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倒春寒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品质。降低倒春寒危害,采取农业防御技术费时费力且减害效果不明显,培育抗倒春寒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而抗寒育种依赖于科学、准确、快速、系统的倒春寒抗性鉴定评价体系。本文从鉴定方法、鉴定时期、鉴定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对小麦春季抗寒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目前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现状,并解析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出应以产量性状为评价指标,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进行倒春寒抗性评价,筛选综合抗性强的优异种质资源,解析其分子遗传机理,通过创新再利用,为选育抗倒春寒小麦品种提供新材料。


基于生物科学专业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下的“遗传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滁州学院学报 》 2021
摘要:"遗传学"是生物学重要的学科分支,也是多数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思政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倡在专业课教育中导入思政课的内容,形成协同效应。不同的专业课因其教学内容不同,所以适用的思政内容也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间。本文即是围绕生物科学专业下的遗传学教学结合课程思政的方式,就课程组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的工作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提出课程组的相应观点和看法,既在遗传学思政方面展开一些交流和讨论,也为进一步促进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内容建设提供借鉴。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合肥分离株S1基因序列及致病性分析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 2021
摘要:从安徽合肥一养殖户送检的临床样品中分离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HF200702。分离株在鸡胚盲传3代过程中可引起典型的侏儒胚现象;基于分离株S1基因序列对毒株进行分型结果显示,分离株属于目前流行的QX型,与H120、M41、4/91、QX等疫苗株的同源性分别为76.1%、75.6%、78.3%、95.0%;用分离株第10代鸡胚尿囊液感染1日龄SPF雏鸡,对雏鸡的致死率为41.6%,感染鸡出现精神沉郁、张口呼吸、气管啰音等临床症状以及气管纤毛摆动停滞、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病理变化。感染鸡从感染后第2 d开始持续向外界排毒直至感染后28 d。该研究数据表明,从安徽合肥某养鸡场疑似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群中分离到QX型的IBV,该毒株对雏鸡有较强的致病作用,研究结果为了解该地区IBV的流行情况提供了参考数据。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合肥分离株 S1基因序列分析 致病性


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匹配性分析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摘要: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符合乡村产业的发展取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将农业科技视为准公共产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基于匹配度模型,测算发现:中国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之间匹配度不高,从供给端和需求端看,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农业科研体制条块分割问题严重、科研主体创新能力不足且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乡村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对农业科技的引致需求弱化、乡村产业比较收益不高无法对农业科技研发产生倒逼效应。基于以上结论,从供给机制、需求机制、供给与需求匹配等三个方面完成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制度框架设计,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


不同播期、收获期和储存期对优质长粒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21
摘要:整精米率是影响优质长粒籼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明确长江中下游稻区优质长粒籼稻适宜的播期、收获期和储存期,以3个长粒优质常规籼稻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播期(5月10日、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收获期(90%谷粒成熟、完全成熟、完全成熟后6 d)、储存期(10 d、40 d、60 d)对水稻整精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灌浆成熟期气温降低,全生育期明显缩短,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日均温与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优质长粒籼稻在完全成熟收获,且储存40 d以后加工整精米率较高。


巴克夏猪、霍寿黑猪及其杂交后代ESR基因和FSHβ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中国畜牧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采用PCR和酶切方法检测了32头巴克夏猪、48头霍寿黑猪、105头巴克夏猪×霍寿黑猪ESR基因和FSHβ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多态位点在3个猪群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巴克夏猪ESR基因PvuII酶切位点仅检测到AA型;霍寿黑猪ESR基因呈中度多态,AB和BB型频率高于AA型,等位基因B频率高于A;巴克夏猪×霍寿黑猪ESR基因呈中度多态,AB型频率依次高于AA和BB型,等位基因A频率高于B。巴克夏猪FSHβ基因呈中度多态,BB型频率依次高于AB和AA型,等位基因B频率高于A;霍寿黑猪FSHβ基因呈中度多态,AB型频率高于BB和AA型,等位基因B频率略高于A;巴克夏猪×霍寿黑猪FSHβ基因呈中度多态,AB型频率依次高于BB和AA型,等位基因B频率高于A。本研究结果为开展猪产仔数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基础。


稻谷就仓干燥水分迁移规律及干燥动力学模型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收获的高水分稻谷分别放置于自制的就仓干燥模拟仓内,研究通风量分别为80、92、104 m3/h条件下处于仓内底部、中部、表层的稻谷水分迁移规律。应用8种常用干燥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分析,确定最适干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稻谷各层水分比随着通风干燥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其中最底层稻谷水分比最小,底层稻谷在前期(2 d内)水分迅速下降,后期下降速度逐渐平缓,而上层稻谷水分比依次增大,降水速率较下层相对较慢;稻谷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在0.092~0.43×10-3 m2/d,其中80 m3/h通风条件下,粮堆各层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均小于其他2种通风条件;而相同通风条件下,稻谷粮层距粮面60~90 cm范围内,扩散系数相对其他层较大。通过对比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确定Wang et al.模型为通风条件下稻谷各粮层水分扩散系数的预测模型。


播期和品种对沿淮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沿淮稻茬小麦播期推迟是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探究播期和品种对稻茬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2017-2019年度小麦生长季选用20个品种,按照裂区设计,设置10月30日、11月14日、11月29日3个播期,定量解析了播期、品种对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度、播期、品种及品种和播期间互作对稻茬小麦产量、产值的影响均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稻茬小麦产量和产值呈下降趋势,10月30日后播种时,播期平均每推迟1 d产量下降24.81 kg·hm-2,产值降低48.19元·hm-2。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对播期的响应不同,11月14日之前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高于春性品种,11月29日播种时半冬性品种产量、产值总体低于春性品种。晚播对产量、产值的影响与气候有关,灾害年份晚播影响更大。有效穗、群体库数量和库体积降低是晚播小麦产量、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品种间籽粒库质量(容重)差异也是引起产值差异的重要因子。供试品种中荃麦725、安农0711、皖西麦0638、紫麦19、涡麦9号、宁麦13、扬麦20、苏麦188等8个品种的产量、产值较烟农19均增加3%以上。


水稻'越光'品种的"前世今生"
《农学学报 》 2021
摘要:‘越光’是一种短园粒水稻品种,自1953年在日本一开始推广种植,就是日本人最喜欢的大米。即使大面积推广种植50多年之后的现在,由于其米质优良和长期形成的消费口碑,也依然是日本水稻最大种植推广品种。为全面了解‘越光’品种育种过程和其特有的农艺性状以及控制有利性状基因组信息,我们以"Koshihikari:a premium short-grain ricecultivar-its expansion and breeding in Japan"文章为最主要参考文献并加以摘译,对其历史进行梳理,同时对当前中国优质稻育种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莲藕面积对藕鳖共生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了确定藕鳖种养模式中莲藕的最适种植面积,采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开展4种莲藕种植面积百分比(A型-10%、B型-30%、C型-50%和D型-70%)藕鳖种养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型藻类48属75种,平均密度和频度分别为151442个/和69.89%;以绿藻(小球藻、栅藻等)为绝对优势种类,绿藻种类平均数极明显高于A型、B型(>LSR0.01),明显高于D型(>LSR0.05);C型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均最高,平均值分别为2.188、0.949和0.841.因此,种植50%莲藕的C型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复杂程度高,生物多样性高,水体更稳定.

