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468条记录
一次性减量施用控释肥对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施用一次性减量控释肥与常规肥料对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研究一次性减量施用控释肥对棉花化肥减施增效的作用,为棉花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多重复田间试验,利用CI-110等仪器研究施用不同用量的控释肥和常规肥料条件下,棉花冠层结构、光合性能、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参数变化.[结果]一次性减量施用控释肥能保持棉花中后期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提高中下层透光性、增强光能截获能力、减少群体漏光损失,延缓叶片老化和光合功能衰退速率.各处理棉花盛花期、吐絮前期LAI与棉花总成铃数、单铃重及产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盛铃期与棉花僵烂铃比重极显著相关.研究一次性减N25%施用控释肥处理比一次性全量施用控释肥处理平均增产2.89%、比全量施用常规肥料处理平均增产5.53%、比减N 25%施用常规肥料处理平均增产14.89%、比不施氮肥对照平均增产50.96%.[结论]一次性减量施用控释肥可以构建合理的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增加棉花单株成铃数及产量,减少氮肥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一次性减N 25%施用控释肥(225 kg/hm2)为安徽省沿江棉区杂交棉适宜的氮肥用量.

关键词: 棉花 施肥量 冠层结构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钵苗育秧和群体起点构建对不同类型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以大穗型品种Y两优9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99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秧龄、播种量和株距配置对杂交中籼稻钵苗机插栽培条件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类型杂交中籼稻品种钵苗育秧适宜的播种量均以2~3粒/钵为宜,大穗型杂交中籼稻品种的适宜秧龄和株距配置分比为20~25d、15.7~20.7cm,穗粒兼顾型品种的适宜秧龄和株距分比为25~30d、12.4~15.7cm.

关键词: 钵苗机插 秧龄 播种量 株距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区有机物料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2017—2018年度在安徽省江淮水稻主产区布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F)、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FM)、单施化肥+秸秆还田(FS)。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及周年稻谷产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2017年产量没有明显差异,2018年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6.27%、9.79%和10.11%、9.81%。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双季稻地上部对N、P2O5、K2O的积累量,且主要表现在晚稻季,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效果优于秸秆还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2年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68.93%和57.77%。综上所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能保证安徽江淮丘陵区双季稻高产,并且能够培肥地力,有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双季稻 产量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中北部适宜钵苗机插栽培的杂交中籼稻品种筛选及特性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为筛选适宜江淮中北部地区钵苗机插的中籼稻品种,以丰两优4号为对照,50个产量潜力大的中籼稻品种为参试品种,对品种生育进程、产量和抗病性表现开展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生育期、产量、抗病性等表现,望两优511等12个品种生育期适中,产量水平较高,抗病性强,综合表现优异,适宜作为江淮中北部钵苗机插栽培的品种;隆两优华占等24个品种产量潜力较大,但需注意防控稻曲病或细菌性条斑病.

关键词: 品种筛选 产量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化肥减量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为探索水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促进安徽水稻绿色生产.研究了不同化肥减量模式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减少化学肥料用量的基础上,施用控失肥料显著增加水稻产量.与农户习惯施肥(T2)相比,控失肥处理(T3、T4、T5 )的水稻产量分别增加了7.91%、9.31%和10.32%,增产原因主要是穗数的增加,但一次性施用包膜控失肥(T6)下,其产量与农户习惯施肥无显著差异.控失肥处理(T4、T5)的水稻经济效益均高于农户习惯施肥,增幅为10.11%和10.97%.

关键词: 化肥减量 水稻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淮麦区赤霉病防治对22个小麦品种产量和产值影响

农业灾害研究 2020

摘要:赤霉病是安徽小麦生产上最具威胁病害之一,大流行年份可严重降低产量、质量安全和种植效益.为明确防治赤霉病对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粒率,籽粒商品质量,产量和产值效益影响,2017—2019年度选用22个小麦品种(白麦品种:12个,红麦品种:10个),在小麦扬花初期开展防治赤霉病1次(T1)和不防治处理(T0),分析2种处理下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粒率,籽粒商品质量,产量和产值效益,结果表明22个小麦品种赤霉病粒率(2018年度)、千粒重、容重、产量和产值在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与不防治相比,防治1次赤霉病后,赤霉病粒率由5.58%降至3.01%,降幅2.57%,相对防效42.96%(2018年),两年平均增加千粒重2.45 g,提高容重19.67 g/L,提高产量543.43 kg/hm2,增加产值1640.99元/hm2.供试白麦品种抗(耐)赤霉病能力弱于红麦品种,产量和产值效益高于红麦品种,赤霉病重发年份药剂防效较轻发年份显著.在小麦扬花初期开展1次赤霉病防治能有效降低赤霉病粒率,提升小麦籽粒商品质量,提高产量、增加产值,部分抗性弱品种在赤霉病重发年份需要增加防治次数.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产量 产值 沿淮麦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南沿江平原不同年限烟-稻轮作土壤团聚体组成与烤烟产质量的关系

土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安徽省皖南池州和宣城主要植烟区开展试验,研究了皖南沿江平原区典型水稻土在烟–稻轮作下团聚体组成变化与烤烟产质量的关系.试验共选择9个轮作年限田块,其中池州4个,分别为烟–稻轮作0(即种植单季稻)、2、4、9 a,宣城5个,分别为烟-稻轮作1、3、5、8、12 a.结果表明:池州地区烟–稻轮作土壤2~5 mm团聚体含量随轮作年限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宣城地区烟-稻轮作1 a时土壤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轮作年限土壤,且此级团聚体所占比例与轮作年限之间显著负相关.综合池州、宣城两地,随着轮作年限的增加,烤烟产量降低,但池州地区烟叶随着轮作年限的增加,中、上部叶中氯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上部叶中钾/氯比呈增加趋势;宣城地区其他轮作年限烟叶中、上部叶中糖/碱比均高于轮作1 a烟叶,且轮作5~8 a内适合优质烤烟生产(变化稳定).同时,池州地区上部烟叶刺激性和干燥感评分随着轮作年限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宣城地区上部叶香气特性评分随着轮作年限增加而增高.池州和宣城两地土壤2~5 mm团聚体含量与烤烟产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产量均受土壤2~5 mm团聚体pH的显著影响.池州地区土壤中2~5 mm团聚体含量与烟叶中总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建立随机森林模型发现,池州地区烟叶中总糖含量受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显著.土壤2~5 mm团聚体含量与理化性质对皖南烟区烤烟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施用秸秆、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等高效培育土壤团聚体的施肥方式,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烟田土壤质量,保障安徽皖南烤烟适产、稳产、优质和风味独特.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组成 烤烟 产量 品质 烟稻轮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胁迫下水稻生理特性变化及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高温热害已成为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研究水稻对高温热害的响应及耐温机制,对提高水稻耐热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水稻耐热性生理和分子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耐热水稻育种与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高温热害 耐温机制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影响的研究综述

农学学报 2020

摘要: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阐述了常见不同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根系特性、光合效应、品质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未来农业生产中进一步加强对耕作方式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指出今后农业生产中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土壤属性、作物种类及茬口类型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试图为中国农业生产中耕作方式更加合理的选择与运用及作物产量的提高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关键词: 农业生产 耕作方式 粮食作物 根系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两熟系统适期晚播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受气候变化影响,江淮地区稻麦两熟种植模式周年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该区域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通过播期调整优化两季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周年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稻麦播期组合,对其周年产量和资源配置与利用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T2)相比,稻麦双季适期晚播模式(T3)通过播期调整协调了两季间资源配置,将小麦季冗余的温光水资源转移给高贡献率作物水稻,水稻季积温、辐射、降雨资源分别占60.5%、46.5%和56.7%,小麦季分别占36.3%、50.0%和40.9%,两季间比值为1.67、0.94和1.39;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提高了水稻在周年产量中的占比;小麦产量显著降低,但变幅小于水稻;周年总产量提高了336.3 kg·hm-2.水稻季温度生产效率、光能生产效率和降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9.8%、5.6%和8.3%,小麦季资源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T3模式周年温、光、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4.8%、3.1%和6.0%.稻麦双季早播模式(T1)或双季过晚模式(T4)均不利于周年产量形成和资源利用.综上所述,充分挖掘水稻季的光温水资源利用潜力是进一步提升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潜力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粮食作物周年种植模式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稻-小麦两熟种植 产量 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