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Diversity(模糊匹配)
105条记录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安徽省四个地方鸡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家禽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对安徽省四个地方鸡种遗传资源淮南麻黄鸡、霍邱鸡(固始鸡)、黄山黑鸡、金寨黑鸡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基因组扫描技术检测21个微卫星标记在四个群体中的基因型,统计分析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结果显示:21个微卫星标记在四个群体中表现出中高度多态性;观察杂合度最高的是金寨黑鸡,最低的是霍邱鸡,分别为0.621和0.587;Nei′s标准遗传距离最近的是淮南麻黄鸡和霍邱鸡,为0.0212,最远的是淮南麻黄鸡与黄山黑鸡,为0.2187;聚类分析显示淮南麻黄鸡和霍邱鸡聚为一类,黄山黑鸡和金寨黑鸡聚为一类;遗传结构分析表明淮南麻黄鸡和霍邱鸡群体极为相似,黄山黑鸡和金寨黑鸡有较大差异。安徽四个地方鸡种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黄山黑鸡与金寨黑鸡遗传结构有较大差异,淮南麻黄鸡与霍邱鸡非常相似,在以后的选育开发中应充分利用这些遗传特性。

关键词: 地方鸡种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安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中华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了给武昌湖中华鳖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较为准确的基础数据,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中华鳖武昌湖野生群体和2个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武昌湖鳖群体、日本鳖群体、黄沙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11.5、9.1、7.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6.3、3.7、3.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5667、0.5222、0.4462,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987、0.5953、0.5648,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672、0.5551、0.5303,武昌湖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基于Nei's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显示,目前武昌湖群体中华鳖种质资源保存较好。

关键词: 中华鳖 武昌湖 荧光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地球葡萄健康叶片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平板分离方法和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技术,分析了北京、成都、合肥、武汉等4个地区的红地球葡萄在开花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健康叶片中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平板分离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葡萄叶片中的内生细菌数量在8.0×10~3~2.8×10~4CFU·g~(-1)之间,其中武汉地区最高;不同生长时期葡萄叶片中的内生细菌数量在0.8×10~3~1.5×10~4CFU·g~(-1)之间,其中成熟期数量最大。扩增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分离获得的内生细菌属于芽胞杆菌属、泛菌属、短小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葡萄球菌属,芽胞杆菌属为常见菌群。DGGE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地区和同一生长时期的样品间相似性较高;不同地区以成都地区的内生细菌种类最丰富;不同生长时期以成熟期种类最多。对特征条带回收测序,结果显示不可培养细菌和未确认的海洋浮游细菌在葡萄叶片中大量存在。

关键词: 葡萄 叶片 内生细菌 DGGE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南麻黄鸡BMPBMP15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

中国家禽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BMP15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淮南麻黄鸡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寻找可作为提高淮南麻黄鸡生产性能的分子标记。采用DNA测序和PCR-SSCP技术对419只淮南麻黄鸡BMP15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分析其多态性与淮南麻黄鸡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淮南麻黄鸡BMP15基因exon1上存在G397A 1个突变位点,并导致氨基酸Leu转变为Phe,G397A位点PIC值为0.36,处于中度多态,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397A位点与淮南麻黄鸡28日龄体重显著相关,AA基因型是优势基因型。BMP15基因G397A位点可以作为淮南麻黄鸡生长性能的参考分子标记。

关键词: BMP15基因 淮南麻黄鸡 生产性能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种质资源在江淮区域农艺性状的评价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花生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工作,对300份花生种质资源在江淮区域的农艺性状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结合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花生种质8个农艺性状中,有效分枝数与单株结果数极显著正相关;主茎高与单株生产力极显著负相关;主茎高与单株结果数显著负相关。采用Ward法在平方欧式距离D2=4时,将供试种质材料划分为三大类群。同一类型的种质其地理来源有不同,同一地理来源的种质其类型有不同,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地理来源的花生种质亲缘关系非最近。江淮区域花生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结果为江淮区域花生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生 多样性 聚类分析 相关性 农艺性状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南黄兔IGF1基因扩增及其多态性分析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6

摘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动物生长发育等生命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目前关于家兔IGF1基因序列扩增和多态性的研究还很少。该研究以安徽皖南黄兔为试验动物,通过PCR方法扩增其IGF1基因编码区全序列,利用混合DNA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IGF1基因扩增区域的遗传变异特性。结果获得皖南黄兔IGF1基因包含第1~5外显子的基因组序列5条,长度分别为316、657、691、757和403 bp,与种子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99.5%、99.9%、99.7%和99.8%;5个外显子组成432 bp的CDS序列,编码1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则表明,在皖南黄兔IGF1基因内含子1中存在3个多态位点(3056G>A、3107T>C和3164 G>A),3个位点并不位于剪接位点,但分别位于MZF1、ATF4、CEBPA、HLF和NKX2-8顺式作用元件位置,因而可能影响基因表达。该研究成功扩增获得皖南黄兔IGF1基因全部5个外显子序列,拼接获得基因编码区全序列,并利用混合DNA池测序法发现了内含子3个新的SNP位点,研究结果为揭示肉兔IGF1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皖南黄兔 IGF1基因 扩增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与野生大麦籽粒性状比较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麦群体遗传多样性,指导大麦育种亲本组配,对137份栽培与野生大麦籽粒性状差异进行比较,结合皮裸、棱型特征,估算各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对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大麦粒长(8.16 cm)显著短于野生大麦粒长(13.19 cm),但其粒宽与粒厚(3.33 cm与2.62 cm)相对于野生大麦(2.92 cm与1.69 cm)显著增加,粒重在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大麦籽粒性状变异可能与品种选育中增加穗粒数及改良品质目标有关。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0.5,平均值为0.34,在0.334水平上将参试材料聚为4类。第Ⅰ类为六棱皮大麦(35份),主要为饲用,来源地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第Ⅱ类为六棱裸大麦(47份),主要为食用,来自青藏高原一带;第Ⅲ类是二棱皮大麦(51份),包括啤用大麦(来自我国)与野生大麦(来自以色列);第Ⅳ类是二棱裸大麦(4份),其中1份来自湖北,其他3份来源地不明确。聚类结果与棱型、皮裸特征分类一致,与来源地无明显相关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与大麦用途相关。大麦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育种实践中利用野生大麦资源时,建议将其与遗传距离相对较近的栽培二棱皮大麦进行组配,有利于优良基因位点纯合,提高育种效率。

关键词: 栽培大麦 野生大麦 籽粒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南亚62个籼型水稻亲本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核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东南亚水稻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以东南亚62份籼型水稻亲本为材料,选择29对水稻功能基因标记以及平均分布于12条染色体、多态性较高和条带清晰的72对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2对多态性引物在62份水稻材料中检测到20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Na)变异范围为2~12,平均为6.281;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变异范围为1.067~5.399,平均为2.867;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061~0.789,平均为0.515;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1.176,变幅为0.143~1.908;观察杂合度(Ho)为0.977,范围为0.936~1.000;期望杂合度(He)为0.439,范围为0.179~0.937;固定指数(Fis)的范围为0.882~1.000;基因流(Nm)的范围为0~0.0157。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05处,东南亚水稻亲本被分为6大类,同一国家大多数品种聚为一类。相对于普通分子标记,功能基因标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不高,其遗传多样性参数也低于普通分子标记,东南亚各国水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程度较低。研究结果为水稻育种亲本选配、新种质资源的创制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稻 功能基因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分类大麦籽粒大小及粒重的差异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良大麦籽粒性状,依据棱型、皮裸及选育水平对125份大麦材料按3种不同分类方式进行分组,比较了组别间的粒重、粒长、粒宽及粒厚的差异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麦粒重与棱型相关,与皮、裸无相关性,二棱大麦粒重(46.89mg)显著高于六棱大麦(35.71mg)。就籽粒长而言,皮大麦长于裸大麦,二棱大麦长于六棱大麦,以野生大麦最长,为13.19mm;人工驯化和品种选育使大麦粒长有所变短。二棱大麦的粒宽(3.55mm)显著大于六棱大麦(3.26mm);粒宽在皮、裸大麦间无显著差异。粒厚变异与粒宽类似,野生大麦的粒厚最小(1.69mm)。相关分析表明,大麦粒重主要由粒宽、粒厚决定,且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大麦 不同分类 籽粒大小 粒重 差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年紫云英还田对稻田杂草种子库密度及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多年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连续7年紫云英-双季稻轮作后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密度及多样性,并探讨了稻田土壤主要杂草种子群落与土壤主要肥力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多年紫云英还田可显著减少稻田杂草种子库子密度(P<0.05),稻槎菜(Lapsana apogonoides)及水莎草(Juncellus serotinus)等主要种类种子密度显著性降低(P<0.05);0~20cm土层中,各处理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从高到低均为翻压紫云英、纯化肥、不施肥处理,紫云英还田显著提高了杂草种子库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P<0.05);多年紫云英还田及化肥施用对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产生显著影响(P<0.05),土壤pH的降低(P<0.05),土壤全氮的提高(P<0.01)显著提高了杂草种子库多样性,土壤碱解氮的提高对种子库多样性的提高也有一定影响(P<0.1)。

关键词: 紫云英还田 定位试验 稻田 杂草种子库 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