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468条记录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基层农技推广 2022

摘要:明确杂交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为机插侧深施肥减量简化技术提供关键技术参数和量化指标。试验以杂交中籼稻为研究对象,以传统人工施肥、传统肥料基肥侧深施和不施肥为对照,设置基肥一次性侧深施减量10%、20%和30%,以及基肥侧深施减量20%+穗肥等处理,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同步侧深施肥可以减少1~2次施肥(分蘖肥和穗肥),同时在常规用量减量20%以内可以实现不减产,总量减量28.0%和36.7%减产幅度分别为7.7%和8.6%;在一次性侧深施肥减量简化处理中,在比传统用量减量10%的基础上,再次减量10%产量无明显变化,减量30%产量降幅在10%以内,且一次性基施和再次减量10%处理的施肥效益比传统施肥对照高5.7%~5.8%,可以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水稻 机插侧深施肥 简化减量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个水稻品种在稻鳖共生模式中的产量和效益比较试验

南方农业 2022

摘要:于2019年在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选择隆两优华占、南粳5055两个水稻品种,应用到稻鳖综合种养模式中,比较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稻鳖共生中的隆两优华占和南粳5055产量均高于相应的水稻单作组,并且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等产量性状也都高于相应的对照组;两种稻鳖共作组的总收益和投入产出比均显著高于试验对照组和常规对照组.因此认为,隆两优华占和南粳5055皆可用来作为大别山区稻鳖共生模式的水稻品种,其中隆两优华占在产量上更具优势.

关键词: 稻鳖共生 水稻品种 中华鳖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鳖共作中华鳖放养密度对稻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2022

摘要:设置4个中华鳖放养密度375(RT1)、437.5(RT2)、500(RT3)、562.5kg/hm2(RT4)的稻鳖共作田和1个常规种植稻田(RM),研究稻鳖共作中华鳖放养密度对稻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鳖共作田水稻产量略有下降,但由于价格较高,水稻产值高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中华鳖放养密度越大,产出的中华鳖总重量越大,而中华鳖个体的平均增重越小;稻鳖共作模式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稻田,是常规种植稻田的8~10倍;投放鳖苗在0.37kg左右时,密度为437.5kg/hm2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高.

关键词: 稻鳖共作 放养密度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氮不同替代量对辣椒产量·品质及土壤矿质态氮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摘要:研究不同有机氮替代量对辣椒产量、品质及土壤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为该地区辣椒优质高产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有机替代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相较于全量化肥,有机替代处理的辣椒产量增加2.3%~13.1%。辣椒果实中硝酸盐含量降低17.4%~31.2%,维生素C和还原糖含量则分别提高4.4%~11.5%和23.9%~63.5%。有机替代能够显著降低设施土壤中铵、硝态氮的累积,相较于全量化肥处理,有机替代处理0~10和1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分别减少24.6%~34.7%和6.7%~18.4%,铵态氮含量分别降低44.6%~55.7%和22.7%~40.8%。该试验条件下,有机氮替代50%时最有利于提高辣椒产量、品质以及减少土壤矿质态氮积累。

关键词: 有机替代 辣椒 产量 品质 硝态氮 铵态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设施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园艺与种苗 2021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设施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设施西瓜为研究对象,共设置3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1)、常规施肥(CK2)、生物有机肥+80%常规施肥(BOF),研究各施肥处理西瓜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与CK1和CK2相比,BOF处理西瓜单瓜重分别显著提高120.0%~128.1%和13.2%~17.7%,产量分别显著增加99.5%~134.7%和8.2%~9.8%。BOF处理西瓜的可溶性糖和VC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BOF处理的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与CK1和CK2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30.1%~37.2%和13.7%~16.3%。[结论]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在设施西瓜生产中应用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设施西瓜 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氮不同替代量对西兰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摘要:研究不同有机氮替代量对西兰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该地区西兰花优质高产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有机替代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西兰花产量和品质。相较于不施化肥和全量化肥处理,有机替代处理西兰花产量分别提高30.6%~43.7%和4.7%~15.3%,其中有机氮替代30%时产量增加幅度最大。西兰花硝酸盐含量在有机氮替代30%时较不施化肥处理降低12.9%,替代50%时提高26.2%;维生素C含量在有机氮替代30%和50%时分别增加21.0%和2.9%。有机氮替代对西兰花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不明显。该试验条件下,有机氮替代30%时最有利于提高西兰花产量及品质。

关键词: 有机替代 西兰花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方式对土壤无机氮变化、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氮肥运筹方式对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区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无机氮含量、玉米氮素积累与转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合理施肥,实现增产增效和轻简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18年在安徽省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进行,以庐玉9105为材料,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T1)、常规氮肥一次性基施(T2)、常规氮肥50%基施+50%拔节期追施(T3)、常规氮肥50%基施+50%大喇叭口期追施(T4)、50%常规氮肥+50%控失肥一次性基施(T5)、控失肥减氮25%一次性基施(T6)。T2~T5氮施用量为262.50 kg/hm2,T6为195.00 kg/hm2。系统分析了玉米生育期间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玉米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玉米产量、氮素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及氮肥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常规氮肥一次性基施T2低产低效。拔节期或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通过补充玉米生长中后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促进了玉米花后氮素积累,减少花前氮素转运,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NUE)、吸收效率(NUPE)、农学利用率(NAE)和偏生产力(NPFP)比T2分别增加6.89%~11.11%、18.84%~24.48%、7.15%~9.29%、23.49%~37.88%和6.89%~11.11%。T5处理玉米开花后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高于T2,其有利于耕层土壤氮素持续有效供应,增加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率和转运对籽粒贡献率比T2分别显著减少11.58%和22.16%,玉米产量、NUE、NUPE、NAE和NPFP分别达到9535.15 kg/hm2、36.01%、0.82 kg/kg、14.00kg/kg和36.32 kg/kg,比T2分别显著增加15.00%、27.88%、10.59%、51.14%和15.00%;其效果优于常规氮肥两次施用,经济效益比常规氮肥两次施用增加706.94~1302.08元/hm2。T6与T2玉米产量、效益相当,但NUE、NUPE、NAE和NPFP分别显著增加41.96%、37.41%、38.44%和35.74%,达到氮肥高效,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因此,在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区,50%常规氮肥与50%控失肥配施,能增产增效,实现一次性施肥轻简化生产。

关键词: 玉米 控失肥 一次性施肥 产量 氮素转运 氮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养分的综合效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开展了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等氮条件下有机肥配施化肥(FM)(有机肥全部于早稻季施用)3个处理,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土壤肥力进行分析,并连续2年(2018—2019年)对单施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的CH4和N2O排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产量,其中FM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与F处理相比,FM处理早稻和晚稻分别平均增产5.6%和7.2%,且增产效果随着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增加趋势。FM处理早稻、晚稻和周年轮作CH4排放量较F处理分别增加8.2%、4.8%和6.7%;但N2O排放量分别下降31.4%、5.0%和18.8%。尽管连续2年各处理双季稻轮作系统全球增温潜势差异不显著,但FM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F处理分别下降6.8%和8.5%。与F处理相比,FM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9.7%、4.1%、30.9%和2.5%。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有机肥集中于早稻季施用替代化肥是增加双季稻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和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双季稻 有机肥替代化肥 产量 土壤养分 温室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江淮区域气候变化对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光温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以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察站1992—2013年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发育期数据与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熟制作物物侯期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积温、辐射和降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3年沿淮淮北冬小麦-大豆种植模式,冬小麦播种期提前趋势显著(P<0.05),平均每10a提前3.03d,成熟期变化不显著,全生育期平均每10a增加3.54d;大豆播种期和开花期则显著推迟(P<0.05),平均每10 a推迟3.06 d和0.86 d,全生育期平均每10 a减少3.65 d。江淮冬小麦-一季稻模式,水稻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显著提前(P<0.05),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5.12 d、3.87 d和2.92 d,全生育增加2.2 d;小麦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表现为每10 a缩短0.8 d。沿江江南双季早稻物候期变化不明显,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0.6 d;晚稻平均每10 a播种期推迟1.14 d,抽穗期与成熟期分别提前0.71d和6.85 d,成熟期提前趋势显著(P<0.01),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5.17 d。沿淮淮北冬小麦与江淮一季稻以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积温呈增加趋势,大豆与江淮冬小麦积温减少。沿淮淮北与江淮冬小麦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辐射呈增加趋势,大豆与一季稻则表现为减少。不同种植模式第1季作物冬小麦和早稻的降水均有减少趋势,而第2季作物大豆、一季稻和晚稻则呈增加趋势。冬小麦-一季稻种植模式周年光温水生产效率最高。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积温和辐射与沿淮淮北冬小麦和沿江双季稻的产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光温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江淮一季稻积温过高和降水过多也限制产量提升。气候变化改变了两熟制粮食作物物侯期,进一步影响了光温水气候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效率。通过改良品种、改变播栽时间、提高抗逆性等适应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江淮区域 两熟制 物候期 产量 气候资源 资源分配特征 资源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对不同品种大麦饲草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播期对不同品种大麦饲草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4个播期(因素A),以4个多棱饲料大麦品种(因素B)为材料,比较分蘖期饲草及成熟期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播期对饲草产量影响较大,对籽粒产量影响较小。早播能增加刈割次数,提高饲草产量,其中播期A1(9月30日)饲草鲜质量(12.44 t/hm2)和干质量(1.49 t/hm2)最高。品种间饲草及籽粒产量差异均显著。品种B2(皖饲啤14008)饲草鲜质量(10.51 t/hm2)和干质量(1.38 t/hm2)最高,籽粒产量(1.82 t/hm2)居第2位,品种B1(扬饲麦1号)籽粒产量最高(3.58 t/hm2),饲草鲜质量(9.00 t/hm2)和干质量(1.17 t/hm2)居第2位,两者均可作为饲草及籽粒兼用型品种。播期对饲草品质影响较大,对籽粒品质影响较小。播期间饲草品质除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差异均显著,其中播期A2和A4相应性状值较高。品种间饲草品质基本无差异,参试材料均可用作优质饲草。品种间籽粒品质差异明显,其中品种B2蛋白质含量最高,品种B1淀粉含量最高,表明可以选择品种,改善饲料品质。播期与品种间互作对饲草产量有一定影响,对其他性状基本无影响。综合以上分析,冬麦区选用皖饲啤14008或扬饲麦1号,于9月30日播种,能实现优质饲草与籽粒兼收。

关键词: 大麦 播期 饲草 籽粒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