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小麦(模糊匹配)
201条记录
磷钾肥运筹对沿淮中低产田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2013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磷钾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沿淮中低产田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磷肥能有效增加基本苗和促进冬前分蘖,合理氮磷钾配比能增加有效穗、穗粒数,而且还能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试验中处理3每hm2施纯N 225kg、P2O5120kg、K2O 78kg的处理其每667m2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该施肥组合是本试验中最适合沿淮中低产田小麦栽培的施肥措施。

关键词: 小麦 磷钾肥 群体质量 产量 中低产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下水位田块小麦硫肥效应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沿淮地区不同地下水位田块上种植小麦,对不同硫源硫肥的生物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位为2.0 m时,施用硫磺粉产生的效果较地下水位为1.0 m的明显:可以改善小麦的经济性状,促进小麦对硫、氮的吸收,提高籽粒含硫量、含氮量、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而施用过磷酸钙的各处理,未发现相似规律。各硫肥处理对小麦氨基酸组分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施用60 kg/hm2的硫肥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地下水 小麦 硫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重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穗粒重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他18个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穗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收获指数、单茎生物产量、单茎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穗粒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三大类:重穗型,穗粒重≥1.8g;中穗型,穗粒重为1.4~1.8g;轻穗型,穗粒重≤1.4g。沿淮和淮北地区可通过着重提高穗粒数、同步提高单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途径提高穗粒重。

关键词: 小麦 穗粒重 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摘要: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小麦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长过程中氮肥分次施用的处理,株高、分蘖数、干物质重均高于氮肥一次性基施。氮肥施用以基肥∶返青肥∶穗肥为60∶20∶20时,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最高。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运筹方式 产量 生长性状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螟为害小麦的初步调查

植物保护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寄主的杂食性害虫,然而关于其为害小麦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报道。为了研究大螟在麦田的发生规律,作者于2011年5月上、中旬,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地区麦田大螟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大螟以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秆上蛀孔后,可取食麦茎组织,形成白穗。滁州市南谯区麦田大螟为害最为严重,田间平均受害株率达到9.83%,有虫株率为6.17%。

关键词: 大螟 小麦 为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凤台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沿淮流域水稻土区小麦合理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施用适量氮磷钾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2年3地试验,小麦施氮肥增产率为33.8%~76.7%,施磷肥产量相对提高1.8%~8.1%,施钾增产0.4%~10.2%,平均增产55.1%、4.6%和4.2%;小麦产量与施氮量间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当前生产水平下,沿淮水稻土区冬小麦适宜施肥量为:纯氮210kg/hm2、五氧化二磷75~90 kg/hm2、氧化钾90 kg/hm2左右。

关键词: 小麦 测土配方施肥 产量 安徽凤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穗发芽抗性的4个分子标记有效性检验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抗穗发芽白粒小麦品种或种质资源,以36份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品种(系)及地方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已报道的4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Vp1B3、Xgwm155、Xgwm269和Xbarc170进行有效性验证。测定参试材料种子萌发指数(GI),并用上述4种标记进行PCR扩增,对扩增条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GI值显示,红粒品种(GI均值为5.1%)明显较白粒品种(GI均值为28.0%)低;4种标记扩增出的带型中仅Vp1B3的845bp片段能有效地区分36份小麦品种(系);GI值筛选出6份抗穗发芽品种(系)中,其中3份为Vp1B3标记鉴定,可作为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中首选基因资源。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部分替代日粮玉米对淮南麻黄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

家畜生态学报 2012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用不同比例小麦替代日粮玉米的营养水平对淮南麻黄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55日龄淮南麻黄鸡3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前期(后期),试验1、2和3组日粮为用小麦替代对照组日粮中的10%(20%)、20%(30%)和30%(40%)玉米。结果表明:(1)试验全期各组鸡增重、料增重比和屠宰性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2)试验3组鸡胸肌pH1和pH24都比对照组低(P<0.01),试验3组肉色L★比对照组高(P<0.01)。(3)试验1组鸡肉中精氨酸含量比对照组高12.50%(P<0.01);试验2组鸡肉中钙、组氨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50.00%(P<0.05)和9.66%(P<0.01);3组鸡肉中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9.09%(P<0.05)、6.54%(P<0.01)、6.70%(P<0.01)、5.75%(P<0.01)和13.10%(P<0.01)。(4)试验各组鸡血清T3、T4、血糖、尿酸和尿素氮差异均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表明用小麦替代部分玉米是可行的。

关键词: 小麦 淮南麻黄鸡 生产性能 肉品质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生物产量影响因素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分析小麦的生物产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对小麦的生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分别就小麦生物产量与产量和形态性状进行通径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10个品种(系)间的生物产量和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变幅分别为16 400~19 900和8 124.0~9 463.5 kg/hm2,收获指数在0.448 2~0.508 5。小麦生物产量与产量和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高效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上3叶面积、株高、穗长等形态性状的相关性不显著。小麦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251和0.838。[结论]适当提高有效穗数和高效叶面积指数,改良株型,可提高小麦生物产量,进而获得高产。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生物产量 有效穗 高效叶面积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播条件下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机播条件下,研究了密度、行距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基本苗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有影响。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基本苗240万.hm-2产量最高;不同行距间产量差异显著,以20 cm行距产量最高;行距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宽行距高密度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密度、年份及二者互作对部分籽粒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行距间籽粒品质差异不大。宽行距和低密度有利于小麦个体的生长发育,生育后期以行距24 cm、基本苗150万.hm-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在淮北地区适宜播期范围内,皖麦52优质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和基本苗分别为20 cm和240万.hm-2。

关键词: 小麦 机播 行距 密度 光合特性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