栽培鲜食玉米“彩甜糯100”生长和产量对秋季播期的响应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鲜食玉米“彩甜糯100”为材料,设置8月14日、8月25日、9月4日和9月14日4个播期,研究秋季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生育期、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均气温降到10℃时采取设施大棚增温措施,8月14-25日播期处理玉米鲜穗可在冬季反季节上市;而9月4日之后播种,受低温冷害影响,鲜食玉米植株无法完成正常生命周期。与播期8月14日相比,播期8月25日鲜食玉米吐丝前和吐丝后生育期分别延长8和17 d,鲜穗在12月23日成熟;株高降低13.61%,穗长减小10.03%,秃尖长增加29.43%,穗粒数减少17.86%,产量降低13.68%,但效益增加35.52%,达71 910.00元/hm~2。因此,在沿江地区冬季采取设施大棚增温措施,8月14-25日播种鲜食玉米,鲜穗可反季节上市,效益较高;而9月4日之后不宜播种鲜食玉米。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秋季播期 设施栽培 反季节上市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不同生态环境下夏大豆新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新育成大豆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分析了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新品种比对照平均增减产-1.57%~4.10%,新品种的平均单株荚数比对照增加11.83%~23.45%,百粒重降低5.78%~10.94%,2021年新品种的平均每荚粒数比对照增加3.03%;新品种产量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及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67.74%、32.26%和16.13%,新品种产量与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及有效分枝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试验点次分别占总试验点次的38.71%、41.94%和38.71%;有5年高产新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有效分枝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有4年高产新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天数、主茎节数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普通新品种;安徽省大豆新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的增加。因此,在安徽省生态环境下,增加大豆品种的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适当延长品种营养生长期,增加主茎节数和有效分枝数均有利于提高品种产量

关键词: 安徽 大豆 新品种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北纬32°地区"一种两收"栽培模式的中稻品种筛选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2024

摘要:安徽霍邱成功探索出北纬32°地区早熟中稻“一种两收”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模式,霍邱再生稻产业科技特派团旨在持续筛选适宜北纬32°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抗倒、综合抗病性好、再生能力强的早熟中稻品种,助力再生稻产业提质增效,选择15个早熟中籼稻品种在北纬32°地区开展了筛选试验,在3月13日播种、4月21日移栽情况下对头季稻返青期冻死株率、株高、分蘖成穗率、每穴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全生育期、谷草比、产量水平以及7个目标品种再生季的穴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全生育期、产量水平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玖两优1212、泰两优1332、旱优82的再生能力强、稻米品质优,适宜在北纬32°地区作再生稻栽培;鑫两优香128、红香优银占、昱香两优馥香占整精米率高,抗倒性好,为优质类再生稻品种;荃两优丝苗、贡两优粤农丝苗、荃丝占的生育期长、再生能力较强,不适宜在北纬32°地区作再生稻栽培,适宜在温光资源较好的地区作再生稻栽培;其余品种再生能力弱,不适宜在北纬32°地区作再生稻栽培。

关键词: 中稻 “一种两收”栽培模式 品种 性状 产量 北纬32°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