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淮猪新品系LXRα基因BslⅠ位点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养猪 》 2013
摘要:以LXRα基因作为猪胴体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法分析了LXRα基因外显子2的BslⅠ位点多态性及其与达30和90 kg日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slⅠ位点与生长性状存在显著相关;达30和90 kg体重的日龄以GG型最小(92.6和175.1 d),显著低于CC型个体的106.2(P<0.05)和198.5 d(P<0.01);达30和90 kg体重日龄的C等位基因平均效应分别为3.951和4.539,而G等位基因平均效应分别为-0.917和-1.054,C等位基因替代G等位基因的平均效应分别为4.868和5.593;表明BslⅠ位点对淮猪新品系的生长性能具有显著影响,该位点有利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是G和GG型。


引入草木樨对半干旱黄土高原区早期植物群落演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英文)
《西北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被演替早期的优势物种是影响演替进程的重要因素。以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退化耕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为对照,于植被恢复的早期引入两年生豆科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L.),在种植密度为11.3kg.hm-2条件下,考察了6年内引入草木樨对退化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恢复植被相比,草木樨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和加速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促使一些群落演替后期物种如冷蒿(Artemisia frigida)、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和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等在植被恢复的第3年出现,同时有利于提高植被生产力和稳定性。同自然恢复相比,试验期间引入草木樨后的植被地上平均生物量提高67.90%。同时,植被恢复早期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草木樨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2003~2005)引入草木樨的土壤全氮平均含量比自然恢复高7.32%;试验期间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半干旱区黄土高原退化耕地植被恢复早期阶段,两年生豆科植物草木樨的引入和磷肥的施用对于加快植被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物种均匀度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土壤速效磷 豆科植物 生态恢复 半干旱区


中华鳖两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华鳖2个不同地理种群(淮河群体、台湾群体)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从32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8个引物对2个中华鳖群体37个个体进行扩增,获得77个重复性好且谱带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7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1.04%;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59.57%和51.06%。Nei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165 7和0.152 4,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16 4和0.197 7。淮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台湾群体,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83 7。UPGMA聚类分析显示37个个体聚成两个类群。分析结果表明2个中华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2个养殖群体经过较多世代的人工选育与繁殖可能形成了趋于稳定的独立遗传结构。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核盘菌遗传多样性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微卫星(SSR)标记,分析来自欧洲和中国的30个核盘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结果表明,3对微卫星引物共扩增出21条清晰的谱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7条谱带,片段长度为158bp~358bp。根据SSR分析结果,30个核盘菌分离物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物种水平的Nei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39 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48 8。不同菌株群体的Nei遗传距离都较小,为0.009 6~0.049 6。其中俄罗斯群体和奥地利及英国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从30个菌株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看,核盘菌群体结构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许多地理来源相同的菌株分散在不同的组里。仅第三组组内的菌株地理来源一致,均来自于中国,且遗传距离比其他菌株的远。群体遗传分析显示,总群体的基因流比较高(2.111 6),基因分化系数比较低(0.191 5)。


甘蓝型油菜黄籽高含油量育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份白菜型油菜为对照,用SRAP标记研究了57份甘蓝型油菜黄籽高油育种资源的遗传关系。在遗传相似系数0.682处,可将59份材料分为3类:两份白菜型油菜聚为一类;甘蓝型油菜除选系Y58单独聚为一类外,其他所有选系归为另一类,显示黄籽高油育种资源遗传基础较窄。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738处,又可将57份甘蓝型油菜分为6个亚类,其中53份材料归为两个大的亚类,系谱或亲缘关系较近的材料一般聚在同一亚类,且按系谱关系比地理来源划分明显,提示地理来源配制强优势黄籽高油杂交组合可靠性可能不如按系谱来源。
对甲霜灵不同敏感程度的辣椒疫霉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地区及对甲霜灵不同敏感程度的辣椒疫霉菌株间的遗传差异,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分离自安徽省和县等(15株)、江苏省南京市(1株)、四川省邛崃市(1株)的17个菌株及经甲霜灵处理筛选得到的3个抗性突变菌株进行了RAPD指纹分析。结果显示10对引物共扩增出30个比较清晰的条带,且均为多态性条带;当以遗传相似系数0.7为阀值时,可以将供试的20个菌株分为4个遗传聚类组,说明辣椒疫霉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同时,RAPD分析结果还表明,经甲霜灵处理所筛选得到的抗性突变株与野生型敏感亲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但是辣椒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程度与RAPD的聚类分组没有相关性。


枣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其指纹图谱构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影响枣ISSR反应的相关因子进行了研究。优化的反应体系包含:2.5μL 10×buffer,50 ng模板DNA,2.5 mmol.L-1 Mg2+,0.3 mmol.L-1 dNTPs,0.3μmol.L-1引物,2 U Taq DNA聚合酶,反应体积为25μL;优化的PCR扩增程序为:94℃2 min;94℃l min,退火1 min,72℃2 min,循环35次;72℃延伸10 min;退火温度根据引物温度设定。该ISSR体系被用于17个枣栽培品种遗传图谱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遗传图谱能较好地反应供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安徽省3个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家畜生态学报 》 2011
摘要:运用微卫星标记对淮南麻黄鸡、皖南三黄鸡和五华鸡3个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在5个座位中,共检测到23个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396,杂合度为0.2920,多态信息含量为0.4156。3个地方品种中,淮南麻黄鸡遗传多样性最低,五华鸡遗传多样性最高。根据5个微卫星座位等位基因频率计算群体遗传一致度和标准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生树,五华鸡与皖南三黄鸡遗传关系最近,皖南三黄鸡与淮南麻黄鸡最远。研究结果与这些地方品种的地理分布、育成历史相一致,同时也佐证了微卫星标记是研究鸡群体遗传关系的一个有用工具。
关键词: 微卫星DNA 遗传多样性 五华鸡 淮南麻黄鸡 皖南三黄鸡


基于RAPD标记的丽江云杉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地理
《植物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青藏高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第四纪冰期反复的退缩和扩展对目前该地区生物物种的地理分布及居群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这一地区特有分布物种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nsis)3个变种丽江云杉变种(var.liki-angensis)、川西云杉变种(var.rubescens)和林芝云杉变种(var.linzhiensis)共11个种群228个个体进行RAPD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地理。结果表明,该种具有较高的总体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达85.42%;然而在群体水平上却保持了相对低的多态性,种群间差异不显著,种群平均多态条带百分率为62.31%,Nei's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250,Shannon's多样性指数(Hpop)从0.267到0.421 1。Nei's基因多样性(GST=0.256)和AMOVE分析(Phist=0.236)表明,群体间有较高的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流有限(Nm=1.453 2),远远低于已报道的其它松科植物。UPGMA聚类分析表明3个形态上分离的变种没有单个聚成一枝,形成单系群。本研究认为,在第四纪冰期丽江云杉这一种在南部可能存在至少3个不同的避难所,北边和西边的居群应该是南方避难所里的居群经过不同的回迁路线而产生的,有可能是由于种内亚种间的反复杂交造成了目前的种群分布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