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皖系长毛兔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及其与产毛量相关的研究
《草食家畜 》 2006
摘要: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4个微卫星座位多态性与皖系长毛兔1岁时的产毛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皖系长毛兔4个微卫星座位上平均检测到4.5(3~6)个等位基因,平均杂合度为0.680(0.630~0.72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42(0.559~0.705)。Sol33微卫星座位与1岁时产毛量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基因型为AD和BD个体1岁时产毛量与其他3种基因型个体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座位Sat4、Sat13和Sol44与皖系长毛兔1岁时产毛量相关不显著(P>0.05)。


促卵泡素β亚基基因和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淮猪新品系产仔数的影响
《养猪 》 2005
摘要:此研究发现,在淮猪新品系Ι世代中具有促卵泡素β亚基(FSHβ)基因和雌激素受体(ESR)基因的多态性。FSHβ基因中A基因频率(60.53%)高于B基因频率(39.47%);ESR基因中C基因频率(64.47%)高于D基因频率(35.53%)。不同基因型与初产产仔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淮猪新品系FSHβ基因的3种基因型中,AA基因型的产仔数最高(11.58头),比AB基因型高1.68头,比BB基因型高1.51头;FSHβ基因和ESR基因的合并基因型,以BBDD型和AACD型产仔数最高,分别为12头和11.83头。


应用AFLP技术检测水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2
摘要:利用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 (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简作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 2 3个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从 4 9对AFLP引物中筛选出 4对多态性高、分辨能力强的引物 ,4个AFLP引物组合分别扩增出 4 3、 37、 4 9、 33条多态性带 ,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出4 0 5条多态性带 ,4个引物组合共扩增出 2 4 6条带。利用AFLP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将 2 3个品种聚为 10个类群。结果表明 ,AFLP在水稻类群划分的应用是可行的。


用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稻。此外 ,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也明显大于籼、粳亚种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SSR标记既能较好地将栽培稻与野生稻分开 ,又能较好地进行籼粳稻的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