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498条记录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摘要:为探索设施番茄生产中最佳的有机无机配施比例,通过田间试验,设置5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分别为全量施用化肥(CK)、有机肥替代10%化学氮肥(T1)、有机肥替代20%化学氮肥(T2)、有机肥替代30%化学氮肥(T3)、有机肥替代40%化学氮肥(T4),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番茄株高和单果重无显著影响,而相较于CK处理,T3处理番茄的茎粗和单果数显著增加7.47%和9.40%。随着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增加,设施番茄产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产量大小为T3>T2>T1>CK>T4。与CK相比,T3和T4处理番茄的可溶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0.8%和8.8%,T3处理的番茄VC含量提高了10.7%。与CK相比,T2~T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7%~18.5%、9.9%~13.0%和25.6%~29.2%。综上所述,适宜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肥力,从而实现设施番茄化肥减施增效。

关键词: 番茄 有机肥替代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症青主要危害因子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大豆症青对大豆产量的具体影响,针对导致大豆症青的主要危害因子,设置不同的处理,筛选鉴定65 份大豆品种(系)的抗性,分析不同大豆症青危害因子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症青危害因子的抗性程度具有差异,T2 处理的症青敏感品种(系)数最少,有 53 份,占总数的81.54%;T4 处理的症青敏感品种数最多,有58 份,占总数的 89.23%.T4 和T5 复合危害因子处理的平均症青率较对照增加的幅度(263.87%~281.57%)比单个危害因子的幅度大(117.82%~151.58%).大豆症青不同危害因子的处理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7 个主要农艺性状中,主茎节数的5 个处理变化幅度均最小,平均降幅为7.71%,单株症青荚数的变化幅度均最大,平均增幅为 83.52%;从损失率来看,3 个产量相关性状中,百粒质量的5 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其损失率均最小,平均损失率为 8.70%,单株粒质量的 5 个处理损失率均最大,平均损失率为52.51%.综上,研究明确了大豆症青不同危害因子的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对单株粒质量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大豆 症青 产量 危害因子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化施肥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长江蔬菜 2023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667 m2基施鸡粪有机肥1100 kg+硫酸钾复合肥(17-17-17)50 kg、追施水溶性肥料(13-7-40)28 kg]相比,优化施肥2[OPT2,667 m2基施商品有机肥300 kg+硫酸钾复合肥(18-6-16)40 kg、追施水溶性肥料(16-6-30)28kg]的番茄茎粗、单株果数和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0.6%、11.2%和7.7%;OPT2处理的番茄可溶糖和VC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17.9%和30.5%.优化施肥措施的番茄经济效益均有所提高,番茄的纯收益表现为OPT2>OPT1>CK.因此,OPT2可在设施番茄生产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优化施肥 产量 品质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施乙烯利对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脱叶催熟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2023

摘要:为优化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的化学脱叶催熟技术、促进该棉区棉花生产方式的转变,试验于2020年在江苏大丰、江西九江和安徽安庆开展,设1 500、3 000 mL/hm2 50%噻苯·乙烯利单用及分别与1 500、3 000 mL/hm2 40%乙烯利混用共6个处理,同时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探讨50%噻苯·乙烯利与乙烯利配合使用对麦/油后直播棉脱叶率、吐絮率及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试验地点的棉田熟相分别为贪青晚熟、正常熟相和早衰,不同熟相类型棉田对化学脱叶催熟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化学脱叶催熟处理提高了大丰试验点贪青晚熟棉田的脱叶率(药后 14、28 d)和吐絮率(药后28 d),高剂量(3 000 mL/hm2)50%噻苯·乙烯利混用高剂量(3 000 mL/hm2)40%乙烯利的催熟效果和脱叶效果明显,但药后28 d的脱叶率和吐絮率均低于 90%,不能满足机械采收的要求.药后 14 d,仅高剂量 50%噻苯·乙烯利混用高剂量 40%乙烯利可使九江试验点正常熟相棉田的脱叶率和吐絮率显著提高到 90%以上;药后 28 d,单独使用低剂量(1 500 mL/hm2)50%噻苯·乙烯利的脱叶率和吐絮率也分别达到96.1%和97.9%.安庆试验点的早衰棉田自然脱叶和吐絮进程较快,所有处理均未表现出脱叶催熟作用.脱叶催熟处理降低了棉花铃质量,但铃数有增加趋势,因此,各类熟相棉田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不受影响,除马克隆值降低外,脱叶催熟不影响棉纤维品质.综上所述,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种植模式下,考虑到脱叶催熟效果的稳定性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推荐使用 50%噻苯·乙烯利1 500 mL/hm2进行脱叶催熟;如棉田出现贪青晚熟状况,用3 000 mL/hm2乙烯利配施3 000 mL/hm2噻苯·乙烯利可明显提高脱叶催熟效果.

关键词: 长江流域棉区 直播棉 脱叶催熟 产量 纤维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新型磷肥对黄瓜产量、品质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新型磷肥对黄瓜产量、品质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遴选适合黄瓜的最优新型磷肥品种,为土壤-黄瓜-新型磷肥匹配提供理论依据。选用不同新型磷肥进行田间栽培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以黄瓜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不施磷肥(CK)、普通磷酸二铵(DAP)、控失活化磷酸二铵(LC-DAP)和聚磷酸铵(APP)。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不同新型磷肥对黄瓜品质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基于室内培养试验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解析新型磷肥对磷有效性的化学增效机制。结果显示:与DAP处理相比,APP处理中黄瓜产量增加18.5%,黄瓜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了33.5%和16.7%,硝酸盐含量降低了3.7%。相比DAP处理,LC-DAP与APP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黄瓜植株磷素累积量(P<0.05),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7%和10.9%,磷肥贡献率分别提高了13.6%和13.4%;磷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70.4%和172.9%;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8.3%和18.5%,除磷肥吸收利用率外,LC-DAP与APP处理差异不大,APP处理磷肥吸收利用率增幅最大。通过XRD、FT-IR、和XPS等技术得出APP处理残留物的H2PO4-形态磷酸盐含量占比最高,为36.54%,比DAP处理高出15.0%,这表明施用APP可减少难溶性磷酸盐产生。结果表明,与普通磷酸二铵相比,控失活化磷酸二铵和聚磷酸铵均可显著提高黄瓜产量及磷肥利用率,并可改善品质,其中以聚磷酸铵效果最佳。聚磷酸铵可更有效地减少磷肥固定,提高土壤可溶性正磷酸盐含量,从而保障磷肥持续供应。

关键词: 新型磷肥 磷素转化 黄瓜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凉山州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示范效果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23

摘要:为了验证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的科学性和实际应用效果,解决凉山州烟叶等级结构偏低、部位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在凉山州会理县、盐源县、德昌县开展了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可有效提升凉山州烟叶等级结构,并且中、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也随之改善.其中,凉山州低海拔烟区宜采用"下部去除 3 片、上部去除 1 片"的去叶方式、中海拔烟区宜采用"下部去除 3 片、上部弃采 1 片"的去叶方式、高海拔烟区宜采用"下部去除 2 片、上部去除 2 片"的去叶方式去除不适用烟叶.

关键词: 烤烟 去除不适用烟叶技术 等级结构 产量 质量 四川凉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地区玉米品种适宜性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23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江淮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以生产中12个主推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从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及经济性状等角度开展该区域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度间和不同玉米品种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品种产量变异系数和产量可持续性指数不同,丰产稳产性品种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小,产量可持续性指数较大,且为抗锈病、抗倒伏品种.综合评价表明,庐玉9105、登海605、蠡玉16和庐玉9104抗锈病、抗倒伏,具有较强的丰产稳产性,适宜在江淮地区种植.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性状 产量 抗性 江淮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江地区露地鲜食玉米适宜播期确定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鲜食玉米“彩甜糯100”为材料,设置4月1、16日,5月1、16、31日,6月15、30日,7月15、30日和8月14日共10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鲜食玉米的生育期、产量和产值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露地播种条件下鲜食玉米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1)随播期推迟,鲜食玉米生育期呈长-短-长变化趋势,株高、秸秆鲜重及产量表现为高-低-高,穗粒数呈多-少-多变化趋势。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的鲜食玉米平均产量为20026.56kg·hm-2,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处理(P<0.05);7月30日播期处理直接销售鲜穗产值为70245.00元·hm-2,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68.66%~123.50%(P<0.05)。(2)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期内≥32℃日数占全生育期日数的56.25%~60.26%,高温积热较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处理高47.78%~54.46%;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进程加快,株高降低,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8月14日播种鲜食玉米,受灌浆期低温影响,鲜食玉米无法正常成熟收获。(3)鲜食玉米生育期与播种-吐丝期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气象因子与鲜食玉米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播种-吐丝期>10°C有效积温、降水量、日平均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吐丝-成熟期降水量、>10°C有效积温以及播种-吐丝期日照时数。鲜食玉米播种-吐丝期>10℃有效积温主要通过调节穗粒数影响产量。安徽省沿江地区春季4月1日-5月1日或夏季7月30日播种鲜食玉米,可延长鲜食玉米生育期,增加鲜食玉米植株物质积累,获得高产。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存在潜在高温风险。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播期 气象因子 生育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复合肥和播种量对机械旱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机械旱直播下控释复合肥和播种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籼稻和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连续3年开展了田间大区试验研究.每个水稻品种分别设置3个处理: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处理(OTA)、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增加播种量处理(OTA+S)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P).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机械旱直播下供试籼稻和粳稻的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相近,平均分别为8.9%和8.8%;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处理与增加播种量的一次性控释复合肥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同样,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提高了水稻群体的成穗率、地上部和根生物量、根冠比、收获指数和单株生物量,但同种品种下这些指标在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了水稻总氮素积累量,但显著增加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2个控释复合肥处理的净利润均高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其中OTA的净利润最高,籼稻OTA比FPP净利润增加了 41.1%,粳稻OTA比FPP净利润增加了 57.0%.因此,机械旱直播下一次性施控释复合肥可以促进水稻增产,节肥省工,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机械旱直播稻 控释复合肥 产量 物质积累 肥料偏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量及施氮方式对水稻田氨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用缓控释氮肥是降低稻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的常用措施之一.将缓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可以解决水稻对氮素的需求与降低氮素损失之间的矛盾.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以减少稻田氨挥发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以及降低环境污染为目的,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的方法,设置不施氮肥和施氮量分别为60(N60)、120(N120)、180(N180)、240(N240)kg·hm-25个施氮水平,以及氮肥一次性施用(SF)及氮肥一基二追(TF)2种施肥方式,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模式对水稻田氨挥发、氮肥利用率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田氨挥发损失量影响显著,同一施氮方式下,稻田土壤氨挥发损失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SF各处理氨挥发损失量为14.46~23.74 kg·hm-2,TF各处理的氨挥发损失量则为23.3~47.74 kg·hm-2,SF氨挥发损失量比TF降低37.9%~50.3%;氮肥施用方式显著影响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SF和TF的最大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出现在N180,分别为50.02%和38.68%;低施氮量(N60)和高施氮量(N240)时,TF氮肥偏生产力高于SF,而施氮量为120(N120)kg·hm-2、180(N180)kg·hm-2时,SF比TF氮肥偏生产力分别高出3.32和5.58 kg·kg-1;施氮量极显著影响水稻的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SF和TF的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N180和N240,且SF高于TF,两者相差465.3 kg·hm-2.缓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一次性施肥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氨挥发损失,同时提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且能在施氮量较低的情况下获得较高产量,在水稻氮肥管理上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用量 运筹模式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